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遨游影视诸天 > 第四十四章 后山基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黄青也并不是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读书制艺上。

他不像其他读书人,科举只是自己晋身的一种手段,而他的基本盘目前还在后山基地。

这日,他早早的给三只兰投喂家中新研制的“马卡龙”甜点,在三人大快朵颐及恋恋不舍中,又告假去了后山基地。

庄学究知道他有一摊子事,在几番劝解,又发现黄青没有耽搁学业后,也就听之任之了。

学生学习能力太强,做老师的也头疼,索性给他足够空间,当老师的只负责把控方向,庄学究并不是那种不懂变通的老古板。

……

后山基地。

黄青骑白龙马赶到时,发现四哥黄耀祖正在训练家里扩充的几百亲兵。

后山脚下新建了一个营盘,没有出任务的亲兵一个个笔直的站在校场上。

黄耀祖手持细长教杆,鹰隼般的目光不停扫视着站军姿的兵士。

嘴里时不时大吼:“昂首挺胸收腹,别像个鹌鹑似的缩着!你,出列!伏地挺身五十个。”

黄青凑上前,看着军容整齐的士兵,不禁发出满意的感叹。

“这才是我熟悉的子弟兵,这才是一个兵真正该有的样子!”

他上学时,对高中、大学时期的军训也是深恶痛绝,简直烦透了站不完的军姿,走不完的队列,还有永远也叠不好的内务。

但在《漫长的季节》世界里与那些特战队员们接触久了,才真正明白,这些看似无用的条条框框,到底意味着什么。

正是这些近乎变态的规矩,把一个“民”变成一个“兵”;也正因这些规矩,让士兵们在潜意识里埋下了,令行禁止,不问理由服从的意识;更是这些规矩,让每一个军人在骨子,长出棱角,生出信念。

面对大宋那涣散的军纪,站没站相、坐没坐姿的士兵,黄青横竖都看不过眼。

于是在黄耀祖又开始到处惹是生非时,他把后世的新兵训练大纲修改一番,扔给了四哥让他着手训练家中亲兵。

“效果怎么样?”黄青走到黄耀祖身边问道。

黄耀祖转身看到黄青,严肃的面容瞬间笑出一片大褶子。

“好!好得不得了!小七,你这法子简直太好用了。初时我还觉得太过繁琐,站那些花里胡哨的军姿还不如多练练枪棒。

但真正落实下来,我才发现什么叫做十人、百人如一人,什么叫做百人行如一人动,什么叫令行禁止……”

看着喋喋不休,拍马屁的话像不要钱般道出的四哥,黄青摇头笑笑。

“内务呢?之前还听说亲兵全体反对,现在整改好了?”

提到这个,黄耀祖又是一阵得意,拉住黄青:“小七且随我来。”

说着,走入了营房内。

“嚯!效果显着啊!”

一进入营房,黄青也被整齐的内部军务惊住了,没想到士兵们竟达到了后世新兵的内务水平!

只见宿舍内脸盆整整齐齐码成一条线,面巾折成了一般大小,搭在脸盆里方向都一致。

军服和甲胄也俱是叠得四四方方,放在床头同一位置。

被子更是如豆腐块一般有棱有角。

黄耀祖骄傲得指着眼前的一切道:“小七,我记得你的话,士兵们今天知道怎么安置好兵甲,明天就会知道怎么当一个好兵。

今天习惯了把脸盆毛巾摆在哪儿,等来日上了战场,就知道自己应该摆在哪儿。还有……”

他拍了拍有棱有角的被子:“当兵的就像这被子,要有棱角!

只有深刻融入这些规矩的兵,才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四哥大才!”黄青也不得不感叹四哥的执行能力,能在大宋把后世的内务推行如斯,确实不不容易了。

他好奇问道:“四哥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士兵调教的如此听话?”

黄耀祖闻言颇有些不好意思,他挠挠头,低声道:“哪里是我的功劳?还不是你教的那些方法好。

一人犯错全体处罚,包括我在内都不能幸免。另外,所有人达标就赏赐肉食饭菜,每月军饷都足额发放,再加上关心士兵,对家中遇到困难的兵士尽心帮忙……”

黄青看着腼腆的四哥,拍拍他的肩膀道:“四哥也不必妄自菲薄,我所讲的道理谁都懂,但从古至今能做到这些的统帅,无不被称作爱兵如子,上了战场也能对士兵如臂使指。四哥已有绝名帅之姿。”

黄耀祖被夸的不好意思,期期艾艾的说不出话语。

黄青也不习惯把话说得这么肉麻露骨,于是转移换题道:“晚上开办的军事培训班效果如何?”

