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沙土窝 > 第207章 实地测量小麦产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7章 208.实地测量小麦产量

这时期红焖地区还很少有胡辣汤出现,那是南边胡辣汤地区的特色美食,只能等搞活经济后才交流到红焖地区。

然后烩面省全省普及胡辣汤,成为烩面省美食的一张名片。

这是地方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那天天都是喝糊涂吗?馍馍都是窝窝头吗?”

“还有小米汤!包皮馍!”

“还有白面汤,里面还有鸡蛋呢,我还吃过大白馒头!”

“还有煮鸡蛋!还有炒豆腐!”

“还有葱油饼,我大哥烙葱油饼可好吃了!”

“就是,就是,我六叔做饭最好吃了,比我奶奶、我娘做的好吃。

我六叔还会做炸薯条呢!”

“我大哥会做好多好吃的,还有红薯丸,还有~还有~”

韩牧歌小盆友卡壳了,有点想不起来了。

“还有肉夹馍!嘶,可好吃了,可香了!”

“就是,就是,我大哥会做肉夹馍,可香了!”

何长兵和鲁志强听到“肉夹馍”不由自主地咽了咽唾沫。

“肉夹馍”,听名字就好吃,肉里加着馍呀,这得多少肉才能夹住一个馒头呀?

这小码头大队就这么豪横吗?

还有没有天理了?

不行,等采访结束了,得让这个年轻支书也给俺俩做一次肉夹馍吃,看看到底得有多少肉才能夹住一个馒头!

何长兵唯恐这个小农村是搞前些年“拂寡风”升级版,所有调查是处处小心谨慎,尽量拿到第一手翔实材料。

就把社员家庭吃饭的调查放到两个小丫头身上,毕竟童言无忌嘛!

想通过小丫头的叙述来佐证社员们的伙食情况,从而也能得到这个大队是不是像他们这几天看到的那样。

家家户户都有余粮,并且还好多都是细粮,特别是还有大米,这可是这一带不生产的金贵粮食啊!

通过两个小丫头的叙述,两人感觉自己看到的情况还没有平时社员们吃的好,因为这几天夏收夏种,社员们顾不上做花样了,都是简单做饭抓紧吃饭然后又上工了。

原来他们还吃大米饭肉烩菜,还吃肉夹馍。

“嘶”!

这该死的肉夹馍成魔咒了,盘旋在脑海里出不去了。

调查结束,必须得吃一次肉夹馍,等回到报社也有吹嘘的资本了。

两个人冒着酷热,天天不停歇的穿梭在大队的角角落落。

还专门交待大队长韩永昌,收了一亩麦子拉到打麦场,何长兵从头监督到尾。

亲眼看着自己随机从地里划出的一亩地小麦,从收割完毕到拉到打麦场翻晒,然后碾压称重,“嘶”,五百二十三斤!

何长兵真的震惊了,这可是自己亲自选出的一亩地,还是随便圈出来的一亩地小麦,自己寸步不离从头到尾看着这一亩小麦产量出来,最终是五百二十三斤。

作为省报领导,何长兵对农业生产不是白脖,反而他非常熟悉。

全国小麦收成这几年受天气影响,产量降到了新社会建立以来的历史最低点。

夏国五十九年红焖地区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了新社会谷底,才一百三十四斤。

六十年平均亩产才一百四十三斤。

六十四年平均亩产一百五十五斤。

从六十六年亩产开始超过了二百斤,达到了二百四十八斤。

七十三年亩产达到了五百七十八斤。

分田单干后由于灌溉设施和化肥的大规模普及使用,八十四年平均亩产达到七百二十六斤。

现在是六十一年,小码头大队的小麦产量竟然达到了五百二十三斤。

太过惊悚了!

何长兵又和韩永昌商量,自己再随机划出三亩地小麦,经过一系列工序,然后称重,一千五百零五斤!

这次何长兵还是寸步不离看着这三亩地小麦产量过程出炉,最后确定平均亩产是五百零一斤六两。

何长兵是彻底风中凌乱了,怎么可能呢?

在全国小麦平均亩产二百斤的现状下,这里亩产平均达到了五百斤。

谁能相信?

