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既然涉及到了服装产业,那么原材料的生产及加工就必须提上日程了。

无法想象用毛呢来做内衣……兽皮倒是可以满足极小群体的特殊癖好……然而大规模的成衣生产,最佳的原材料依然是棉布。

然而,这个时代的大明,有棉布吗?答案是:有的。但并不是主流。

棉花的原产地在印度,是具有相当古老驯化历史的作物。早在先秦时期,西域就开始有棉花的种植了,当时叫做白叠花,是作为观赏植物种植的。而后,在宋元时期,传入了内地,依然作为观赏植物种植。

棉花之所以长期作为观赏植物而不是纺织原材料,并不是古人没有发现棉花的纤维可以用来纺纱。而是棉花纤维在纺纱之前,需要的工序,比麻要更复杂。棉花是含有杂质和比较丰富油脂的,必须经过去杂质和脱脂的程序,才能进行纺纱。也就是说,这个成本比麻要高,再加上缺乏规模化种植,成本就更高,自然不会成为制衣原材料的首选。

而这里指的脱脂,并不是后世医用棉意义上的脱脂,可以说,是程度的不同。前者算是初步脱脂,为的是容易纺纱,后者则几乎是脱干净,为的是易吸水。

一直到明朝,棉花才终于找到了一个特别适合生产的地方,就是山东。而朱元璋竟然拿这玩意儿当作给文臣武将的赏赐,为此,还特地鼓励山东农民种植,种棉花的,直接免税!在这样的情况下,山东的棉花种植规模迅速的扩大。乃至一直到后世,山东都是产棉大省。

棉花的规模化种植,终于带来了纺纱的成本降低。于是,终于有人开始纺棉纱、织棉布。然而这个时候,棉纱也好,棉布也罢,依然是小众。因为穿起来比不上丝绸的透气、凉爽和垂坠,成本又比麻要高,所以变得很鸡肋。一般是达官贵人才穿棉布,而普通百姓还是穿麻。

那明代以前的人穿的“布”是啥?“臣本布衣”指的是啥衣服?没错,是麻布。布这个词,其实在晚清,甚至民国,才成为棉布的缺省含义,或者说简称。在以前的数千年历史里,布指的都是麻布。

姜骧当然是知道棉花的价值的。至于纺纱和织布,他有水力机械啊,根本就不在乎这个成本!所以,乔家奉命大举进军山东,开设商行,大规模收购棉花,进一步促进了山东棉花的种植。

同时,九原的制造中心也开始大规模仿制水力纺纱和水力织布的设备,这个并没有想象中难,九原机械制造部门早就能仿制了,毕竟主要都是木头机械,而木工,其实并不缺。

而大明的手工纺纱机和织布机其实也已经相当先进,有些技术上的点,比如飞梭什么的,其实对于工匠而言,是一点就通的,并没有那么玄妙。何况现在姜骧还有老王和小方两个好用的打工人,改造机械什么的,真不叫个事儿。

本质上,姜骧的工业化只是在规模和组织形式上超前,在技术上,并没有超脱这个时代,都是这个时代能够实现的东西。当然,冶金行业是不一样的。

高氏、邢氏、刘氏、折氏、乔氏等被指令在沈阳负责建设棉花加工厂、棉纱厂、棉布厂、染色厂以及军装被服厂。而民用成衣厂依旧放在大连,由几个大白马负责。

原材料自山东走海路运输到盖州,转辽河,再转浑河,一路水运到沈阳,非常方便,并不会增加多少运费成本。而已经初步具备造船能力的大连,正好借用这些物资运输试验船型、培养水手。

棉纺织乃至成衣工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可以容纳巨大的人口和劳动力,尤其是,这是自火药厂之后,又一个很适合女性从事的行业。

此前辽东的初始产业基本都是农业、林业和重工业,基本都是重体力劳动,后续展开的军工制造和机械加工,也并不是很合适女性,这就造成极大的劳动力浪费。

当然,现在就普及棉布及棉布成衣,是不现实的。但跟丝绸和麻布形成高、中、低的三个不同档次,是完全可行的。随着棉花种植的进一步扩张和棉纺织工业的发展,最终棉布会取代掉麻布,成为主要的服装原材料。这个过程不能太迅速,而要逐步来,让市场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另外也让麻纺织行业的从业者,有一个转型乃至再就业的缓冲。

但是军队可以先上,全军夏装制服,就成为了大连成衣厂第一个巨额订单。冬装还是以毛呢为主,棉服虽然也可以保暖,但不够挺括,军队穿起来,缺乏一种雄壮和威严的气势。何况在姜骧这里,毛呢的成本比棉袄可低多了!

崇祯七年九月,辽东开始了第一次的秋收。虽然播种的面积还不算很大,但养活辽东百万人口却已经绰绰有余。

原本就有的各类谷物和三大高产粮种都获得了丰收,相对于缺水的黄土高原,辽东的水资源却是非常丰富,土壤由于开发利用得少,也比黄土高原肥沃得多。

另一边,九原、归化、绥远三地都大规模种植了三大高产作物,同样获得了丰收。

经过将近两年的征伐,虎大威也彻底平定了朝鲜。半岛也成为了姜骧地盘上重要的粮食产区。

整个姜骧的辖区内,都洋溢着笑容和对未来的憧憬。自天启年间就开始的缺粮恐慌和记忆,在辽王的治下逐渐远去……

乔家经过仔细考察,最终决定将大本营搬迁到大连。并带动了一大堆晋商共同行动,开始在大连大兴土木。一个崭新的远东商贸城市正在成型。

姜骧不得不佩服这群商人的眼光,能够穿越时间的迷雾,看到未来真的是想不富都难!姜骧自己当然早就下手了,毕竟整个大连的城市规划都是自己做的。最核心、最好的地段早就被自己几十个小妾分别拿下。贝莎莎的西餐厅、斯嘉丽的女装店、乔氏的商行就坐落在规划的商业街上。未来这里势必成为远东第一城!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学院区、港口区、造船厂都是分开的,早早规划的政府智能部门,也围绕一个大型广场在建设。整个大连现在就是一个大工地,旁边的旅顺军港同样也是热火朝天地建设中。

