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崛起在漠北 > 第四十二章 移民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2章 移民至

在没有官员掣肘的情况下,到底还是朝廷的组织能力强大。就如这次北华将士家眷的北迁,因为朝堂上下达成了一致,在内阁强力督促下,各级官员都在通力配合,北华将士家眷之中愿意移民的眷属们,很快被从大明的北方各地找到并集结北迁。

只有一部分居住于山东、河南等更南方一些的士兵眷属没有迁来。主要原因是因距离太远,迁移的成本过高。

北华普通将士的眷属因为距离太远没有迁来的不少,相比之下,各级将领的眷属迁移朝廷可就上心多了,只要是提出了申请了的,不管多远,哪怕少数远至江南的,都被朝廷找到给送来了。

当然,马家的家人和愿意来北华的几百族人也一并给送来了。

为了组织这次移民,朝廷也花费了不少心思。首先,如此规模的人员从北方各省组织集结就需要动用很大人力物力,然后路途上还需要海量的补给和食物等,最后穿越蒙古草原时又需要大量的沟通协调,还需要给沿途的蒙古部落进行打赏。

但朝廷也不是一点儿收获没有,顺带迁徙的几万流民和失地农民被送到北华,就是甩了很大的包袱。特别是流民,一直是朝廷苦无办法的存在,稍不小心就会造成民变,这下子都甩给了北华,这次移民算是双赢,朝廷和北华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此次护送移民来北华的主官是户部的一位侍郎,为万历四十年的进士,姓马,今年刚刚四十出头,在户部算是最年轻的侍郎了。

另外,因着刘源的存在,宫里边天启皇帝为了显示皇家的存在,也安排了一个内官随同,派出的是御马监的一个随堂太监李公公,刘源作为御马监的提督太监,算是他名义上的上级。

从这次行动的人员安排上看,朝廷也是费了心思的,移民的事情由户部的官员主导,算是正当其所,且这个马侍郎和马林是为同姓,有套近乎的意思。宫内派出的则是御马监的人,也是想到刘源挂着御马监的提督太监名义,安排御马监的人算是给刘源面子。

参加护卫的则是五千宣大军,五千士兵护送五万多人的确是单薄了些,所以北华得到迁移大军出塞后,就立即安排两个卫——一万人的常备军向南前往迎接。同时动员另外四个卫不当值的两万人立刻临时集结投入现役。

这一万接应兵力是北华五千常备军加上当值的一个卫,由于全都是骑兵,行动很是迅速,移民队伍出塞后才刚刚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不到,就被余化龙率领的接应队伍给迎上了,此时他们才刚刚穿过察哈尔人的领地。

余化龙本身就是宣大军出身,后来才从宣大调到辽东任职,所以和宣大的将领们大多都认识,甚至是很熟悉。

统领这支五千宣大护卫军的将领是曹文诏,曹文诏乃山西大同人,此时才三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目前为游记将军职位。

当年在宣大时,余化龙和曹文诏其实也认识,只是两个人年龄资历差距较大,不算是很熟悉。

余化龙一万接应兵马的到来,让马侍郎和李公公还有曹文诏都松了一大口气,毕竟护送五万多人前往北华实在不是个轻松的事儿,几万人的吃喝拉撒哪样不令人操心?

在关内汉地时还好,可以得到地方官员的接济和照应。自从出塞进入蒙古草原后,可就得全靠自己了。虽然到现在还没受到过蒙古人的攻击,但在行进途中始终都有大批的蒙古骑兵的监视跟随,让大家心里没底。

虽然几个人都知道为了这次迁徙,北华和朝廷都做了最大的外交努力,征得了沿途蒙古部落的同意,但看眼前的情况,只要一天没有到达目的地,风险始终都还是存在的。

余化龙统率的北华接应军队,因为需要长途行军,为了多携带物资和弥补路途上马匹的损耗,这一万人的大军却是携带了两万多匹马,所以行动起来,给人的气势完全是两万铁骑的感觉,这么大规模骑兵的气势简直压倒一切,在漠北草原上已经很多年看不到这么大规模的骑兵出动了。

当宣大护卫军的斥候报告说在北边发现两万多的骑兵,声势浩大且敌我不明时,把马侍郎和李公公几乎下尿了!

他们几个都自动就把北华接应军队的可能给排除了,首先这才哪到哪儿呀?移民队伍现在才刚到漠南蒙古,北华怎么可能会迎接这么远?再一个他们潜意识里觉得北华应该是在漠北苟延残喘,朝不保夕的存在,是需要朝廷关照保护的,这次移民还不是因为北华的乞求才有的,哪里会想到这支气势磅礴的大军会是北华的接应队伍。

直至看到余化龙将旗上斗大的“余”字时,才认为这可能是一支汉人军队。

北华的前哨兵过来通报后,马侍郎等才敢确定这就是北华的接应兵马,彻底把心落到肚子里。

看到北华骑兵的阵势和装备,只见这一万北华人马,其中五千人清一色长杆火铳,另五千人则是人手一只精工细作的丈五骑矛,为了能地尽量利用到长矛的长度,每支长矛的尾部都装了配重。当然,配重这种东西肯定又是马爌根据西方兵器抄袭的。彼时,东方各国还没有给长矛和刀剑加配重的理论出现。

装了配重的长矛,骑兵只需夹持在长矛尾部就能保持力矩平衡,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长矛前伸的长度。在作战时骑兵一手控马,另一只手把长矛的尾部夹持在腋下,利用战马的速度进行冲击。

马侍郎和李公公以及曹文诏三人暗想,好家伙!原本以为凭借自己带来的五千宣大精锐,可以在北华的叫花子兵跟前抖抖威风的,不曾想人家两年功夫已经发展到这么大的一份家业,怪不得可以在漠北做大,这是真有实力啊!就是不知道将来对朝廷是福还是祸了?

