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沙土窝 > 第1章 重生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章 1. 重生了

这本书是重生六七十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讲述主人公韩述苦重生到了豫北一个小农村,靠着自带空间和领先几十年的见识,把小村庄包括自己的地区发展壮大的历程。

韩述苦呆坐一晚上了,大脑放空,把来龙去脉理了又理,终于接受重生这个事实。

前世在学校工作二十多年,从教师然后主任,副校长,校长。然后被教育局委以重任,抽调驻村扶贫,任第一书j。

春来暑往,秋至冬去。这一去驻村就是四年半,县委大会小会强调的扶贫干部要提拔重用,特别是驻村一线干部更不能亏待。这些激动人心的领导语录慢慢失去了市场,随风飘去。

这天,韩述苦正在整理材料,每个季度必须上报贫困户家庭经济收入,每年必须要比上一年度收入增加,必须增加,必须的。

你说说,一个五保户,脑子还有问题,吃饱饭就到处窜。村委会与其兄弟协商,由其兄弟代为监管,国家固定兜底保障金由其弟自由支配,五保户耕地,宅基地由其弟继承。

就这么简单的收入,每年还要增加,已经增加到年收入3万多了,比全村人均收入都高一倍。我滴的祖奶奶,再增加想当村里首富吗?

这是上报第四季度收入了,这个收入决定了这一年收入的增加数据。把韩述苦愁的啊,从哪个方面再挖掘点潜力呢(上级扶贫办语),愁啊愁,愁啊愁,“嘎”,韩述苦愁过去了。

就这样,韩述苦重生回到了他前世念念不忘的扶贫村子,且回到了五十多年前。一下子重生来到了夏国五十九年4月17日。乙亥年,猪年,农历三月初十,星期五。宜结婚,开光,求子;忌出行,订婚,安葬,修坟。

原主韩述苦,十七岁,上周正在大庙公社中学读高二,村里来人急慌燎泡的把人喊回家了。原主父母去沙岗拉土准备跺院墙,沙岗发生塌方,双双被埋进去了,等村里人挖出来,身子都硬了。

韩述苦是老大,在队长指挥下,自家大大爷二大爷主办下,三月初十把父母安葬。

父母双双落土为安了,可把韩述苦难为坏了。骤逢灭顶之灾,作为长子,下面还有三个妹妹一个弟弟,最大的妹妹13岁,最小那个才4岁。要不是大娘派大堂嫂,一直帮忙照顾着几个妹妹弟弟,这个家怎一个“完”字了得?

也不知道谁看的好,三月初十,明明忌安葬嘛,偏偏韩述苦父母就这天下葬了。报应来了,白事处理完了,小妹妹也哄睡着了,焦头烂额又伤心悲痛,心力憔悴又对前景充满了恐惧,重负之下,韩述苦“嘎”抽过去了。

油腻大叔韩述苦重生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与原主完成了灵魂交接,经过一晚上的复习加预习,一个新人类满血复活了。

这个村子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小,另一个也是小。不是,拿错剧本了,那是迅哥的话,另一个特点是穷。

先说说小,全村有二十来户,人口一百五十余口。这个村子叫小码头村,目前是半独立行政村。

全村一个姓氏,都姓韩,祖宗是从隔壁西码头村过来一个人,据说是乾隆年在这边常年看荒(真不知道荒有啥可看守的),就这样在这娶妻生子,定居下来。

这个老祖生了仨儿子,村里俗称老三门,并且还立了三处坟。一百多年不到二百年间,经历无数次兵荒马乱,发展到现在一百多口人,旧社会时候行政上也没分太清楚,新社会建立后,逐步完善基层政权,把村子划到隔壁西码头村大队管辖。

可村里太穷了,小队长整天去西码头要救济粮,西码头也不富裕呀,这时候全夏国都不富裕。小队长死缠活黏的,整天要粮要布要油要钱,反正啥都要,把西码头全村人都要恼了,要求村支书和大队长开除小码头,不让它和西码头一个村了。

西码头支书跑公社无数次,磨的公社一号最终同意小码头独立成行政村,任命了原来的小队长韩永昌为大队大队长,没有任命支书,由西码头支书杜学亚兼任。

为啥?不为啥,原因很简单,小码头村没有档员。

所以小码头村现在是半独立。分家是过了正月,二月二龙抬头正式分的。不分也不行了,撑不住了。

各村都在吃大食堂,一股劲吃了连头带尾有六个月,还过了个爽年,那真是“吃饭不要钱,老少尽开颜,劳动更积极,幸福万万年。”

