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人在大唐,朝九晚五 > 第一百三十九章 辛成的诡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三十九章 辛成的诡计

辛成进入洛阳的路却并不算顺利。

到达洛阳西城门处,发现这里早就有大量车队排队等着入城。

以洛阳之繁华和地理位置,这样的景象其实也算正常。

可问题是辛成在马车内等待的时候,分明听到路上的商人们,不断议论的,都是与关中蓝田的合作!

他们甚至还大力称赞韩东时到任罗州刺史之后,大力发展生产的种种举措。

辛成心中的危机感不断提升。

在关中之时,他就观察到,前往蓝田寻求合作的外地大商贾越来越多,韩东时的影响力辐射范围早就不限于关内。

别的不说,洛阳襄阳和巴蜀之地直连关中,很多大商会都受惠于韩东时掌握的工坊,对于这位财神爷自然要说好话的。

虽说在中原之地,商人阶层的地位没有多高,可是他们的触脚真是无处不及啊!对于各个阶层的影响力都是最大的。

某些时候,甚至连官府的影响力都要甘拜下风。

而且,没有人知道那些大商会背后的世家们,是否也已经转变了态度!

辛成独坐于马车之内,忧虑之色表露于外。

本以为离开关中之后,他终于能脱离韩东时的影响,在新的天地里重新积累人脉,争取士林的认同,把韩东时的影响堵在关中!

他们对于关中大战的胜利感受不深,若是操作得当,很容易淡化他的功绩,利用士林阶层对于韩东时种种“离经叛道”的反感,再加上他们会嫉妒此人突然冒起接连升官的际遇,暗中协同“反韩”。

只要大势一成,韩东时想要利用商会不断扩张影响力,就极是不易。

而若他贪功冒进,因此犯下了什么过错,若有整个山东之地的官吏和儒生们进言,必定能给朝廷造成极大的压力。

他在刚决定离开关中之时就已经想好了,关键就在一个快字。

可是,他出关之后,才发现形势比自己想象中更加严峻啊。

“幸好我直接向裴相说明,让他在朝中运作,令我有机会出外任封疆大史,若再多耽误些时间,只怕连洛阳之地的民心都要向着韩东时了。”

假如换成别的大臣……

不,应该说,换成别的皇帝,他们反而能借着民心所向来搞些风波,自古以来,君王最忌讳的就是极得民心的臣子。

可当今这位天子,行事与史书所载的皇帝实在大有不同,极有魄力和信心,除非臣子直接发动叛乱,否则他不怎么在意“功高震主”,“过于得民心军心”这样的事情。

只看李靖将军,号称大唐军神,平定整个南方的实际指挥者,统率北疆所有大军,陛下照样信之用之。

不能想这种歪招,说不得,要跟韩东时比拼一下在山东之地的人心与士心。

……

不论地方的商会心中所向,至少辛成凭着裴寂的安排,以及本身在士林中的地位,受到了洛阳官场的欢迎。

士大夫之间有时就是如此。

虽说辛成刻意讨好皇帝,落下一个媚权贵的名声,可是在有心人的控制之下,此事并没有传得太广。

李世民当时虽然大怒,看不上辛成的品性,可也不至于故意散播这等消息。

辛成为了自己的形象苦心经营多年,倒也不是白费的。

洛阳等地的士族对辛成依然抱以极为友善的态度。

辛成自己也很会表演,面对的不但是洛阳高官,还是当地名儒,因此先以交流学问的名义,表现自己的诗词文章:

他不是要自夸什么才华,辛成才华虽然不错,但在座之中多的是名儒比他更强些。他是要借这种交流,表现出自己可是士族中的“自己人”。

相对于韩东时这种靠着“小聪明”崛起的名臣,自己走的才是儒家正途,是与在座的各位同僚们走的同一个路子。

别小看这种心理,辛成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跟洛阳众高官名儒打成一片,受到颇多赞扬。

