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晚唐:朕 > 第121章 乱唐者必是尔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1章 乱唐者必是尔等

李晔走出延英殿,众宰这才反应过来。

张俊上前道:“孔公孟浪了,若无良策,何必应之!”

孔纬道:“吾不忍陛下担暴虐之名,此非人臣之道也。”

孙揆摇摇头,没有说话,他是做过京兆府尹的,当过长安城的家,而且现在还总领户部,当然知道,柴米油盐那是处处要钱的。

打回来的东西,为什么要还回去,不懂,不懂。

刘崇望看了看孔纬,还是硬着头皮上前道:“朝廷艰难,此策亦不得已而为之。”

孔纬摇摇头,叹息道:“圣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当年太宗横扫突厥、吐谷浑,也只是迁其民,划地内附,变卖为奴者,始我朝首举,吾实不知后患何如!”

孔纬如此一说,刘崇望也是沉思了。

牛徽见此,摇了摇头,道:“此一时彼一时也,嗢末示强,朝廷示威,凉州若光复,朝廷亦可怀柔,此乃恩威并继。形势不同,怎可循古法而守旧乎!”

孔纬大手一挥,不悦之色显于脸上,孔纬自诩两朝重宰,而牛徽虽有薄名,但怎么说也是刚入宰的新人,大庭广众之下,竟敢忤逆他,孔纬自然不必给他脸面,喝道:“乱唐者必是尔等。”说完,大步走出延英殿。

这话说的可重了,张俊看了看牛徽,见其脸上憋的赤红,摇了摇头,长叹一声,紧跟孔纬而出。

而刘崇望看了看张俊、孔纬背影,又看了看牛徽,低着头,随后跟出去。

孙揆走到牛徽身侧,道:“昔日孔公入宰之时,有伶人石姓野猪讨赏,孔公以为有十人,便对他说,家中甚薄,不得厚赐,若是见到诸野猪,幸得勿言。”

牛徽板着的脸瞬间松动,笑道:“你我皆天子宰辅,如此孟浪,成何体统!”

孙揆笑道:“坊间流传,笑言耳,孔公乃明堂高坐之辈,不谙世事,亦能知之。”

牛徽虽觉孙揆背后言人,甚为不妥,但此时还是点了点头。

心道:“胸无一策,腹无良谋,身居高位,不知可否。”

牛徽一直看不上张俊和孔纬,当然对比孔纬,对张俊更是厌恶。

孔纬私德是没话说的,当上宰相之后,多有人托他弄官,孔纬接一口回绝,在长安,是数得上的铁脸皮。

这一点牛徽还是佩服的。

而张俊,牛徽都想不明白,他是怎么混上大唐宰相的……

……

就在牛徽走出大殿的时候,此时的大唐皇帝陛下李晔已经到了麟德殿。

没事看看织布机、纺纱机的进展,对李晔而言,甚为放松。

工匠们日以继夜的忙作,弹簧的工艺日趋完善,织布机加上了飞梭,织布不光省了一个人,织布的速度也快了十倍。

好处还不止这些,原本大唐的绢也就三尺宽度(唐尺一尺大约30cm,绢布的宽度是三尺,也就90cm。)

有了飞梭之后,布宽可以显着增加,现在可以织五尺(150cm)的布,正好是现在成人一个人的高度。

当然布宽也不是越宽越好,五尺是测算后最理想的宽度,做衣服不需要搭接布料,最为省布。

加上布宽的增益,节省的人工,织布的速度一下子提升了三十倍。

何淑妃试了试麟德殿里试验的织布机,小嘴巴一直没合上。

“陛下,臣妾也要一台这样的织布机。”

李晔左看右看,还是觉得有些不妥,这打纬杆是不是做成杠杆省力一些,用脚踏杠杆带动打纬是不是快一些?

综杆加上一些,设在纺床下面,卷布轴用绳子引过来,人就不需要老是跑来跑去了?

“何爱妃,你看看这么改,是不是更好一些?”

“这……”

快了三十倍还不够吗?

“这么改,感觉是方便了很多,人还不容易累!”

“陛下,奴等再改改试试。”

李晔心情大快,道:“做成这样,已经是大功一件,朕说过重赏,岂能食言。大匠黄松如、吴德、张禾改织布机有功,朕授尔等为县男,至于封号,等众宰商议之后再定。”

“这,这……陛下……奴……”

真的授爵了,到了这一刻,黄松如还是不敢相信。

在大唐,你的官再高,若是没有爵位,总还是差了不少。而伱即便无官,但是有爵位,哪怕小小的男爵,也是一只脚迈进了勋贵这个阶层。

“奴等谢陛下荣恩。”

李晔道:“纺纱、织布还有炼铁,各种行当,凡有突破者,朕必有重赏,尔等当再接再厉,再建功勋者,即便郡王、国公,朕亦可许诸位!”

“陛下!”

众人皆心潮澎湃。

李晔兴致大开,忙令人铺开纸张,提笔写道:“一技成抵百万军。”

“将此副字张贴在此殿,朕要每日视之!”

“诺!”

皇帝的御笔再次让黄松如等干劲满满。李晔还没走远,他们就开始讨论皇帝刚才改进的意见,有人已经拿起工具制作,有人在测算。

而李晔则来到田地当中,亲自从太液池担上水,浇地,对李晔来说,也是个难得的休闲时间。

“传敬翔、孙揆过来!”

“诺!”

边忙点农活,边思考,李晔感觉浑身舒爽。

敬翔看过不止一次了,到了田地上,很自觉的拿起水桶去担水,而孙揆则是第一次来,他虽有耳闻,但还是头次看到皇帝在种地。

真是大开眼界。

农活孙揆哪里懂,从小到大,都是十指不沾阳春水,此刻在田间,甚是局促不安,想拿起水瓢浇水,还踩了几颗苗。

“陛下……臣……”

李晔笑了笑道:“孙侍郎观朕种的地如何?”

“额!”孙揆看了看四周道:“似乎稀了一些,但长的更茁壮一些!”

李晔又浇了一行水,说道:“朕营务农事,孔公曾经劝谏朕,不要不务正业,不知道孙侍郎怎么看待这件事?”

“可不就是不务正业嘛!”孙揆心道,可他不敢说,脸憋的通红,想着怎么奏对。

李晔见此,哪能不明白。起身指着身后的一大片田地说道:

“你看那些地有稀有梳,朕是想知道,种子稀梳如何,浇水浇多少,什么时候浇,肥料怎么施,怎么做才能产量最高,可满堂公卿,没人能告诉朕答案,朕只能自己来了。”

“而且朕的田地,麦子种的时间也不一样,冬种夏收,也就半年,朕还想试着看看,秋种能不能春收,一年能不能种两季麦子。”

李晔记得,关中之地是可以一年两季的,或者两年三季,一季春小麦,一季冬小麦。李晔不清楚现在的种子能不能做到,但总要尝试一下。

若是能种上两季小麦,整个朝廷治下之地,便再也没有粮荒之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