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郑1652 > 第三十九章 烽火四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9章 烽火四起

永历九年二月,明清各方经过短暂的休整之后,西南,江南各地的局势都骤然紧张了起来。

济度所领的八旗大军行动迅速,二月初便已经进抵南京,汇合了鳌拜和喀喀木在此整训的一万绿营精锐,然后突然对太湖,崇明,舟山三地的明军势力展开了力度空前的联合围剿行动。

不过,数万大军兵分三路,横跨两省,如此浩大的军事行动根本不可能瞒得住在江南地区暗线密布的军情司,张名振,陈六御和钱达,以及正月的时候便已经北上支援,进驻崇明的琼州镇镇将周瑞早就做好了准备。

舟山群岛在清军一开始的攻势中被放弃,张名振,陈六御和周瑞将水师和兵马集中在了崇明,鳌拜,济度,喀喀木,郎廷佐等人迎来了久违的“旗开得胜”,十分振奋,特别是剪除了舟山这颗钉子之后,清军的兵马不必再分散两省,行动也随即变得大胆起来。

鳌拜,济度,喀喀木,郎廷佐等清廷大员商议之后,打算集中兵马,毕其功于一役,拿下崇明之后,再在收兵南下的时候,顺道解决盘踞太湖的钱达所部反军。

他们都一直认为,只要没了外援,兵马不过千余,舟船不过百的钱达所部便很难再掀起什么风浪来。但张名振占据崇明,扼住了长江入海口,随时可以四处出击,威胁江南江北,却是清廷真正的心腹大患,不能不解决。

而张名振,陈六御,周瑞等人主动放弃舟山,集中三方兵力,上千舟船,等的也正是这个时候。他们从军情司传来的情报中猜到了清军拥有一支秘密筹建的水师,准备在崇明附近将其一举歼灭,彻底断了其进攻,肃清江南沿海抗清力量的念头。

因为局势的变化,清廷财政压力比原本历史上更大,鳌拜被派到江南筹饷的同时,郎廷佐也比原本历史上提早一年升任江南江西总督,参与到了协助鳌拜筹饷和重建水师的计划之中,那支秘密水师,便是他上书顺治,主持筹集的。

鳌拜和郎廷佐的督饷工作进展得还算顺利,仅仅是上一年,就从江南多收上来了一百多万两欠税。不过,他们的督饷行动也使得江南士绅们更加心向大明,军情司也因此得以迅速深入南京,苏州等州府。

当然了,如果这些士绅知道郑成功为了收税,关税方面已经成立了海防警卫队,并授意洪旭逐步筹建专门的税警团,负责商税,田税的征收,他们可能就不会盼着大明回来了。

只能说,战事不断的情况下,无论是明郑,清廷,还是孙可望,李定国,其实都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明郑的税基并不大,特别是将来收复的地方无法推行屯堡体系,这使得郑成功必须要开始准备应对征税问题。

回到眼前,军饷充足之后,不仅鳌拜的绿营军整训行动卓有成效,郎廷佐的水师经过一年的建设,也有了相当的实力,舟山一战的胜利更是将清军在这种练兵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信心推向了高潮。

但是嘛,清廷辛苦筹集起来的这支水师其实还是老问题——船只小,海战经验不足,船上的火炮也远不如郑军强。若是和四年前一样,对付孤立无援,连火药都不足的鲁监国所部还行,可对上郑军水师,就不堪一战了。

不过,两军没交战的时候,鳌拜,郎廷佐自然是信心满满的。毕竟,他们两人其实对水师都不精通,也不清楚郑军水师的实力,只知道对方很强,所以也根本看不出自己有什么问题,更不要说舟山一战比四年前还简单,那么轻易就胜了。

只是,崇明海战一打响,对上陈六御,周瑞两部水师的清军水师根本就是原形毕露。他们很快就发现,相比起崇明岛上的明军水师,他们的所谓水师,根本就是捕鱼队一般,两军一交战,立马就败下了阵来,耗费了几十万两白银的水师,不到半日,就已经在明军的围剿下,全军覆没了。

因为缺少强悍的陆战兵马,张名振,陈六御,周瑞等人并不能趁胜追击,还是张名振力排众议之下,陈六御才出兵短暂收复了靖江,进一步威胁南京和镇江等地。

但太湖的钱达依旧处于十分严峻的处境之中,停战期间清军的封锁依旧十分森严,他获得的补给不多,兵马物资的损失更没有和张名振,陈六御等人一样得到有效补充。

好在太湖足够大,清军根本围不过来,济度的大军在崇明一战出师未捷之后,也进入了休整,钱达所部虽然只能躲进湖中,但好歹保存住了有生力量。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面,江南的局势因为两边都无力攻击又恢复了平静,济度的八旗大军也发挥不了作用,只能是干看着。而这也更加坚定了清廷剿灭郑成功的决心,他们哪里还能猜不到,那些大船巨舰必然是郑军支援张名振的,甚至根本就是郑军。

