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兴德十六年三月二十二日,这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时刻,大明朝的第一家民办媒体在南京成立了,它就是江南报社,也是日后鼎鼎大名的江南报业集团的前身。

之所以把报社设在南京,也是出于政治地位和区位优势的考虑。

首先南京是留都,政治地位非同一般,官员勋贵士绅众多,各种消息十分灵通,想要打听到朝廷里的最新消息和内幕信息,南京绝对是最佳选择,这对于以搜集和发布消息为主的报社来说是极为有利的。

其次南京位于南直隶的中心地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是居中的位置,可以有效辐射整个南直隶地区。

而且南京还位于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上,可以很容易地影响到上游的江西和湖广,再加上紧邻南直隶的浙江,这些地区几乎就是整个大明朝的精华所在,无论是人口数量、经济实力还是文化底蕴都是最强大的。

将报社设在南京,可以凭借南京的地位和优势最大限度地扩大报纸的影响力,把大明朝最精华的地区囊括在报纸的发行区域内,才有可能获得最大的回报。

随后两天,江南报社正式进入筹备阶段。在严伯毅这个地头蛇的帮助下,众人在下浮桥附近的秦淮河边租下了一处院落,打算改造之后作为报社的办公地点和印刷作坊。

由于四位举人老爷都是出门在外,身边并没有携带太多银子,所以一应花费都是由严伯毅先行垫付的。

不过由赵、苏、严三家合资的西河庄酒坊已经有近半年没有分红了,此时赵鸿义和苏惟钧都有六七百两银子还存在酒坊的账上,正好可以提取一部分出来作为两人的报社股份出资。

而由于苏惟钧的铜活字作价一千五百两,所以他不但不用出资认缴,还可以从庄俊豪和杜锡哲两人手中收到一千两银子作为铜活字的采购费用。

接下来是确定报社的组织架构。根据赵鸿义的规划,报社将完全按照后世的理念,分为采编部、广告部、编辑部、发行部、财务部、印刷部等几个部门。

采编部主要负责新闻采集、信息收集和稿件撰写等工作;

广告部主要负责与客户对接,洽谈广告业务和撰写广告;

编辑部主要负责报纸栏目和版面内容的审核、编排、校对、修改等内容;

发行部主要负责报纸订阅、发行、售卖等工作;

再加上财务部和印刷部等部门,报社的架构便搭建完成了。

办公地点租赁好之后,改造工程也同步开始,由严伯毅招募的匠人来进行装修改造。

这是一个三进的大院落,按赵鸿义的设想,第一进院子由采编部和广告部使用,因为他们需要经常外出和接待访客,在第一进院子办公比较方便。

第二进院子面积最大,房屋最多,可以给编辑部、财务部和印刷部使用。

而第三进院子后面就是河埠头,可以很方便地把印制好的报纸通过船只运送出去,同时也方便运进纸张和墨水等原材料,所以第三进院子就留给发行部使用,同时用于存放各种原料和印刷好的报纸。

这样就形成了一条流水线,各部门相互配合,报社就可以运转起来了。

同时人员招募也在进行当中,这些事情主要还是由严伯毅这个南京土着来负责。

报社招募员工不同于普通作坊店铺,对于员工的文化水平是有一定要求的,大多数岗位最起码需要识字才能够正常工作。

对于采编部和广告部来说,至少也要是童生才行。而报社总编和编辑起码要达到秀才这种级别才能胜任。

由于报社这个新事物谁也没接触过,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赵鸿义思来想去,起步阶段只能由自己亲自操刀担任总编和编辑了。

再招募几个秀才来当徒弟,自己手把手地教一段时间,应该就能逐渐上手了。反正自己是举人身份,招秀才来当徒弟名正言顺,一点也不违和。

至于其他的伙计,幸好南京也有苏惟钧的万卷书楼,可以从那边调几个伙计过来当骨干应应急,再慢慢培养新招募的伙计。

这些千头万绪的事情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办妥的,赵鸿义等四人留在南京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而且他们手头上都有些事情需要回乡处理,所以四人便将所有事务悉数委托给严伯毅全权处理,先回乡一趟,并约定两个月后再到南京碰头。

于是四人又乘庄、杜二人的船离开南京,向苏州出发。

来到苏州之后,在杜锡哲的盛情邀请下,几人在杜家盘桓了两日。

杜锡哲家在苏州城西的胥门外,离运河不远,属于吴县的管辖范围,虽然是在城墙外,不过跟城墙内一样繁华无比。

几人拜会了杜家长辈,在苏州城四处逛了逛,探讨了推广报纸的方法,还应赵鸿义的要求去参观了杜家的一处机房。

赵鸿义对这种规模化生产十分感兴趣,他想要在这个时代开启工业化进程,建立最原始的工业生产能力,这种机房也是一个参考对象。

参观完后,赵鸿义并没有太大的感触,这个时代的生产方式基本还是手工作坊,与真正的工业生产差距甚远。

不过机房的生产规模倒是挺大,一间大屋子里二三十张织机一起生产的场面蔚为壮观,看得其他几人都暗暗吃惊。

杜锡哲颇有些得意地介绍道:“我家的机房在苏州不敢说数一数二,但也算是排得上号的了,用的机工们都是多年的老手,生产绸缎速度又快,品质也极好,像这样的机房我家还有好几处。”

在杜家住了两天,赵鸿义和苏惟钧向杜锡哲告辞,另外租了一条船返回上海。

临行前,杜锡哲和庄俊豪拿出了一千两银子交给苏惟钧,作为报社购买铜活字的费用,苏惟钧也会在下次去南京时将一整套铜活字运到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