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沙土窝 > 第204章 全部搬迁四合院(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4章 全部搬迁四合院(二)

第204章 204.全部搬迁四合院(二)

路惠清特长主要是对妇幼病进行诊断并治疗。

特别是在怀孕妇女的检查和分娩方面,经验比老林还丰富,毕竟她经常参与救治妇幼病患。

老林受时代所限,基本上就没有亲眼见过妇女分娩,全靠望闻问切来进行技术指导,这方面要比路惠清差点意思。

这还是没有b超之类的仪器,要是有b超这种仪器,路惠清更能在孕妇检查和分娩时如虎添翼。

陈兴邦一家四口借住一套四合院。

空余九套四合院,韩述苦大手一挥,全部作为大队客房。

大队干部都半信半疑,有客人吗?有吗?有?

杜小芳家在临中央大道上,韩述苦就把她家的门面房改造成磨坊,专门负责磨豆腐。

本村的社员随便磨豆腐,不要钱,但得把豆渣留下抵加工费。

外村社员磨豆腐一斤大豆得缴一分钱加工费,这加工费主要是购买盐卤,这是有成本的。

大队为杜小芳计工分是以磨大豆的斤数计算,磨一斤大豆计一个工分。

韩述苦专门做过预算,一户一次磨豆腐用一斤大豆,能做出三斤豆腐,现在都是小家庭了,三斤豆腐足够吃两三天。

平均下来,一户家庭一个月磨四次豆腐算正常,一共三十九户。

一年大概不到两千斤大豆,加上大队和外村做豆腐,一年按两千斤算,能挣工分两千分。

她不是天天都磨豆腐的,一周磨上三四天,每天把各家的大豆集中一块磨豆腐,余下时间完全可以干其它活再挣工分。

韩述苦预估她一年下来肯定能挣四千工分,比社员平均工分要高。

在征求了制衣小组的意见后,制衣小组把场地搬迁到一座临中央大道四合院里,专门占用了一座四合院,取名小码头大队制衣坊。

制衣小组成员又增加了三个人,还有一个编外人员苏倩倩,总人数七个人,缝纫机增加到五台。

苏倩倩对服装的研究和审美在这个时代是引领时尚的那批人。

再有一个挂逼韩述苦的提点,制衣坊很快就能生产出时尚潮流的衣服。

苏倩倩主业是教师,负责教一年级小盆友音乐、美术、舞蹈,给制衣坊当参谋是副业。

制衣坊现在是全力以赴制作双肩背包,前段时间制作了一批样品送到城里百货大楼试销售,一天时间都卖完了,定价三元一个。

韩述苦给百货大楼的进价是二元,不二价,大楼只能定价三元出售,结果一天时间不到十个样品就卖完了。

现在制衣坊六个人是天天不休息加工背包,幸亏是晚上没法干活,不然韩述苦肯定要求九九六工作制。

剩下八座准备当客房的四合院暂时由几个年龄大的老太太管理,其实就是开窗通风,平时打扫卫生。

现在还是空荡荡的院子,啥配套设施都没有。

韩述石、刘新菊新婚两口子分了一套四合院,不靠中央大道,在南边一排。

韩述苦跑到公社供销社找到吕主任,经过一番沟通,小码头大队也成立一家供销社代销点,就设置在韩述石家的临街店面。

年前嫁过来的三个新娘子文化水平最低都是小学毕业,谈吐以及识字算数能力普遍比小码头大队这一窝姓韩的要高点。

荆红梅初中生,已经跟着老林学习中医了,人家是正了八经的磕头端茶的弟子,大队几个干部还当见证人了。

韩永木的老婆张小凤也是初中生,可能是看到荆红梅拜师学习中医,得到大队干部的高度关注,自己也有了学医的想法,不过她是跟着路惠清学习妇科。

路惠清是西医,擅长诊治妇科病和儿科,常言说“妇幼不分家”嘛!

路惠清对张小凤进行了两个月的考察,一是考察她是不是为了和荆红梅较劲而学习医术,是否真心热爱医学。

另一个是考察她的人品,也就是医德。

话说,中国人特别是医生,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特别重视医德。

经过两个月的考察,路惠清同意张小凤跟她学习西医,路惠清没有让张小凤像荆红梅那样举行拜师仪式。

她毕竟是经历过宝塔圣地的洗礼,没有那些传统的老规矩。

就直接让张小凤喊她“老师”,然后就开始学习西医了。

她们连教材都没有,平时都是路惠清边写边讲一些知识,张小凤开始记忆理解,不懂就问,然后继续记忆理解。

无论是荆红梅还是张小凤,文化水平都是初中毕业,对于知识量庞大的医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太多太多了。

好在这时候老师教学生是重实践轻理论,许多治疗手段老师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也是跟着老师这样一代代传承下去的。

刘新菊看到同时嫁过来的新媳妇,人家两人都有了正式工作,学徒也是工作,大队计工分的。

她也眼热了,想找个事情做,可总不能也跟着去学医吧!

