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遨游影视诸天 > 第三十四章 大宋危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黄青又逃学了!

作为新世纪被书山题海压迫得苦不堪言的学生来说,他在大宋过足了逃课的瘾。

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

整整四个月,他去国子学的次数可说屈指可数。

国子学之前没把他开除,纯粹是看皇后娘娘及寿山伯的面子。

现在则不同,他靠“剽窃”赢得了文名,也为自己博了个可以在国子学内“占着茅坑不拉屎”的特权。

只可惜黄青并不领情。

这不,国子学教谕亲自上门通知他今日去“开班会”、“作报告”,黄青嘴上没口子应承,转头就进宫面圣了。

……

福宁殿。

仁宗一脸严肃的看完黄青的小本本,痛苦的闭眼靠在高背椅上。

“仅一个月走马观花,你就看出这么多的问题?”赵祯抖着小本本,语气疲惫问。

黄青诚实道:“这还只是汴河沿岸繁华区域出现的问题,其他贫瘠地区的问题料来比这更严重。”

“咳咳咳……”

仁宗被黄青直白的话刺激的剧烈咳嗽,挥手让内侍退下。

悲凉道:“何至如此!自朕登基以来,三十余年兢兢业业,节衣缩食削减内帑,连宫殿都不敢新建。

朕不敢奢求太平盛世,就想让天下百姓能有个安稳的日子过,为何却如此之难!”

这是这位守成之君发自肺腑的心愿。

可在王朝时代想让天下百姓日子过得安稳,是比开创所谓的“太平盛世”更加困难的操作。

仁宗不是不知道大宋有问题,不然也不会在庆历年间推行新政、着手组建能战的军队。

尽管最终新政失败,军队依旧拉胯,但从朝臣们的奏报来看,虽偶有灾难,但整个天下还算是承平安稳。

仁宗对此已很满足了。

他对自己有清晰认知,本就不是开拓进取的有道明君,能让百姓安乐,做个守成之君又如何。

可黄青触目惊心的小本本,彻底揭开了朝臣的遮掩,整个大宋看似鲜花着锦实则烈火烹油。这让仁宗怎能不悲愤万分。

“小七既然看出问题,又专门过来找我,是否有什么想法?”

悲愤中的仁宗在病急乱投医。

当然也不算乱投,他此前听过黄青讲述的“产业效应”,以及对于增加百姓收入的畅想。

最近他也一直琢磨这个事,越想越觉得有道理。所以此刻他希望黄青能拿出一些不一样的见解。

黄青见仁宗终于向他问策,也是精神一震。

他之所以巴巴的跑来见仁宗,并把这些问题抛出,不就是想让自己的谋划取得皇权的政策加持嘛。

但这话不能明着说,也不能让仁宗产生被裹挟的感觉。

于是避重就轻道:“姑祖父,其实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在于‘钱’上,而一切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对于侄孙儿来说都不是问题。”

“钱?”仁宗坐直身体,饶有兴趣问道。

他还以为黄青又要重提“新政”问题。

经历过失败的庆历新政后,仁宗深刻明白既得利益者有多么根深蒂固。

国家出问题他当然希望改变,但变法、新政根本无法实现。

除非把整个国家推倒重来,让利益集团重新洗牌。

但作为一国之主,这个提议无异于明着跟他说造反。仁宗哪怕再仁慈,也容不得这样的人存在。

要知道,他们老赵家才是这个国家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但是黄青提到“钱”,而且信誓旦旦表示这些问题对他来说不是问题。

这就让仁宗看到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黄青见仁宗被勾起兴趣,于是暗戳戳的从怀里又掏出另一个小本本,指着上面的策划书道:

“为了应对我大宋的危机,侄孙儿这里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

提起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只要学过历史的大多都知道其来源于“三冗两积”问题。

三冗指代的是北宋的冗官、冗兵、冗费。

两积是指由三冗带来的积贫积弱。

至于为何会出现“三冗”,同时“三冗”又为大宋带来什么影响,宋人明知“三冗”为何不去解决?

