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八零之低调发育 > 第四十二章 PC时代来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981年 8月 12日,Ibm在纽约华尔道夫酒店正式发布 Ibm pc。配置了16Kb RAm以及一个软盘驱动器的Ibm pc的建议价格为 1565美元;满配的价格可以达到6000美元。

微软bASIc被免费嵌入了电脑系统之中。在qdoS基础上,修改制作的pc-doS成为了pc机的标配操作系统,售价为 40美元。

陈兵一直在密切关注Ibm pc的发布,但陈兵此时还想要继续充当阻击手的角色,因此并没有亲自前往发布会现场进行观看。

等到第二天的新闻报道出来,陈兵终于获得了全面的信息,Ibm pc的架构与前世并没有什么改变,这让陈兵心中彻底放松下来。

陈兵的英豪公司,此时还只是一家小有名气的游戏机厂商,根本没有与Ibm同台竞技的资格。之前,陈兵暗戳戳的收购了qdoS的版权,其实已经在暗中碰触到了Ibm的核心利益。

是否会因此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使得Ibm pc出现巨大变化,这一直是陈兵所担心的。之前Ibm pc的研发过程,一直处于保密状态,陈兵对这个产品的认知,全部来自前世的记忆。

前世微软收购了西雅图电脑公司的qdoS,才奠定了微软的商业王国,也因此这次10万美元级别的收购,却被后人评价为世纪大收购。

西雅图电脑公司全程一直被微软蒙在鼓里,直到Ibm pc发布之后,西雅图电脑公司的老板才知道,他损失了多大的利益。

这场并购的过程,陈兵曾经看到过很多描述版本,都提到了微软始终拒绝透露最终客户是Ibm,才能用超低的价格完成这个产品的收购。

但Ibm哪?Ibm知不知道这套最原始的doS系统是西雅图电脑公司的产品?Ibm为什么没有介入这次收购,坐看微软完成了这次收购?

将这套操作系统作为标准的配套软件之前,Ibm是必须要弄清这个软件的来源合法性的,这才能保证它不会陷入知识产权纠纷之中。

毫无疑问,Ibm早就知道西雅图电脑公司的存在,并通过微软拿到了这套系统的正规使用授权。前世,微软完成这次世纪收购的时间节点,仅仅比Ibm pc的发布时间早了两个星期。

要知道,Ibm为了让微软作为他的软件供应商,可是支付了70万美元的费用,当然这些费用还包括了doS之外的其他软件服务。

而微软给了西雅图电脑公司多少?微软第一次获得qdoS使用许可和销售许可,只支付了2.5万美金,后来收购qdoS全部版权的价格,也不到10万美金。

细思极恐,这个所谓世纪交易可不仅仅是低价捡漏这么简单,交易当中的很多细节,实际是非常值得推敲。陈兵前世也只知道这个交易的公开信息,对交易的内幕和细节并不清楚。

他虽然提前下手抢先收购了qdoS,并挖角了qdoS的开发者蒂姆,但这种贸然出手,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却完全没有办法预测。

历史上,这个蒂姆在世纪交易完成之前,就被微软先一步挖走了。实际上陈兵之所以把蒂姆派去香江,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在香江,可以近距离与蒂姆进行交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截断蒂姆与微软之间可能的接触。

而陈兵把qdoS经营权,反向授权给西雅图电脑,并透过西雅图电脑,继续授权给微软。这用的也是缓兵之计,避免因为他的贸然介入,引起微软和Ibm的应激反应。

这段时间居然如此平静,微软和Ibm两方都没有对qdoS被收购作出明显反应。也证实了陈兵之前的一个判断,Ibm pc这个项目,其实在Ibm公司内部的重要等级并不高。

Ibm pc是划时代的产品,居然在Ibm内部的重要等级不高?这种情况与世人的普遍认知是否非常不同?