没法子,韩思清红着老脸找到了韩述苦,把自家儿媳的想法说了。

韩述苦一听,心说“好事呀,主动要求给自己加担子,这是好事!”

就拍着胸脯打保票了!

韩述苦早就想在村里开一家供销社代销点了,奈何一是没场地,二是没合适的人手。

原来的民居,家家户户都是茅草屋,唯一的砖瓦房就是大队东屋那十间,还不够用呢,去哪开代销点?

另外,经营代销点的人员要是不精明不会算账,而是糊涂蛋一个,有多少东西也不够赔进去。

现在房子是非常富裕,而人员韩述苦正琢磨呢,有人送上门了,那就刘新菊吧。

刘新菊有小学文化水平,她应该能够胜任一个售货员的工作吧?

韩述苦找了公社供销社吕主任跑关系,想在小码头大队设立一个代销店。

这年月代销店可不像后世,随随便便在自家房子上捣个窟窿就能开门营业了。

供销社在夏国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全国性供销系统,从国家到基层农村都设置有机构。

承担着全国商品流通的重任,也是目前群众购买生活用品的唯一官方通道。

这时候的代销店属于上级供销社的基层派出单位,一般都设在人口较多的村子。

代销店货源是通过上级供销社分流过来的,售价也是有严格规定的。

另外,农村的一些物产也通过代销店回收上来,汇总到供销社系统,然后支援全国各地。

比如农村的鸡蛋、鸭蛋,猎取的野味,皮毛,还有任务猪等农副产品都是通过代销店回收的。

东西码头、小码头、毛庄几个村子共有一个代销店,设置西码头学校对过,有十间瓦房。

代销店有员工两人,主任叫王志安,大庙村的。

一个店员叫穆双锤,东码头村的。

王志安和穆双锤是小盆友们最羡慕的工作。

无它!代销店货架上有糖果、点心、罐头、花布等等惹人眼馋的好东西。

在小盆友的认知中,两人不得天天吃这些好东西呀?

小码头大队的体量,根本不具备开设代销店的资格。

吕主任毫不犹豫就拒绝了这个请求。

韩述苦是谁?

老裴和老陈给定义为一个词“村霸”。

那小子不尊老,不讲武德,成天刁难俺们!

但在社员眼中,韩老六是个能人,无所不能!

韩述苦和吕主任撕扯起来,答应了吕主任若干条件,吕主任最终同意小码头大队代销店试开一段时间。

比如小码头大队要向公社供销社上交任务猪每年增加一倍。

每年还要提供粉条一万斤,腐竹五千斤。

还有西瓜、湿花生角、嫩玉米棒等等紧俏物资,都得向供销社提供若干。

韩述苦一口气答应下来,卖给谁不是卖,只要钱到位,大队所产都可以供应供销社。

同时,韩述苦也借机要求供销社给大队提供一些票证,特别是工业票、肉票、副食品等等票证。

在这个物品急缺的年代,工业票那是相当稀罕的。

像购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这些需求迫切的家庭生活必需品,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获得相应的票证。

即使有票,也不一定能买到,太缺货了。

韩述苦平时通过和周安林交易换来了一些票证,都兑换给社员们了。

韩永昌、韩永秀、刘兰英也购买了手表,下一步准备购买自行车。

这些都是需要工业票的。

代销点设立了,可把妞妞这一帮小盆友们激动坏了。

开业当天,围在刘新菊家的代销店里面都不出来。

看着柜台上的糖果、罐头、糕点一个个是垂涎三尺,口水流成河。

代销店暂时就卖一些糖果点心,罐头饼干,油盐酱醋,针头线脑,笔墨文具,烟酒茶杯,还有一些生活必需品啥的,慢慢来吧。

大队给刘新菊算满勤,就是一年都有工分,一天十个工分。

韩述苦对刘新菊的要求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作风必须改掉,要做到视顾客如亲人,不怕麻烦,微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