他的目的可不是仅仅训练出一群令行禁止的士兵,而是打算以这批士兵为骨干,组建出一支堪战的军队。

所以在挑选亲兵之初,就千挑万选出识文断字,又有过战场经验的老兵,当然,年纪也不能过大。

他是把亲兵营当作清末的讲武堂来操作的。

“培训的效果不错,亲兵们听说成绩优异者可以做禁军的军使、都头、虞候,俱是各个争先。《武经总要》已读熟,现在每晚都进行兵棋推演……”

“不错。”黄青对亲兵营目前取得的成果很是满意,勉励黄耀祖再接再厉。

又看了一会训练后,黄青起身前往工业区巡视。

后山村对岸,黄青进献活字印刷术被赏皇家赐的田庄,靠近汴河处搭建起了一座规模不小的码头。

码头不远处坐落着几个工坊,工坊前立着几座大大的水车。

此是黄青规划的大宋技术研究院0.2版所在地。

一个不停冒着青烟的工坊前,黄青见到了“钢铁研究院”负责人薛城。

薛城年近四十,此前是徐州利国监的一名工匠头目,因不愿和利国监的官员一同监守自盗,就处处受到排挤。

后被黄青派至徐州开采白土镇煤炭的管家招揽,现在除了筹建汴京钢铁研究院,还管着徐州那边寿山伯府的私营钢铁工坊。

“徐州那边的钢铁工坊改建完毕没有?效果如何?”黄青问道。

薛城兴奋的拱手道:“不料衙内竟精于冶铁,徐州工坊经衙内的提点,已经建成了冶铁炉和炒铁炉连接的新式高炉。

铁水直接流进炒铁炉里搅动,省去了许多工夫。小的算过了,冶炼出同重熟铁,比利国监成本低五成,比其他工坊也要低个两三成。”

黄青满意点头,又问道:“新式的冶铁炉能直接炒钢吗?”

薛城遗憾摇头:“新式炉子虽然成本大大降低,但还是只能炒出熟铁,炒不出来真钢。”

所谓生铁、熟铁、钢铁,都是铁碳合金,只不过因含碳量不同,导致其用途不同。

生铁是含碳量在2%-5%的铁碳合金,耐磨、铸造性好,但又硬又脆,不能锻压。

熟铁则是含碳量低于0.02%以下,又叫锻铁、纯铁。熟铁质地很软,塑性好,延展性好,可以拉成丝,但是强度和硬度均较低。

钢是介于两者之间,含碳量在0.02%-2%,同时具有生铁和熟铁的优点,用途更加广泛。

黄青对徐州粗糙的钢铁炉和薄弱的工业基础不抱希望,能提高产量、降低三成的成本已经算非常不错了。

他没追究薛城的办事不力,曾管理过几万人钢铁大厂的黄青,深刻明白设备不行就是不行,再有能力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边走边询问炼钢情况。

提到这个薛城又兴奋了,他迫不及待道:“白土镇的煤炭非常利于冶铁,咱们出产的生熟铁都比其他工坊质量要好,衙内炼出的焦炭更是不得了,大大提高了冶炼温度。

现在又用上了新式的炼钢法,耗时只有原来的一半,所用火料也比之前省了好几倍。更重要的,出炉就相当于十锻以上精钢!”

说话间,两人来到冶炼战场,只见一个冶铁匠,正在“当当当当”的锤炼着。

他左手夹着熟铁不停翻转,右手持着生铁溶液浇淋,两手之间相互配合,旁边有人随时控制着冶炼炉的炉温。

使用的,正是完善版苏钢灌钢法。

“灌钢”又称“团钢”。它是生铁和熟铁合在一起冶炼得到的一种含碳量较高、且质地均匀的优质钢。

这种具有独创性的灌钢冶炼方法,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发明了。

北朝东魏、北齐间的着名冶金家綦毋怀文,就用这种方法炼造出一种叫“宿铁刀”的武器,据说可“斩甲过三十札”。

北宋的灌钢法得到改善,冶铁匠在炼钢炉中把熟铁屈绕成盘,并将生铁片嵌在盘绕的熟铁条中间,然后用泥把炼钢炉密封起来烧炼,待炼成后取出来锻打。

用这种方法炼出来的钢,就称为团钢,也叫灌钢。

到明代时,灌钢的冶炼技术又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匠人先把熟铁打成像手指头那样宽,一寸半左右长的薄片,然后用熟铁片束包扎紧,再将生铁放在扎紧的熟铁片上面。随后盖上粘泥的破草鞋,在铁片底下还要涂上泥浆。当这一切都做完之后,把它放进洪炉里,用劲鼓风,达到需要的温度时,生铁便先熔化成铁液,渗淋到下面的熟铁中,两者便互相融合了。这时取出锤打,经过再炼再锤,反复多次成钢。