郎廷佐受此打击,短时间内根本无暇再顾及崇明,筹集水师和进攻崇明都是他一手推动或者是主导的,满清朝堂上对于这一次海战惨败,早就已经是议论纷纷,弹劾不断。他虽然因为顺治的信任得以自保,但焦头烂额自然是免不了的了。

顺治此时刚刚处理完外藩蒙古和沙俄的事务,好不容易安抚了这个不安分的盟友和另外一个知之甚少,好在还未成大患的敌人,也颇为头疼,南方的战事愈发焦灼,使得他一时根本腾不出手来应付北面。

不仅如此,号称“满汉一体”的顺治皇帝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还亲自否决了汉官提议的“放宽逃人法,动员地方官员处理各地日益泛滥的流民”奏折,并对提议的官员革职流放,同时警告诸臣,再有敢妄议此事者,一律严惩。

如此高压政策之下,清廷朝堂上那些以为不过是换了个皇帝的汉人官员们,也纷纷看清楚了这个口口声声“平治天下,满汉一家”的满人皇帝是什么面目,认清楚了自己不过是个奴才,从此更加低声下气,谨言慎行。

毕竟,这个时候剃发易服,入满清朝廷为官的人,不在乎谁当皇帝,只在乎天下,因为个人局限性看不清楚的,只是少数,其他人又如何会为这种事情操心劳力?

而就算是单纯从政治角度来说,现在清廷,前线用兵正棘,各地战事不顺,顺治在政治上陷入了被动的局面,他毫无疑问要下更大的本钱去讨好八旗贵族,逃人法自然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松弛,否则顺治也就成了众矢之的了。

清廷的政治斗争虽然没有南明那么激烈,但也不是不存在,特别是处于逆局,资源不足,需要各方齐齐出力的时候,各种矛盾更容易爆发。

随着时间进入三月,李定国在广东汇聚五万大军,除了在柳州和平乐留下数千守军之外,几乎掏空了两广的兵马,带着十几头战象,近百门大小火炮,发起了第三次东征。

郑成功猜得没错,他虽然已经明确表态无力西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李定国的决心,甚至李定国还想在二月的时候就突然出兵,打尚可喜一个措手不及,只是因为他去年物资损耗颇大,今年没了郑军协助之后,需要征集更多兵马,时间便拖到了三月份。

尚可喜,耿继茂,高第等人虽然没想到李定国会那么快就卷土重来,但他们也同样反应迅速,粤北清军同样如此,没有给李定国任何可乘之机。

广州城依旧固若金汤,上一次吃过亏之后,李定国如今也不打算猛攻了。他现在已经做足了准备,打算围到城中粮尽,逼迫尚可喜出城决战。

在这个过程中,他要做的就是等清廷的援军和上一年一样,前来救援广州,然后扬长避短,围点打援。这也是他要倾尽兵马而来的原因——同时应对两支清军,兵马不足的时候,就不是围点打援,而是腹背受敌了。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刘文秀派人秘密来见他,说明了孙可望也要出兵湖广的计划,这让李定国不必再担心腹背受敌,他已经摸清楚了线国安的套路,知道对方不到迫不得已的地步,是不会主动出击的。

郑成功通过军情司的密探,大抵都了解到了这些消息,经过两年时间的渗透,便是湘西地区,军情司也已经有了信息来源。只是孙可望在地区推行的保甲制度十分严格,郑成功只能获得很少的情报,主要还是结合脑中对原本历史的记忆来做出判断。

孙可望三月的时候虽然还没开始出兵东征湖广,但为了出征所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却是已经紧锣密鼓,刘文秀这个大将军,终究还是被赶上架了,白文选,冯双礼,还有他的许多旧部也都在出征大军的队列之中,足足六万人马。

李定国这边的实力比原本历史上要强许多,而孙可望这边的差距就不大了,反倒是湖广清军的实力,特别是八旗兵,除了荆州的驻防军不变之外,其他的兵马并没有原本历史上那么强,部分精锐甚至被抽调到了东南。

郑成功和参谋总部的参谋们分享了自己的想法,他们根据军情司的情报,对于各方的战事,也有了严格的推演,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结果,并根据这些结果制定了各种应急策略。

孙可望方面,因为郑成功的孙刘兄弟同样不和的推论,参谋总部对于湖广的战局也有原本的持乐观态度转为了持悲观态度,六万大军,必要的时候孙可望还有三万精锐,如此雄厚的兵马打下长沙原本是没问题的,可一旦领兵的主帅无心作战,那就不一样了,撤兵是随时的事情。

