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乡村美妇 > 第252章 第252张 陈年往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52章 第252张 陈年往事

王小龙是爷爷一手带大的。

曾经,他向爷爷询问过关于父母以及其他长辈的事情。

但爷爷却从来是闭口不谈。

后来,王小龙曾向村里的其他老人询问过。

关于父母的事情,没人知道,更多的说法是早些年出去打工后就没了音讯,有人说是死了,也有人说在外面赚了大钱不想回来了。

至于太爷爷那些长辈,老人们则是褒贬不一。

有人提及时,满脸愤怒,说他太爷爷不是好人。

而有些人,则面带感激,直说太爷爷是全村的大恩人。

但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极端评论,那些人却说的模棱两可,不论王小龙如何追问,也不细说。

所以当他听到院中的两棵大槐树,与太爷爷有关后,立马就露出了好奇之色。

范大虎也没隐瞒,抽了两口烟后,就开始讲述了起来。

“你太爷爷在咱村曾经也算是个风云人物,他们所处的那个年代,正直战乱。

起初的时候,他是个老地主家的长工,帮着地主酿酒,养活一家老小。

随着战火蔓延到了咱们这一带,他带着一些村民也加入了打鬼子的行列。

几年过去,战火平息日子也恢复了平静,家家户户也都回归到了正常种田生活的状态。

而你太爷爷,因为表现突出有过功劳,不仅分到了田地,还分到了两三处房子。”

说道这,范大虎指了指身后:“这两间西房,当初就是你太爷爷的家产之一。

要是我没记错的话,后来分家时,他把这里分给了你四爷爷王老幺。”

王小龙的太爷爷,一共有六个孩子。

爷爷排行老三。

排在第一的大爷,当初运气好,跟着一个下乡的女知青到了城里当了上门女婿。

二爷便是王录奇的亲爹。

老四,是刚才提到的王老幺。

老五跟着村里人去县里修铁路,住在一个男人瘫痪的家庭里。

几番巧合之下,他成了拉帮套的,等那男人死后,他也留在那个家里,算不上是上门女婿,但自打那之后,也很少回村。

老六是个女人。跟着一个行脚商人离开了小溪村,嫁的也不是太远,不过这些年来,只是奶奶去世时,曾回来过一次。

这些信息,都是王小龙听村里老年人念叨出来的。

但对于房子的事情,知道的倒是不多。

只知道王录奇家,是当初王家最老的祖宅。

“按你这么说,这里也能算是我家祖宅之一了,而且,兜兜转转还又回到了我的手里。”

范大虎笑道:“的确算是你王家的祖宅之一,不过,那时你太爷爷他们拥有的也只是这两间西房而已。

我要没记错的话,正房应该住了两家,具体是谁,我就不清楚了。”

王小龙耸了耸肩:“继续说这两棵树的事吧。”

范大虎点头:“你太爷爷得到这房子时,院子里就已经有了一棵槐树,那时候槐树大概只有拇指粗,

当时,正房的那两家也是刚入住,就提议要把树砍掉,你太爷爷和王老幺,起初也没拒绝。

可就在他们拿着斧头将要劈下去时,晴朗的天忽然打起了雷来,更巧的是,那个雷恰好劈在了槐树上。

当时,把他们那些人吓个够呛,再加上槐树也冒烟了,就寻思着不去砍,让树自己烧死算了。

在之后的几天里,也没人去照看,但当他们反应过来后,却发现那被雷劈过的槐树不仅长大好好的,还在对面的位置,又长出了一棵来。

两棵树遥相对应,皆是从砖缝里长出,并且具体的位置也都是一样的,除了高低不同外,其余的都像是双胞胎。

更凑巧的是,那天院子里还出现了两条一模一样的蛇,盘在槐树旁边,久久不离去。

那个时候的人,比现在还要迷信,一瞅这架势,立马就放弃了砍树的念头。”

听完后,王小龙忽然有些哭笑不得的问道:“就是因为这些,才留下了这两棵树?”

范大虎笑道:“当时没砍,的确是觉着这两棵树不简单,兴许上面住了仙家,才不会被雷劈死,也才会引来蛇盘。

你也知道,按照风水来说,蛇就是小龙,龙盘树,这可是祥瑞的征兆。

不过,这个原因也只是让他们暂时放弃而已。而真正决定留下这两棵树的,是后面发生的一件事情。”

“什么事?”

“大概又过了两三年吧,那年年景不好,有几个地方粮食颗粒无收,到了冬天,不少外地人跑到了咱们这。

当然,除了正常逃\/难的人之外,也还有些不想去坐牢的财主地主。

其中就有一个,装作穷苦人到了你太爷爷的家门口,你太爷爷见他们可怜,暂时收留了下来。

王老幺有些嫌弃,就卷着铺盖卷去了你家,而太爷爷则留下来照顾他们。

一大家子人,靠着挖树根,挖野菜吃土豆,甚至偷粮食,勉强度过了那个冬天。

到了春天的时候,那个地主带人离开了一段时间,等回来后,给了两袋子粮食作为回报,又给了一笔钱想在这落户买房子。

你太爷爷也没犹豫直接答应了下来,可就在他忙活着找房子时,那地主一家突然生了病。

不是普通的感冒和寻常疾病,而是他们外出那几天,在外面染上了一种

肝脏类的瘟疫疾病。只是几天的时间,疾病就蔓延到了全村,那时候医疗更加落后。

甭说是乡镇了,就是县城都没个正经的医院,好不容易找来了土郎中,可一瞧见全村都染上了瘟疫,人家二话不说,扭头就跑了。

一时之间,没有人得到及时的治疗,只是几天的功夫,村里就死了三十多个人。

村民们慌做一团,有些人卷着铺盖往其他地方跑,有些人则拎着铁锹跑到了你太爷爷那里大闹。

他们都觉着,这事是因为你爷爷收留的人将病给带回来的,就嚷嚷着要讨个公道,甚至还有说要他们一起偿命。

但你太爷爷毕竟不是寻常人,又是当时的队长,很快就把大家的怒火给压了下去。

可在这期间,他也染上了那种病,由于和地主天天生活在一起,他的发病速度比别人要快很多。

只是两三天,就卧床不起了,再加上,当时为了给村民一个交代,他将家里的粮食也都分了出去。

疾病缠身,也饿的头昏眼花,老爷子连滚带爬的来到了院子里,实在是饿不行了,抓起树上落下的槐花就大口大口的吃。

心想着,就算死也不能当饿死鬼,可谁知,就在他吃了槐花之后,那病症,竟逐渐痊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