这是很多人没有深刻研究的。

先说冗官:在宋代行政官员分为官和吏,由少量的官员和大量的吏员组成。

仁宗朝官员约两万人,吏员超过40万!这些都是需要国家税收来奉养,同时众所周知,宋代官员待遇比任何时代都要高。

而仁宗朝时期的人口大约一亿上下,可在册交税的仅六千万。

官员们不仅拿着高薪,还会想法设法的盘剥百姓。

百姓们勒紧腰带养官,转回头还要被食用民脂民膏的官吏敲骨吸髓,可想而知日子过得有多苦。

那朝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官吏呢?

主要原因是宋代皇帝为维持家天下的需要,于是在行政设计上就有四个指导因素:

一是为了防止宰相权重,所以分设政事堂掌握行政权、枢密使掌握军事权、三司使掌握财政权。

二是分割中央官员的事权。将官员分为官、职、差遣三种,也就是一个官职在名义上有三个人做,实际上只有一个人被差遣在做。

三为剥夺地方官的权利,防止地方割据。把州郡的财政、军队、行政分割开,收归中央所有。又设置通判牵制地方官,还有转运使等官员监察地方官。

四是笼络官员的恩荫制。

黄青的大哥就是恩萌为官。

在这四个指导因素下,北宋的官僚机构暴增,官员数量也随之增加,而且大批官员属于闲散人员,只拿工资却无事可做。

发现冗官问题很容易,大宋的有识之士都知道这里面的问题。但以上四点哪个容易解决?

范仲淹在庆历年间浅尝辄止,还没真正触碰到冗官的核心问题,就被既得利益者赶下了台。

这个问题就连身为穿越者的黄青都不敢轻易触碰,所以他只能先经济强国、迂回包抄。

国家财政提升了,最起码会让官吏们对百姓的盘剥少一些,能给百姓一些喘息之机。

至于那些贪得无厌的,到时处理起来就没有这么大的反对意见。

冗官问题严重,还不好解决,那冗军问题呢?

更不好解决!

目前整个大宋光禁军就有120万,再加上厢兵、乡兵和蕃兵,总数直达180万!

六千万的人口,除了要养家,还得供养40万官吏,180万军人。

这负担简直压的人喘不过气。

仁宗时代的欧阳修曾在自己的《原弊》中记载: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意思是说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大部分收归国有,能够吃上粮食的时间只有几个月,有时候还要吃米糠、橡实、菜根以求活下去,一旦遭遇天灾,基本上都饿死路边。

百姓负担这么重,但大宋还是不得不养这么多兵。

主要原因在于首都就在华北平原,无险可依,加之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使得辽军可以一马平川的直达京城。

这种威胁每时每刻都让首都人民没有安全感。于是只能设置庞大的军队保卫京城,首都的禁军成为大宋对于游牧民族的新“长城”,同时庞大的禁军也是对于地方势力的威慑。

少点不行吗?

还真不行!

就在不久前宋夏战争爆发,大宋三战三败,西夏陈兵边疆。同时辽国见有便宜可占,也往国境派遣大军。

以大宋军队的战力来说,兵少了真有可能被人家一波带走。

又有人说,兵贵精不贵多的道理大宋不明白嘛?

当然明白。

《宋史·兵志八》有写:“景佑元年,三司使程琳上疏,论:‘兵在精不在众……如此,则疆场无事而国用有余矣。’”

道理都知道,但实际操作却不是这样的。

大宋一直执行的是“守内虚外”的国策。

也就是说:对外战争对于君主的统治毫无用处,反而武将专权能够使得国家颠覆。

于是北宋皇帝对于边防根本不重视,因为澶渊之盟证明可以用钱“买”到和平,就没有必要让武将带兵作战以防止武将专兵。

一个一年就要更换统兵武将三到五人的军队,都“将不知兵,兵不识将”了,又如何练成精兵?

所以还是靠堆量实在点。

而大量的兵源来自哪里?

