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辽西走廊上,一辆马车随着络绎不绝的人流缓缓前进。

马车里,一位青年公子正在煮茶,而旁边的老者则闭目养神。老者年纪颇大,这样的辛苦路程对他来说颇有点吃不消。

“老师,到了山海关咱们歇一歇吧,您的身体……”

“不碍事,老夫还撑得住。”

“老师,您年逾七旬,为何还非要受这份辛苦,千里迢迢去那辽东?那位辽王,有什么特别吗?”

“密之,岂不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夫年轻时也曾四处游学。自你拜在老夫门下,就是窝在泽园里读书。须知,老夫的学问,关起门来读书可是学不明白的。”

说罢,拿起一本书,继续说道:“这本《物理学》乃老夫一生心血,但其中的很多奥妙,你却须从实践中融会贯通,更有许多谜团,也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寻找答案。所以,老夫带你出来千里游学。”

“老师,这个我明白。出来之前,您就已经说过了。只是,这跟辽东,跟辽王有什么关系呢?到哪里游学不是游学?您看这一路乱的……官府组织的,自发来的,还有河南送来战俘……都在闯关东……咱们为啥要凑这个热闹?”

“凑热闹?嗯,还真是。咱们啊,就是专门来凑热闹的。老夫,时日无多,也不知道还能苟延残喘几年,有生之年希望能看到物理大兴的一日啊!”

指了指年轻人的衣服,问道:“你可知,你身上这毛呢大衣从何而来?”

“听闻,是来自九原镇。”

“不错,这九原,是谁的治下?”

“九原伯姜让是辽王的哥哥,算起来,也是辽王的地盘。可这跟您教我的物理学有什么关系?”

“密之,你不通织造,不明白也情有可原。你这身毛呢大衣可不简单啊!草原上,盛产皮毛,可千百年来,何人能将羊毛变成毛呢?如今这毛呢卖得满天下都是,这需要多少的织工?可大明的织工,几乎全在江浙。试问,这九原偏远之地,织工从何而来?”

“嗯?对啊!这九原,你要说牧民那是大把,羊毛也是大把,但织工……没听说过啊!”

“因为,这些毛呢,不是人工做出来的,而是,用机器!”

“机器?是指江浙用来纺纱织布的那些机器一样的机器?那不还是要大量的织工吗?”

“妙就妙在,人家的机器,不需要那么大量的人工。人家的机器,是水力带动的,叫流水线生产,机器一线排开,需要的织工比江浙少数倍不止。而且毛呢的工艺跟棉布、绸缎也完全不同,没有缫丝阶段,但却有类似的处理工艺,这些都是有水力机械参与的。”

“不仅这个毛呢的生产用了水力机械,他们的盔甲、武器、枪炮的制造也全都用的机器!你说说,跟我的物理学,有没有关系啊?”

“这么说,还真是有关啊!那为什么我们不去九原,反而去辽东呢?辽东刚刚收复,应该没有机器可以看吧?”

“解铃还须系铃人啊!这一切,都源于辽王。咱们要想搞明白,直接去问他,才是正解!”

“学生明白了!可,辽王位高权重,甚至凌驾朝廷之上,会见我们吗?”

老夫子扬了扬手里的《物理学》,得意地笑着说:“有这个,还怕他不见我?”

老夫子姓王,名宣,字化卿,号虚舟,江西金溪人,喜好西学,着有《物理学》。

年轻人叫方以智,字密之,安庆桐城人,22岁,其父湖广巡抚方孔照。原本的时空中,他在未来会在老师的《物理学》基础上,写出《物理小识》,算是明末清初很少见的了解西学的读书人。

而现在嘛,他正跟随着老师,一起奔向姜骧的怀抱……

眼瞅着太阳就要下山了,马车终于赶到了山海关。进了关城,赶紧找客栈落脚。

那些流民可就没这个待遇了,直接赶到空着的军营里,排队领稀粥……好在,从这里开始,沿途都会有辽王的人负责施粥,不然最终有多少人能走到就真的只有天知道了。实际上,从各地一路过来的路上,已经死了不少人,在这个年代,这很难避免。

客栈还剩最后两间上房,没辙,最近去辽东的人太多了,并不都是闯关东的流民,也有很多类似方以智他们这样的,怀揣着各种目的奔赴辽东的人。

方以智正准备拿下两间上房,旁边却突然传来一声“店家,来间上房!中房来10间!”

“你这人,这两间房我已经要了,先来后到懂不懂?!”

来人并不做声,只是掏出了一块令牌,怼在方以智的面前……

方以智还想再说,被王夫子拉了拉袖子,低声在他耳边说:“飞鱼服、绣春刀!”

小方同学立马清醒了,只好认命。跟老师两人一间将就下吧……

进了房间,关上门,方以智才小声问:“老师,那人是锦衣卫?”

“嗯,他穿的是飞鱼服,挎的是绣春刀,必是锦衣卫无疑。所以说还是得多出来走动下,你老是关起门来读书,连飞鱼服都不认识!”

“看样子,他们也是去辽东啊!难不成还要去拿辽王的人?”

老王没好气地瞪了一眼自己这个傻弟子,“拿辽王的人?亏你想得出来!锦衣卫除了拿人,更重要的是,身负皇命!”

“哦,您是说,他们是替皇上去找辽王,有要事的?”