李定国此战依旧不被看好,他的兵马虽然壮大了不少,但装备,后勤,还有其中的精锐都不如上一年,虽然尚可喜的力量因为清廷战略重心的转移,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补充,可他一直都没在这个对手身上讨过好处。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刘文秀作战决心不足,极有可能放清军主力南下夹击广东的李定国,这成为了参谋总部对比推演之后,持悲观态度的主要原因。

郑成功知道,李定国一旦在广州城下损兵折将,惠州也就危险了。但是他没有办法干预到广东和湖广的局势,只能是集中力量打赢福州大战,击溃济度率领的八旗南征大军,然后撤军回防。

和清廷的战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是一两场大战就可以结束的,东南到江南,南方到北方,想要收复失地,需要一支上下一心,高度团结的军队和一个支撑这支军队的严密体系。

各地的局势在郑成功的脑中轮番闪过,他思考了许久,思维也慢慢集中,西南他无法干预,江南的局势已经难以取得进展,现在他唯一能做的,其实就是福州这一仗。

明确了这一点,郑成功随即把蔡福叫进了书房,让他去通知黄山。参谋总部如今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军队的指挥中心,这是他在多次行动中不断赋予和加强的权力。

不过,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特别是参谋部目前还没有建立到各营,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参谋总部在军队中的地位其实还不够牢固。

黄山很快来到了郑成功的面前,他知道当前的局势,自然清楚这种时候国姓爷为什么会着急把他叫来。

“传本藩的军令,中军虎卫,武卫二营,后军,前军,左军各营,右军右冲,右宣毅二营,除留守的千总部之外,其余各部立即集结,三月底之前,进入指定的区域待命。军务司,预备司,民政署立即动员各处农兵,配合卫戍军执行防守任务。春季攻势立即开始!”

“是,藩主!”

.

“王大哥,你真厉害,不像我哥笨手笨脚的,啥都干不好!”李家小妹仰头看着修好屋顶的王大雄从梯子上跳下来,一脸崇拜道。

“嘿,再厉害的鞑子俺都杀得,修个屋顶有啥难的。俺和你说过没,俺还会杀猪呢,十里八乡那可都是出名的,几个人摁不住的大肥猪,俺一上,一刀就解决了......”王大雄扛着梯,又开始滔滔不绝说起了当年的英勇事迹。

他上次严肃“警告”过李安勇,让对方一定记得给他说媳妇的事情,但两人如今一个在亲军营,一个在飞虎队,他实在是担心那个傻小子忘记了,于是便直接和对方申请了同一个时间的假期,然后跟着李安勇回了家。

反正,他也没有家,正发愁没地方可去,孙兴也同样如此,还一起跟了过来。现在正和李安勇一起外出采买,做回营的准备。

当然了,这一次找上门之后,也不单单是为了说媳妇的事情,王大雄还想和军务司申请,把自己的地分在李安勇所在的屯堡。他并没有和大多数人那样,选择海贸分红,而是选择了土地,王大雄也一样不喜欢自己不了解的东西。

不过嘛,李安勇的爹娘听说了王大雄的想法之后,倒是十分热心,他们知道这就是儿子经常提及的那个过命的大哥,于是忙里忙外,托了好几个媒人给他说亲。

毕竟,王大雄是要落户李安勇这个屯堡,在这里建房子安家的,甚至已经在向军务司申请了,娶他们屯堡的姑娘,刚刚好合适。

只是,不知是怎么回事,在媒人来之前,王大雄甚至没什么要求,好像只要是个女的,能生孩子传宗接代就行。但看过之后,却是挑三拣四,一个都没看上眼。反正待了七日,凭着百总的名头,相了近二十个,最后一个都没成。

不仅如此,原本还没有这个想法,或者说有这个想法,但是第一次来李安勇家,还没习惯,不好意思提的孙兴,却是意外谈成了,打算打完福州那一仗,就和军务司申请,把成亲的事情处理完。

原本,李安勇还以为王大雄又要抱怨的,没想到对方居然还喜滋滋的,好像根本没把相亲失败当回事。

李安勇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孙兴如今天天偷着乐,哪里还管得上老大哥,反正七八天的假期时间过的很快,他们马上就要回营准备打仗了,这样的小插曲,自然而然也被忽略了。

很快,李安勇和孙兴已经买好了东西,回到了李家,他们一进到院子,就急急忙忙招呼王大雄收拾东西。这个时候,王大雄还在和李家小妹说着自己从前的英雄事迹,自然没有理会两个兄弟。

李安勇和孙兴见状,直接回到里屋,把军队配发的背包拿了出来,拿出了里面的军服,军帽,军靴,还有他们获得的,代表着至高荣耀的勋章,两人很快穿好,并催促着王大雄快些。

他们刚刚看到了屯堡中心,商社旁边的告示栏那里贴着的公告,所有休假的士兵都要以最快速度回到军营,不得有任何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