陈兵如此判断,自然是有依据的。Ibm pc曾被刻薄的评价者称为“东拼西凑的组装机”,这种风格的产品,其实与Ibm一向的产品风格完全不同,非常不Ibm。

其实,早在1975年,Ibm就推出了一款5100桌上电脑,但这款产品的售价高达美元,并没有获得良好的市场反馈。

后来Ibm还推出过两款升级款,5110和5120,仍然价格高昂,没有引起市场关注。

1978年,Ibm又开始研发另一款产品:System\/23 datamaster,只不过这个产品的研发进度非常缓慢,直到Ibm pc后来居上推出市场,这个产品才研发完成。

江湖传言,Ibm pc的出现,某种意义上是受到了雅达利的刺激。

1980年,正是雅达利业绩突飞猛进之时,雅达利不仅电视游戏机业务飞快成长,而且还成功推出了自己的微机,Atari 400与800。

也是在这一年,意气风发的雅达利向Ibm提出建议:如果Ibm想要有自己的微机,雅达利可以替Ibm制造。

正是因为雅达利的刺激,才有了Ibm pc项目的正式立项。这个项目立项是由Ibm的时任董事长提议的,但在Ibm内部却并不被看好。

自从1969年,Ibm受到灯塔国商务部的反垄断调查,带领Ibm这个巨人崛起的小沃森就去职了,而Ibm内部也开始日渐官僚化。

到了1980年,十年的演变,Ibm早已不是当年的蓝色巨人,内部机构臃肿,派系林立,战略不清,动作缓慢。

Ibm pc项目的立项,是要给董事长的提议一个面子,但看看这个项目组的配置,直接的负责人此时只是一个技术中层,整个项目组只有13个人,研发地点也放在了一个车库之内,而整个研发周期也只有短短的一年,这哪里象个大公司的重点项目?

而Ibm pc的设计理念,也几乎抛弃了Ibm的所有传统,大量采用了外部的技术和配件,说它是“东拼西凑的组装机”这个还真不算冤枉。

这种领导拍板的“面子项目”,往往也是很多利益相关方喜欢的项目,可以用出大笔的预算。

可以说,这台Ibm pc能够开启一个时代,是完全超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事情。

Ibm pc抛弃了Ibm公司传统,技术上的创新实际并不突出,最大的特点就是东拼西凑。然而就是这种东拼西凑,却带来了另一个特性:“兼容”。

Ibm一向的风格是对自己的产品严格的技术保密,然而Ibm pc却是一反常态,公布了除bIoS之外的全部技术资料,从而使得Ibm pc很快成为被业界普遍接受的标准。

在Ibm pc推出之前,苹果等微机品牌采用的都是封闭的系统,厂商之间的部件也不能互换通用。

Ibm pc对于行业的贡献并不是什么技术上的突破,而是定义出了行业的通用接口标准,使得pc行业的部件接口进入标准化时代,并带动了无数厂商参与进了这场兼容机风潮。

pc架构和接口的标准化,也使得各个电脑部件的生产商,能够独立发展,建立起自己的品牌。

后世的主板、硬盘、内存等部件厂商能够不断做大,甚至建立自己品牌就是,因为架构标准化之后,电脑“攒机”市场的出现,使得这些部件供应商,可以直接把产品卖给“攒机”消费者。

而正是这种接口标准化,使得大量兼容机品牌开始出现,dELL、康柏等品牌的建立都极大的得益于这种标准化。说得直接点,这些品牌不过是更专业的“攒机”罢了。

那个“良心公司”,从被认为是科技企业的龙头,到被视为不求上进,就是因为这种专业“攒机”的生意,真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电脑行业进入标准化pc时代,使整个行业的商业的商业模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原本这些部件制造商的产品只能卖给电脑厂商,做一个专业的to b制造商。但“攒机”市场的出现,使得这些部件厂商,同时有了to c业务。

to c业务不仅利润更高,而且帮助了这些部件制造商,摆脱了对电脑厂商的大客户依赖。

这种产业格局的转变,影响非常深远,众人拾柴火焰高,随着涌入pc产业的厂商越来越多,整个pc行业开始高速发展,行业规模不断壮大。

而产业链中的利益分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进入新世纪后,电脑品牌厂商日渐沦落为技术含量不足的系统集成商,而几个掌握了核心技术的部件供应商,反而成为了行业的霸主。