然后,再把话题转到他接任的安州刺史任上。

果然,众官吏都接连表态,会全力帮着辛成站稳脚跟,就算是没有官位在身的名儒,也说会关照自己的弟子们。

“辛大人自关中而来,对于现在朝廷的气氛想必有些独到的认识,对于北疆之战,也比我们这些关东的官员有更多的了解。

突厥大军压境,洛阳还算不错,躲在关中与并州的后方,不会直接经受战火,只需要为关中提供必要的粮草供应。

但是,他们肯定也极是关心关中战事。

洛阳军民,早早领教过陛下与大唐官军的可怕力量,那一幕才过去没几年,洛阳才刚刚恢复元气,在他们的心目中,陛下乃是不可战胜的。

可是,突厥人的威名也是传播甚广,在隋朝之时,中原之人就对突厥人畏之如虎,北方诸雄甚至在起兵反隋时都以不同的方式向突厥称臣,以求得支持。

很多“老成持重”的大臣,都觉得陛下登基初始,内部还不够安定,国力也未积累,此时竟跟突厥正面冲突,胜算不大呀。

哪怕大唐军勇士都能以一当十,可人家突厥人是骑兵,还是数以十万计的骑兵,这咋打得过呢?

他们在朝中也有各种关系,据说有些大臣曾经建议陛下直接迁都洛阳甚至是江南,以避突厥军事。

这种提议在武德朝年间其实就有人提出来过,被当时为泰王的陛下所阻止,所以他们猜测陛下接受这种提议的可能性不大。

但,既然出现了这样的提议,本身就代表着一部分大臣的意志,也代表着确实有很多朝中大臣对突厥充满了畏惧。

洛阳军民不怎么关心是否迁都,他们关心的是,假如关中局势糜烂,下一个直面突厥兵锋的,自然就是洛阳,那他们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呀。

直到前不久,从关中传来大捷的消息,洛阳军民的心才算是定了下来,可是他们依然不知道关中大捷的细节,也不知道现在的突厥是否还会继续南侵,之后北疆的战事要怎么打。

辛成眼前一亮,发现自己直接建议起威望,赢得众人信任的机会。

陛下对于突厥的战意甚坚,只不过现在关于突厥的战事,完全操之于军方之手,就算是直接参与的文臣,也多是当初秦王府的旧臣。

所以,目前在朝廷中占据高位的大臣们,自己的意志不够坚定,也无法直接参与军队指挥,偏偏他们对于关中以外的地方官吏影响力是最大的。

这种人心偏向的割裂,再加上他们与关中之间的地理距离,使得众官吏对于北疆战事了解不足。

辛成并非朝廷派到东部的唯一官吏,却是其中官位最高,而且还是直接奉裴寂之命前来,因此洛阳高官名儒虽多,也对辛成极为重视。

辛成东出洛阳,虽为安州刺史之高官,但根基不深,除了裴寂的任命和重视外,再无倚仗,现在自然不能错过建立自己威信的机会。

“呵呵,诸位不必忧虑,北疆之战现在虽然没有结束,但某敢断言,突厥已无力南侵,莫说洛阳,便是关中也已经安如泰山。”

辛成说的都是一通废话,可是对于还未知道关中形势细节的洛阳等地官员,却是极为“重要”而且是他们喜欢听到的信息。

之后辛成对着陛下一通乱吹,而且还隐隐透露出,他身兼罗州刺史之职时,全力为大军提供补给,而且加强城防,算是为关中大战做出了“微不足道”的贡献。

这也是形成内心精密计算之后采用的话术。

首先,他当然要不着痕迹地强调下自己的功劳,其次,把所有功劳推到陛下身上,是附和众人想法的,他们早已经将军功无数的陛下视为神人。

其次,这样的说法,直接淡化了韩东时在其中的功劳!

没有人比辛成更加清楚,只要谈到关中大捷,就不可能避开韩东时的巨大作用,等到关中的消息自然传过来,那所有人都会改变对韩东时的看法。

哪怕不至于将他跟几位国公爷相提并论,也会以“英雄”视之,多数人心中不会再升起与他故意为难的想法。

就像现在那三州的官员一般。

现在,自己先打个底,让众官员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把关中大战的功劳归于陛下身上,还有一小部分归于辛成自己身上,将来即使得知了种种细节,也会存了疑虑,在潜意识里淡化韩东时的功劳。

这就是信息的重要性。

洛阳众官员大儒,其中也不乏才智过人的高明之士,可他们确实不知道关中大战的过程,自然不可能识破辛成的用心,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他的说法。

辛成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莫说自安州前来的官吏,就算是洛阳长史等高官,也对辛成肃然起敬。

“辛大人真乃人才,朝廷将辛大人派至安州,必定安抚山东诸州的民心。”

“是啊,若非辛大人有过人之才,裴相怎么会专门将大人派至安州来呢。辛大人,我洛阳以东诸州,都会好好配合大人,让您尽快做出成绩。”

几人立即举杯,主动对辛成示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