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沙土窝 > 第226章 上群众报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6章 228.上群众报了

堂屋门口,梳着两只羊角辫的韩牧歌和头上竖起两根天线的韩诗语,还有刀削头的小鹅,麻花辫的桃枝,锅盖头的李小妞几个小丫头扒着门口往里打量着,嘴里还叽叽喳喳的议论着,“那个是我大嫂,好好看呀!”

“哪个,哪个,让我看看!”

“那个,就那个穿花裙子的那个!”

“是啊!就是好看哩!”

“她穿的花裙子也很好看呀!”

几个小丫头贫乏的词汇量只能说“好看”了。

大大嫌几个小丫头太吵吵,怕亲家不痛快,像撵鸡仔似的撵出去大门了。

几个人嘻嘻哈哈的跑出去和小盆友们显摆去了。

小红家今天主要是来看家境的,双方的家庭情况都已经熟知,也没有啥可再探讨的。

众人看了看这一圈四合院,特别是小红奶奶细心的看了看厨房的摆设。

那面缸、米缸、油桶,都是满满当当的存货,还有墙角摞着好多的煤球,不住地点头,老辈人都被饥饿折磨怕了,过日子最看重的还是粮食缺不缺。

应小红大伯的请求,韩永昌带领众人到东边人工湖风景区转了一圈。

不但是小红家人,就连她那个当支书的大伯都被人工湖这大手笔惊的张大了嘴巴。

浩淼的湖面,微波荡漾,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又落入湖水中,惊起一圈圈涟漪。

环湖道路有两条道路,里圈道路有五米宽,路两旁栽种着花草树木,尽管还是幼小,但已经能看到姹紫嫣红的将来。

外围道路三米宽,两边全部都是法国梧桐,等树木长大后,将会是一条林荫大道,就是大夏天散步在这条路上也是心旷神怡。

人工岛上,有翠竹园,有海棠园,有月季园,还有环湖道路,紫藤休闲长廊。

众人登到三层楼的顶楼,放目远眺,最西边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青砖瓦房,那是南北六排四合院,被东西三条大街和南北三条大街划分成八个区域,有种鳞次栉比的壮观感。

往东一个占地二千平米的大四合院,同样是青砖瓦房建造,那是大队院。

隔着大街正对面同样是占地二千平米的一排青砖瓦房,那是学校。

大队院往东,建有东西对称的两排高大的建筑,那是仓库。

再往东,是一个占地三百平的食堂,有高高的烟囱,功能齐全的操作间,更有宽敞明亮、干净卫生的餐厅,一张张长条桌案,两边摆放着凳子,能同时供二百多人就餐。

现在工地的师傅吃饭都已经转移到大队食堂了。

现在厨师有三个人,韩述苦的大嫂丁香梅,二嫂王红梅,还有一个是韩述苦原来的御用厨师吴玉兰。

食堂目前是韩永秀掌总,负责采买食材,供应各种物资,以及记账核算。

再往东,就是正在建造的大礼堂,工人师傅们正在如火如荼的施工中。

向东极目远眺,一望无际的沙岗,靠近村子的西边是几亩果树,种植有桃树,杏树,苹果树,梨树,李子树,核桃树,山楂树等等,这都是韩述苦为了社员能吃上水果才栽种这些果树的。

后来他改变计划了,一万五千亩的沙岗已经栽种两千亩松树,杨树,槐树,榆树,楝树,法桐,银杏等树木。

余下的一千三百亩沙岗韩述苦计划全部种植黄桃、山楂、雪梨、苹果等果树,准备将来做罐头。

无奈是没有果树苗,韩述苦就自力更生,在靠近小丢圪垱划出四十亩地培育果树苗和一些花卉树苗,又在小丢圪垱上开辟了四十亩苗圃,培育树苗和花椒苗。

今年春天已经在东边栽种两千亩果树苗了。

韩述苦计划今年冬天继续进行果树苗栽种,明年春天还栽种,这样一年两季栽种树苗,三年时间就把小丢圪垱全部种植上树苗了。

将来,小丢圪垱最东边是两千亩的各种各样的高大树木,往西是一望无际的果树,真正成为花果山。

往南看,是三十亩大的制坯工地,原来堆积如山的胶泥堆已经快看不到了,都被烧制成砖瓦砌墙盖房了。

等胶泥堆全部清除干净,韩述苦计划在这三十亩场地上建造一个篮球场地,一个足球场地,一些健身器材,种植一些花草树木,和人工湖相连组成一个一百三十亩大的公园。

小红家一众人站在观景楼三楼四处观望,远景、近景,新村,庄稼,沙岗,都给了众人不一样的感觉。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千年农村,竟然能建设成比县城还整齐干净的居住环境,特别是这百亩公园,有水有岛,有桥有亭,有楼有阁。

早晨傍晚,徜徉其中,犹如漫步人间仙境,让众人流连忘返。

太奢侈了!