而黄青现在让冶铁匠操作的,则是更加进阶的版本——流行于清代的“苏钢”法。

这种方法是在炼钢时,先把没有经过锻打的熟铁放到炉内,鼓风加热。几分钟后,用火钳钳住生铁的一端斜放在炉口内,继续鼓风,使炉内温度不断升高。

当炉温升到1300c左右的时候,斜搁在炉口内的生铁的一端开始熔化,不断滴出铁水,这时要用大铁钳钳住生铁在炉外的一端,左右移动,使铁水均匀淋在熟铁上。同时,不停地翻动熟铁,使熟铁各部分都能均匀地吸收铁水。淋完两次后,便把熟铁夹到铁砧上锻打。

这种法子一直使用到解放后依旧是炼钢的主流。

黄青皱眉看着冶铁匠不算熟练的手法,轻声问旁边的薛城:“现在使用这种方法是不是很困难?”

薛城摇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而今匠人们还在熟悉炉温、手法和炼数,所以看起来有些生疏。”

紧接着他又补充:“衙内,这种炼法比之前的灌钢法强太多了,再加上有了咱们新式的炉子和焦炭,区区几炼就能得到合用的钢铁。”

黄青点点头。

所谓合用的钢铁,也就是指能打造成主流武器的钢铁。

他之所以急着想要建立钢铁研究院,提高钢铁产能和质量,还在于通过了解知道了目前大宋军械的现状。

黄青是怎么也想不明白,地大物博,经济文化科技发达的大宋;年产钢铁15万吨,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在1788年钢铁产量才达到7.6万吨的两倍的大宋。

其军械质量竟然不如西夏!

十年前的西夏战争时期,大宋出动了西夏三倍的兵员,从三川口之战到好水川之战,再到定川寨之战,宋军竟三战三败,伤亡惨重,不得已与西夏达成和议。

事后发现,宋军的兵器甲胄皆不堪用,比诸西夏兵都不如!

不仅丢人,连东西都丢面!

简直丢雷老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考虑到这一点,黄青不得不攀升科技树,打造出合格的军械。

他也没想着把钢铁作坊交给朝廷,让那些啥都不懂只会捞钱的文官把持,他怕这些武器会招呼在自家人身上。

于是就想到培养自己班底,之前名叫亲兵营,实为“讲武堂”的那帮人,就是自己准备的后手。

下一步他瞄准了父亲寿山伯手下的马军司。

在古代,骑兵属于陆战之王,可类比于二战时期的坦克部队。

如果想让大宋在目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化被动为主动,除了增强经济、攀升科技外,黄青觉得最起码得先培养出一批可堪用的骑兵。

哪怕是作为战略性威慑,也需要发展骑兵!

此前他也调查过,大宋骑兵在账面上有20要万。

这让黄青有些迷糊:我大宋这么拽的嘛?

不过寿山伯不屑的告诉他,这里面水分很大,光吃空饷都吃了接近一半!

也就是说,号称二十万骑兵的大宋,数量仅有10余万。

而这十万里面,有30%以上的骑兵没有战马,名义上是骑兵,实则还是步兵!

黄青虽然喜欢步兵,但听到这个消息的他也不禁仰天长叹三声。

更可怕的消息还在后面!

寿山伯又告诉他,这七万有马的骑兵,胯下骑着的多是些不合用的驽马,而合用的战马,大部分也是从大理国进口的云南马。

云南马能够翻山越岭,也能够负重前行,但是突击力和奔跑能力不行。

黄青脸都黑了:突击能力不行的骑兵,还特么叫骑兵部队吗?

合着,大宋的骑兵于国来说是摆设,于其他人来说就是笑话!

获知这个信息的黄青,郁闷了好久,有段时间整日抱着白龙马唉声叹气。

后来他痛定思痛,开始着手布局,于是纺织研究院出现了,去往燕云十六州及辽国北部、西夏的奢饰品走私商队也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