Ibm是pc时代的开启者,但笑到最后的却是wINtEL联盟,电脑品牌商的价值日渐衰落的同时,INtEL和微软,却成为了It行业的新垄断霸主。

INtEL的核心产品是芯片,从4004芯片开始,计算机产业的每次跃进,都是基于芯片功能的提升,INtEL掌握了芯片的核心技术,能够最终成为垄断霸主,更多的是基于技术上的领先。

但微软不同,微软帝国的核心产品是操作系统,但早期的操作系统技术含量并没有那么高,微软的产品相对于竞争对手,并没有达到碾压级的领先。

直到wINdowS95之后,微软才真正一统pc机的操作系统市场,占据了真正的垄断地位。

应该说,微软的成功,技术上的领先性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成功因素要归功于老盖的商业运作能力。

在doS时代,微软凭借搭上了Ibm的便车,得以高速发展,但距离一统江湖还有很大的差距,市面上除了微软的mS-doS,还有很多类似的系统在参与竞争。

这些不同公司的doS系统,在技术上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异,在80年代操作系统,其实是处于比较激烈的竞争状态。

陈兵提前截胡了qdoS,使得微软无法拿到完整的doS版权,只能算是给微软使了一个小绊子,并无法用这么一个简单的小手段,就能彻底将微软打死。

英豪未来与微软的竞争,还是需要在市场上进行正面决战,但陈兵提前抢到了qdoS却可以削弱微软的领先优势,使得自己能够与微软拉近距离。

80年代,软件产业是真正的新兴产业,微软的一个很大优势是先发优势。

微软公司成立的时间是1975年,那年老盖才刚刚19岁。微软创立之时,整个软件产业刚刚起步,微机产业也刚刚开始萌芽。

微软作为一个创新企业,可以说是伴随着微机产业的兴起而发展的,微软能够抓住pc产业的机会,固然是有私人人脉的加持,但老盖的商业能力,却是更加关键的因素。

qdoS是西雅图计算机公司研发,被微软低价买走,除了老盖够狡猾之外,更多的原因其实是西雅图公司对于软件的价值,并没有准确的判断。

软件是在硬件平台上运行的,软件产业能够独立发展,显现出独立的商业价值,必须硬件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为软件的独立发展提供产业环境。

整个70年代,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主要还是体现在硬件基础平台的提升,这个时间段,虽然软件虽然也在快速发展,但仍然是附属在硬件平台之上。

西雅图计算机公司,其实是一家硬件公司,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围绕INtEL的芯片来研发主板,从来没有把软件当成核心业务。

qdoS的出现,本身也不是西雅图公司的主动研发,而是被逼无奈。

自从INtEL推出16位芯片之后,西雅图就在跟进研发基于8086芯片的主板,配套的操作系统上,原本是想采用cp\/m系统。

但cp\/m一直未能推出16位芯片的升级版,西雅图公司实在等不及了,才用了4个月时间,开发了qdoS。

这本身只是一个救急用的临时产品,西雅图公司从头到尾没有真正的意识到这个产品的价值,后来西雅图公司又坚持经营了几年,终于在1985年倒闭,由此也可以判断,西雅图公司的商业运营能力确实不够。

陈兵这一世提前截胡了微软,把qdoS和蒂姆收入麾下,也不过是搭建起了进军系统软件市场的一个基础,未来的路还很长,需要依靠陈兵带领团队用一个个过硬的产品,去奠定真正的市场地位。

Ibm pc没有波澜的推出了,pc产业的发展还在陈兵熟悉的轨道之上,陈兵也就不再去多考虑太多务虚的战略,而是开始把精力收回,聚焦在自家公司的产品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