这个小农村一共种植了七百亩小麦,其中二百亩小麦是套种,一半是种植小麦,一半是空地,等于是六百亩小麦。

何长兵决定再找一块地测算产量,不怪他谨慎小心,而是前几年“拂寡风”的后果还历历在目。

所以对于小麦亩产,何长兵是小心再小心,谨慎再谨慎。

必须掌握一手材料,自己笔下的数据来不得半点虚假,自己的调查报告可是要交给省大楼里的一众大佬们看的,一旦出现弄虚作假的数据,可是要犯错误的,还是严重的政治错误。

韩永昌告诉何长兵,这北地、西地、南地的庄稼收成会好些,紧挨着小丢圪垱往西这一大片庄稼收成差些,因为这都是沙土窝里的漏地,土地相对贫瘠,还漏水。

想要高产,必须要有充足的水浇灌,还要有肥料,还要有好种子。

何长兵听到“好种子”,觉得很奇怪,要知道现在种植农作物都是从上一年的收成中挑选品相好的种子当作下一年的种子的。

那么韩永昌大队长嘴里的“好种子”是什么样的种子呢?

何长兵对好种子来了兴趣,经过和韩永昌交流,他得知这几年大队所有种植的作物都是大队自己培育的种子,更是惊讶的嘴里塞进一个鸡蛋都是轻松的。

他们还会培育种子?培育种子呀?

那不是科学家做的事情吗?这个小农村竟然会自己培育种子?

何长兵彻底不淡定了,太特么惊悚了,这是出现妖孽了啊!

然后就兵分两路,何长兵专门负责刨根问底的调查各种农作物的产量以及培育种子的事情。

鲁志强负责调查村子里发生的方方面面的事情,特别是这几年来群众们的生活历程。

何长兵还给鲁志强反复交代,一定要把这一百多口人的生活状态搞清楚,就是谁谁偷看谁谁洗澡也不能放过。

何长兵又挑选了五亩小麦,让社员们配合收割验证产量。

鲁志强挎着一部照相机,足迹遍布小码头大队的犄角旮旯,甚至还跑到小丢圪垱最东边看那两千亩前年栽种的树苗,还多角度拍照。

全村老老少少一共有一百七十多社员,他采访了四五十个,还有工地做工的工人师傅们,也采访了十多个。

采访内容涉及小码头大队以前的生产生活状况,集资入股后全力以赴搞生产的情况,原来社员的生活质量,现在的生活情况。

粪叉家的故事,杜小芳家的故事,吽牛的故事,大丫的故事,李石头家的故事,鲁志强都已经悉数掌握。

了解到这么多的农村有趣的故事,鲁志强都有了写本农村题材小说的冲动。

在对本村社员采访和外来师傅们的采访中,鲁志强注意到了一个关键人物,他就是原来的大队副大队长兼民兵连长兼会计,后来的大队长,现在的大队支书韩述苦同志。

这是一位非常年轻的大队干部,年轻的不像话,现在年龄还没有到二十周岁生日,档龄还没有两年。

通过采访,鲁志强已经知道了这个年轻的不像话的大队支书就是小码头大队的核心人物,所有的事情都绕不开这个年轻人。

尽管大队所有工作都是大队长韩永昌负责的,但越是深入了解,越是觉得这个大队的工作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

这几年来大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这个年轻干部运筹帷幄的结果,他是小码头大队的定海神针,是设计师,是总策划。

韩述苦又一次感觉耳边响起了惊雷!

小码头大队崛起过程非常传奇,就是从这个年轻人爹娘突遭灾难开始的。

因为爹娘罹难,弟弟妹妹年龄小,作为长兄的他不得不辍学回家照顾弟弟妹妹,挑起家庭重担。

看到家乡的贫穷落后,社员们都要断顿挨饿了,痛定思痛,这个年轻人自告奋勇找到公社领导,要求当大队干部,带领群众艰苦奋斗,脱贫致富。

传奇的是,他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在社员集资入股动员会上做出的承诺。

短短三年时间,就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让全村社员吃饱穿暖,住上青砖瓦房。

他非常年轻,但有一颗博大的胸怀,他带领全村社员发展的理念是“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同富裕,不让一个群众掉队!”

他也是躬身践行着自己的誓言,自己借钱给村里最困难的大病户残疾户韩永义入两股。

年满六十岁的老人领养老金。

所有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所有费用全免。

全民免费医疗,大病户重残户享受六十岁老人待遇。

怀孕妇女享受妊娠期生活补助,分娩后还有半年假期并且继续享受生活补助。

全体社员每天三两牛奶供应。

家家户户住进青砖瓦房的四合院。

这岂不是海里长老们当年闹革命的终极目标吗?

这个年轻的支书竟然带领群众实现了?

真的实现了!

无论是耳听还是眼见,现实都活生生的摆在这,无一作假!

鲁志强看到小码头大队的社员们的精神面貌都是朝气蓬勃,穿着打扮也是干净利索,一个个都透露着自信,斗志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