太优美了!

这在后世烂大街的休闲小公园,不要说每个县城都有,连一些大点的镇上都不缺这些休闲景观。

但在这个时代,有几个城市能有这么高大上的休闲公园?

别说大米县城了,就红焖市的公园也没有这么上档次的景观。

不要说小红家的一众人看到这种大手笔惊掉了下巴,就是各地来参观学习的干部们看到这个人工湖风景,同样是泪流满面,不是激动的,是羡慕嫉妒的。

一路上,韩永昌那是唾沫横飞,滔滔不绝为小红大伯和亲爹讲述大队是怎样从集资入股,银行贷款,挖井抗旱,要救济粮一步步走过来的艰辛过程。

小红伯父听过后不胜唏嘘,心里也暗下决心,回去后自己也学习小码头大队,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不会创新,照猫画虎还描不会吗?

呵呵,只能说小红大伯肤浅了,从烩面报报道了小码头大队的事迹后,不知道有多少支书来参观学习过,哪一个听过小码头大队的发家史不是信心十足?

最终都是泯然众人矣!

小红家长和大大二大大在秦妈的协商下,开始了下一步程序,那就是送彩礼,然后挑选日子,然后就是结婚典礼。

这时代所谓的彩礼,大多数男方就是给女方家十块钱,再扯几尺布就可以了。

就这还是家境过得去的人家,再穷的男方直接就是出个三块五块钱也中,当然了女方肯定也是穷的叮当响。

最无奈的情况就是换亲了,双方兄妹俩互换,这也是普遍现象。

六十二年九月十日,群众报发表了长篇通讯,题目是《小码头之路》,署名记者为钱雨婷,王玉娟。

通讯报道中,把小码头大队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致富路详细进行了总结归纳。

还专门介绍了小码头档支部正在努力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引用了大队支书韩述苦的原话,“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到底是档的喉舌,报道的高度和烩面报就不在一个维度,烩面报通篇采取纪实文学叙述的方式,把小码头大队从穷山恶水的沙土窝到建设成为风景如画的新农村进行了翔实描写,让读者从文章中看到了小码头大队的创业史,奋斗史。

而群众报介绍了烩面省红焖县大庙公社小码头大队挑战穷荒沙土窝,改变大河古道盐碱地面貌,发展生产的事迹。

但重点不在创业史上,而是在发展经验上下功夫进行了总结。

报道中不但叙述了小码头大队的创业史,更是把这部创业史提炼了一个高度,那就是对小码头大队的创业史进行了肯定,对其做法进行了总结归纳。

特别是社员们物质文明丰富了,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落下,升华了主题,说白了就是像后世的小品,说教意味颇浓。

这篇通讯为全国各地农村大队的生产建设树立了一个标杆。

第二天,也就是九月十一日,华新社也全文引用,刊发了这篇通讯,并在文章最后,加了编者按。

在编者按中,是这样说的:

“小码头大队从一个贫瘠的沙土窝发展成为一个风景优美的世外桃源,充分说明了劳动群众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

“小码头大队的社员们不等不靠不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辛勤的汗水,在档支部的坚强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农村建设成美丽富饶的新农村,为我们百万农村探索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编者按最后号召全国农业都向小码头大队学习,学习他们团结一心的自力更生,学习他们科学种田的实事求是,学习他们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

一石激起千层浪,群众报,华新社连续报道,让小码头大队迅速响彻全国,由原来的烩面省知名迅速扩散到全国都知道在烩面省红焖地区红焖县大庙公社有个叫小码头大队的小农村,仿佛一夜间的突显出来了。

络绎不绝的参观学习者踏破了小码头大队的每一寸土地。

因为好多参观学习者是远道而来的,吃饭住宿问题成为大队的薄弱环节。

大队几个干部经过商量,把余下的八座四合院全部当成客房,让制衣坊赶制被褥,充分利用好每一个四合院的房间,为客人提供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