“应该是这样。但具体是什么事情,就不知道了。奇怪的是,他们竟然住客栈!”

稍微洗漱休息之后,两人准备下楼吃点东西,谁知道隔壁上房也同一时间房门打开。两人马上意识到,这就是锦衣卫要的那间房!

两人站在门口,瞪着从隔壁房里迈步而出的人,目瞪口呆:“汤若望?!”

没错,锦衣卫秘密护送(押运)的人,就是西洋修士汤若望,且和老王和小方是认识的。这哥们儿自来到大明后辗转各地也难以传教,然后就滞留在金陵。而金陵,后世的鼎鼎大名的“徽京”啊!自然是跟近在咫尺的桐城知识圈子有交集的。

实际上,实学或者叫西学这个圈子,是比较小的,整个大明研究这玩意儿的也没多少人,而且大部分都跟西洋来的修士有往来。没办法,你在大明想找个人交流自然科学难上加难,更何况很多士大夫的自然科学原本就是从西洋修士那里学来的。

徐光启、孙元化等,都属于这个小圈子,他俩也是在苏松一带的时候认识的西洋修士。而这个小圈子里很多人为了学习自然科学方便,还入了教。西方修士在中国传教举步维艰,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不支持(废话,咱自古以来都是神仙不嫌多,你却告诉我只许信一个?),所以,西方修士也乐得通过这种手段接触大明的知识阶层。

当然,西方修士是搞不明白大明人骨子里的实用主义的,当面在你这里画了十字架,扭头碰到事儿又太上老君、阿弥陀佛,那都是常有的事儿……

自儒家一统江湖之后,中国人最正统的信仰体系就是“天地君亲师”,你瞧,神仙佛祖在哪儿呢?天地虚无缥缈,而神仙佛祖也一样虚无缥缈,谁见过活的?可君亲师可是活生生的啊!

举个例子,某家大户有个儿子要参加省试了,这个时候,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去寺庙烧香;另一条路,是刚好有关系能请主考官吃饭……您猜,这大户会选哪条?

很显然,只有君亲师都指望不上的时候,中国人才会求神拜佛,而且往往满天神佛都来一遍,礼多人不怪!所以,中国人真正信仰的是现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尤其是相对能力更强的精英阶层。所以为什么很多意识形态(包括宗教和主义)到了中国都变得面目全非,甚至发展出新的流派?就因为本质上,精英阶层是不信的,根本的态度是利用和改造,以方便自己罢了……而不肯妥协改变的“原教旨主义”,则会受到从上到下的批判和打压,根本就没有生存的土壤。

从乐观的角度看,中国人是包容的,能够接受、容纳各种东西。但换个角度看,没有啥东西在没有充分中国化之前能够在这片土地上很好的生存。

至于汤若望,他也不明白自己怎么就一路来了山海关。他被官府找到的时候还在金陵,说是皇上派人找他。他高兴坏了,以为终于有机会进京,说服皇帝支持自己在中国传教呢!结果,皇帝没见到,连京师在哪里都不知道,就一路辗转来了山海关……

这事儿当然是姜骧授意崇祯干的,实际上,他想得起来名字的就这么一个,所以这个就先上路了。而锦衣卫还在各地努力给他找西洋修士呢!凡是找到的,一律送辽东。姜骧给崇祯开出的价码是,1万两一个!货到付款!

崇祯当时看到这段的时候,那眼睛都放光了!一万两一个啊!那我要是让锦衣卫全撒出去,绑他……啊,呸!……找他100个……1000个西洋修士……没说的,锦衣卫这帮干吃饭也不干活的玩意儿,全撒出去!给朕绑人!哦不,请人!

姜骧也是逼不得已。他需要人啊,不仅是数量,还得有质量。基础的人口可以用流民来解决,但高端的人才呢?这个时代,你到哪里去找懂自然科学的人才?

他到是知道徐光启,可人家早就挂了。他还知道徐光启的弟子孙元化,可人家也因为给吴桥兵变背锅,被斩了。剩下还有谁懂自然科学?

自己固然是在培养,可满打满算,自己的嫡系们,小学还没有毕业啊!如今整个榆林第一小学都在搬迁到辽东的路上。等那些小子长大,那还得好几年呢。

姜骧等不起,所以他想起了传教士。如果传教士都不好使,他都准备向道士下手了……好歹会炼丹,可以充当化学试验研究员不是?

此时的姜骧还不知道,有一老一少,两个大宝贝正在自投罗网而来……

整个崇祯六年,基本节奏就是剿贼前线捷报频传,辽东军跟天雄军比赛砍人,今天你砍了李自成一员大将,明天我就得逮张献忠几个老婆……然后俘虏统统发配辽东。

没有外患的大明官军,打起要啥没啥的流贼,还是一个顶俩的。双方的实力差距太大了,这个时空的李自成和张献忠,也根本就没有得到充分发育的时间和空间。

各地官府为了防止流民作乱,也很积极地往辽东送人,并且把辽王描述成人间活菩萨,去了辽东就有活路了,云云……

截至到崇祯六年九月底,累计已经有100万人口迁徙到辽东,这个成果是相当令人震撼的!虽然这跟大明最少7、8千万的人口总量不能比,但在这个时代,无疑是超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事件。

在辽东不断吸纳人口,各地基本建设如火如荼的时候,南方也有一件大事就要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