大宋可是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传统。

因为宋朝的重文轻武,导致当兵的一点人权都没有,有些还要在脸上刺字,一辈子顶着黥面,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当兵。

面对这种情况,宋朝也有招。他们会在灾荒时大规模招募灾民和流民进入军队,以防止农民大规模起义,毁灭国家。同时对于罪犯也脸上刻字充军,兵实在不够了还能强征平民。

可想而知,这种兵源的战斗力多么堪忧。

以上可以看出,想解决冗兵问题,要么给武将放权,让他们练出精兵;要么收回燕云十六州,有真正的长城做依托;要么迁都。

可这三点又有哪个容易解决?

有了冗官、冗军,冗费就不难理解了。

因为官多兵多,为了军队和官僚对皇帝不发生反抗,自然就要给予军队和官僚的中上层极为优厚的俸禄和赏赐。

而这些赏赐的来源,依旧是百姓的税赋。

再加上辽币、西夏岁币都要从老百姓头上搜刮。

如此,百姓怎能不积贫积弱?

……

黄青初来《知否》世界,发现自己是伯爵府受宠的幼子,而且深得皇帝和皇后的喜爱。

同时身处大宋仁宗朝最开明、儒雅、温和的时代。

他原本抱着的就是享受生活的心态,谈谈情、说说爱,白日与风流人物痛饮高歌,夜间再来个红袖添香。

最多搞搞小发明,斗斗藩王。

日子岂不是悠哉悠哉。

可随着与仁宗的接触,随着对这个朝代认知的越来越深入,他就越觉得有一种压抑和阴霾在心头挥之不去,让人好不痛快。

此前还不甚明白,但看到汴京城外那一片片的“棚户区”,经历了一趟颇为波折的扬州之行,他心中逐渐有了明悟。

他虽是过客,但脑海中传承了几千的华夏文明精神,以及深植骨髓的家国天下民族意识,让他不忍独善其身。

大宋,这个汉家天下的巅峰,不能也不该是他看到的这种情况!

他想要在这一生,为大宋为天下改变一些不一样的结局,留下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但大宋的沉疴积弊实在积重难返,黄青不可能直接去大动利益集团的蛋糕。

更不想造反打破一切。

在这个大宋民心尚稳、西夏蒸蒸日上、辽国武力充沛的时期,造反绝对是吃力不讨好。

于是黄青想到了另辟蹊径,先笼络武勋,再在官场有所作为,潜移默化下改变整个大宋的风气。

现在是他真正迈出的第一步。

“姑祖父请看,这是侄孙儿上次提到的股份制生意。”

黄青指着小本本上的“商业策划书”详细解释。

“所谓:要想富,先修路。但是修桥铺路的成本不小,只靠侄孙儿一人累死也修不了多少,所以必须引入其他大户一起参与。

但这种没好处的事,大户肯定不愿干。

于是侄孙儿想到用生意笼络大户,让他们心甘情愿的修桥铺路。”

“修桥铺路是好事啊!”仁宗点头赞同,“可,这与商…超有什么关系?什么又是商超?”

黄青手舞足蹈比划道:“这是侄孙儿的设想,商超也是一种店铺。

不过要汇集大宋乃至周边诸国的奇货在一个店铺售卖,分为‘生活用品区’、‘布料衣帽区’、‘文房四宝区’、‘鲜菜副食区’、‘肉蛋海鲜区’等等。

所有商货整齐码在架子上,再在架上钉有货品说明和价码,客人进门会给一个购物篮,若想购买,伸手自取放入篮中,根本不用伙计支应,等到出店时再一同到门前的闸口会账即可……”

仁宗闭眼想象了一下场景,笑指黄青道:“你呀!总是会有一些奇思妙想。这种商…超颇为新颖,料来会有不少百姓愿意尝试。”

黄青撇撇嘴,心中暗道:古人就是没见识,根本不知道商场零售业的威力。

后世世界首富都是开商超做零售的呢!人家身家可是上千亿,还是美元。

“没见识”的仁宗,仍是好奇:“商超确实新意十足,但和修桥铺路、强国富民又有何关系?”

黄青一脸严肃道:“这就涉及到了最核心的问题:物流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