大量来自朝鲜的劳工充斥在大连的工地上,而旅顺那边则主要使用的是后金战俘。整个东北的战事其实还没有彻底停下。跟虎大威在朝鲜遇到的一样,击溃主力简单,但安定局面,肃清散兵游勇并不容易。这种所谓“治安战”有时候伤亡比战略决战还大。同样的事情,后世的侵华日军遇到过,伊拉克的美军也遇到过。

在女真和朝鲜眼里,姜骧就是征服者。角色跟后世的日军、美军没有什么不同。姜骧也没有兴趣、时间和精力去搞什么怀柔。这个年代,也压根不需要耍嘴皮子,讲什么自古以来。因为整个东亚都知道“普天之下”,只要中央皇朝想,那就都是中央皇朝的!

所以,在东北到朝鲜的治安战是很血腥的。尤其是尤世禄收复赫图阿拉的战斗,没想到一帮主力都没了的后金遗老竟然斗志还很顽强,最后打出了真火的尤世禄破城后直接屠了城。

如果这事儿发生在大明朝廷,那尤世禄定然被一帮喷子喷得体无完肤,罢官都是轻的。但在姜骧这里,一通勉励,让他继续向东、向北进军完事儿。

不仅如此,还把尤世威、侯世禄都调给他当搭档,三路大军一起向北、向东扫荡。抓到的野人,统统给我送到旅顺当苦力!旅顺活儿干完了还有抚顺、鞍山的矿等着他们去挖!

工业革命的初期,必然伴随着劳动力的压迫和苦难,不想自己人经历这一切,你就得抓人来干这些活儿!

姜骧给三大将的命令是:恢复努尔干都司全部疆土,给我一直打到库页岛,到岛上给我刻石立碑!沿着松花江、黑龙江,一直到出海口,沿途建好堡垒,留下驻军。这些领土,都是留给子孙后代的财富!

至于王朴,被调去了朝鲜当太上皇。这个位置再适合他不过了。虎大威这种悍将自然是要调回来的,一起回来的还有他的大军。王朴的本部镇守朝鲜足够了。

朝鲜语、朝鲜文字,一律作废。从私塾到朝堂,只有中文!这个到是不难,朝鲜所有的读书人读的本来就是中文。只有没受过教育的底层,讲的才是朝鲜语。而朝鲜文字,基本上属于一种死文字,只用于官方记录,且还必须是中文和朝鲜文两种版本。其实这种情况很正常。西夏、辽、金,甚至日本,都这样。在面临强势文化的影响的时候,你不学,不用,就融入不了世界,就是这么简单。

目前四大主力旅都在辽东整训,而草原骑兵旅则在漠南蒙古各地进行“治安战”。不过因为都是同族,所以也只是杀了一些高层,重点其实是征兵。下一步要对漠北用兵,草原骑兵旅的规模,最少得扩充一倍。

四大主力旅同样在沈阳、辽阳、锦州、盖州四地一边整训,一边扩军。姜骧的目标,是先扩为四个师。原本四个旅每个都达到了1万人,姜骧打算直接扩编成八个旅,每个师都是两个旅。亲卫旅改称第四师,姜瑄任师长。姜让调回他的老部队,担任第三师师长。

另外单独建立一个守备师,承担辽东各地的守备工作。这个算是二线部队,装备和训练都有所不足。军官主要由一线四个主力师里受伤或年龄偏大的将士担任。

而从九原到绥远,也成立一个守备师,则由李信军政一把抓。姜骧是相信他的能力的。

至于延绥镇,则彻底交还给了大明朝廷,可把崇祯给乐坏了,直接换了一个归化侯给李信。

崇祯七年八月,卢象升剿灭了李自成,八月,孙传庭剿灭了张献忠。这次两人都没有跑掉,人头送到了京师,大明终于消除了内忧外患(如果不算姜骧的话),重回正轨。

崇祯被众人吹捧为中兴之主,一高兴,也赏了卢象升宜兴侯,并赐女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又封孙传庭为镇武侯,并赐女博尔济吉特.海兰珠。

这事儿崇祯已经不是第一次干了,之前豪格的妻妾就被他一股脑赏给了郑芝龙、郑芝虎、郑彩等几个料罗湾大捷的有功之臣。实际上,姜骧送来的后金贵女俘虏都被崇祯拿来当赏赐送给臣子了,毕竟可以省银子不是?

布木布泰和海兰珠算是颜值最高,身份也最高的两位,而且也都才20多岁,崇祯一直留着好奖励大功之臣,基本上就是给卢象升和孙传庭留着的。

九月,崇祯下旨令卢象升任陕西巡抚,接手延绥镇姜骧留下的宝贝家当。孙传庭则奉密令去辽东,向辽国公学习新式陆军的战略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