眼看连粮种都保不住了,再大吃大喝,马上到来的青黄不接季节就要饿死人了。支书和大队长商议,停止大锅饭,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小码头村就是这样子被踢出去了,小队长韩永昌领着几袋子粮食,灰溜溜回小码头村了。

全村老少爷们把粮食分了,各家支锅自己过了。幸亏是春季,到处都是野菜,目前还没有饿死人。

从村名可以看出来,这以前是个码头,临水。

以前的确是,村子在大河边,据说是大河古道,可惜现在村子方圆两公里连个水坑都没有。

黄沙从村子往东蔓延不知道多少里,断断续续经过好几个县,像大米县,火烧县,芹菜县曾经都是大河古道。

三国时着名的官渡之战就是发生在火烧县境内。

沙岗平均高达七八米,小码头村往东到毛庄村有个三公里,全部都是沙岗,往南到东码头村有个三公里,也全部都是沙岗。

这一片沙岗面积大约有十平方公里,本地人叫小丢圪垱(方言)。据说是婴幼儿死了不能埋祖坟,都埋沙岗里了,所以叫小丢。

后世韩述苦来驻村时,沙岗已经没有了,只存留一小片高岗,村里的善男信女集资在高岗上盖了座庙。

这方圆十平方公里都开垦成田地种植庄稼了。分属小码头村,东码头村,毛庄村三个大队所有。当地人把这一片地叫“漏地”,特别吃水,五黄六月得一周浇灌一次,还得肥料充足,收成才勉强可以。

小码头村往南二里地就是西码头村,西码头、东码头犬牙交错,只有他们自己村才分清楚哪是哪。

当地人把这三个村统称码头村。

往东是毛庄村,毛庄村和码头村都往南,就是大米县境内了,那边也是黄沙漫漫,码头村就是所属的大庙公社最南端,只有一条路通公社,想往南去大米县,没正了八经的道路,得穿林海夸雪原,不是,串词了,得穿古道翻沙岗。

可码头村好多姥姥家都是大米县那边的,因为这边穷,不好找到媳妇,大米县那边更穷,才把闺女嫁到这边。

毕竟这边所属的红焖县与地委(这时候还是专区)是地县同城,经济发展上要比大米县强好多,大米县最南端就是大河,再往南就过不去了,大河挡着呢。

大河离码头村八十里地,想想当年大河向南甩了八十里,不知道何年何月多少人多少村淹没在大河中。

这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母亲河!

小码头村就在这两县交界处,沙岗漫天的偏僻地方,这能富裕吗?

大庙公社所辖有将近三十个大队,按贫富程度大致分三等级,第一等级是北边沿三干河一线十来个村,因为靠着三干河水灌溉,各村生活最富裕,公社所在地大庙村就位于这条河流边。

三干河是群众胜利渠的一个支流,群众胜利渠是新社会建立后大长老视察大河时,大手一挥,发出号召“我们一定要治理好大河!”

然后水利部门遵照大长老指示在油茶县大河处开建渠首,命名群众胜利渠,流经油茶县,饸饹条县,红焖县,经红焖市区流向烧鸡地区。

第二等级是第一等级那些村庄再往南移,处于大庙公社腹地的十来个村子,这些村庄不靠河流,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但土地相对肥沃,收成还是可以的。

再往南,就是大庙公社最南边的几个村庄,都处于大河古道,像东西码头村,毛庄村,还有更东边的王庄,都属于这第三等级的村庄,土地是沙地,较为贫瘠,如果不是风调雨顺的年景,收成连填饱肚子都难。

小码头村就是属于第三等级中的最差村子,穷的连同为穷村的东西码头都看不上,北边村子的人都戏称沙土窝。

全村有可耕地900来亩,基本上都是沙地,很是吃水,收成不好。全部在村南、西、北三面,东边就是一望无际的沙岗,全村就西边有一条路联通码头村到公社的大路。

村子东边全部都是沙岗,人能通过,平车过不去,翻过小丢圪垱就是毛庄村。方圆十平方公里的沙岗,高低不平,阴森森的,一个人都不敢单独通过,除非傻大胆。

韩述苦家就在村东头,出门几十米就是沙岗,他父母就是去沙岗拉土想把院墙跺跺,结果没了。

留下老大韩述苦,17岁;老二韩大妮,13岁;老三韩二妮,10岁;老四男孩,韩述刚,7岁;老五妞妞,4岁。

韩述苦上学到公社读高二了,大妮读初一,二妮读三年级,这两个都在隔壁码头村学校,这个学校属于西码头,东码头,小码头三村共有。小刚明年才能上学。

新人新作品,欢迎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