两军汇合后,移民队伍在北华军队的接应下一路顺利地抵达了北华。

移民队伍抵达北华那天,马林带着北华在轩辕城的全体将士出城十里前往迎接,见到亲人的将士们和家眷互诉衷肠此处不一一细表。

在来到北华的马家人之中,马林只看到郑姨娘和幼子马飙,却独不见三子马炯。

刚要询问,就听郑姨娘说:“老爷,炯儿一家两个月前被朝廷派人接走了,说是马家世代忠良,前次萨尔浒一战长子和次子皆为国捐躯,为朝廷牺牲巨大,朝廷不能寒了忠良的心,所以决定把马家的三子——也就是在世的长子马炯,送入国子监读书,还在北京赏赐了老三一家一处宅子,并荫授锦衣卫千户世职。”

马林一听就心里全明白了,自己的长子和次子已经不在了,现在三子马炯就算是自己的嫡长子了,且老三已有二子二女,他这一家子是被朝廷弄到京城做人质去了,看来朝廷还是不信任自己啊!

马林压根儿就没有任何造反的心思,且将来还有诸多事情需要仰仗朝廷,所以得知这个消息后虽然能想到朝廷的用意,但心里倒也没有特别的不舒服。

马林心想:“这样其实也好,一来朝廷放心了,炯儿也可安心在国子监读书,说不定还能考出个功名来。马家作为将门若是能够再出个进士,到那时可就是文武双全了。且朝廷还给炯儿赐了锦衣卫世职,面子上做得是非常到位了,今后老三一脉也算是有了个铁饭碗。吃上了铁杆皇粮。”

要知道锦衣卫的世职,可是要比类似马爌的那个卫所千户虚衔不知高到哪里去了,且还是世袭。就算老三以后考不上功名,他一家也有了依靠。

这次朝廷之所以除了北华家属外,还送来了好几万流民和和失地农民,还是马林刘源二人的联名奏章起了作用。送到北华的除了各级将士的家属有上万人外,流民和失地农民人口达到四万多人,这一下子又给北华增添了五万多汉民。

移民的安置问题倒也好解决,因为北华自从安定下来后,就为未来的移民做了打算。从去年夏天就开始组织民众、军士在因果达河的南岸修筑了南城和周边的村屯,虽然条件非常简陋,但至少可以直接入住,并且,在冬天来临前的这几个月时间,新移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来逐步完善自己的新家园。

除了一万多将士眷属是和北华的家人团聚,不用居住在因果达河南岸的新城外,剩下的四万多人全部在南城安家。

等各家稍事修整,收拾妥当安定下来后,就开始按照北华的制度编户齐民,抽调青壮编组新卫,组织新移民开垦明年各家需要耕种的耕地等等。

现在尚是夏末,要趁冬天来临前,尽可能多地把需要耕种的土地开垦出来,要保证每户新移民明年都有耕地可以耕种,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

在对朝廷护送官员和护送将士的接待上,北华自然是竭力奉承,力求让大家都尽量满意。

临到朝廷的护送队伍启程返回时,北华更是大放血,给每个士兵三两银子的辛苦费,各级军官根据职务高低各有不同的慰赏,两个钦使是每人五千两,统兵的曹文诏则是两千两。

一下子得到五千两银子,可把马侍郎和李公公两人给高兴坏了:“心想这趟差事路上虽然辛苦,总算是没有白来,这个北华虽然只是草创,马林虽然是个武夫,倒也很会来事儿。”

二人笑纳后马侍郎说道:“马总督也是客气,咱们俩是本家,说不定几百年前还是一家人呢,你们北华草创,也正是缺钱的时候,马总督还这么客气,可是见外了。”

那边李公公也赶忙搭话道:“是呀!咱家本是御马监的人,刘公公可是御马监的督公,是咱家的正牌上司,咱家这做小的没给督公大人孝敬不说,还让督公大人破费了。”

马侍郎和李公公二人都是会来事儿的,既然收了钱,当然要办事儿的,就听二人问道:“不知马总督和刘公公要我们二人回去后怎么说?”

他俩的意思你们北华是想让朝廷知道你们是兵强马壮呢?还是朝不保夕羸弱不堪呢?你们是想让朝廷知道哪一个?

不想马刘二人却说:“你们是朝廷的钦使,自然是向朝廷如实禀报,你们觉得北华什么样,就禀报什么样,这方面二位的大人不必介怀,些许银子不过是二位大人千里迢迢来到北华的辛苦费,并不需要两位大人给北华美言什么。两位大人和众将士们千里迢迢来到北华,路上遭的罪和辛苦我们这些北华人都曾经亲身体验过,这一点儿辛苦费任谁知道了都不能说什么。”

两天后,两位钦使和五千宣大军护军,随同一批不愿意留在北华的人家原路返回。那些返回大明的人家主要是一些原本在关内汉地有家业的富户,普通百姓没有一户愿意回返回汉地的。

潘婉婷一家自然也是走了的,在走之前她也没机会见上马爌一面。

直至临行那天,马倩目视潘婉婷上了马车后,还在冲马爌念叨着:“潘姐姐你们俩那天整理的书稿还没见到呢?现在潘姐姐走了,那就四哥一定要亲自整理出来给我先过目。”

南下回明的队伍启程了,看着几辆潘家的马车逐渐远去,马爌也只能在人群中朝潘婉婷挥手做别,而不能有其他表示。

好在马爌个子高,是人群中真正鹤立鸡群的存在,他的挥手被潘婉婷看到了,只是母亲就在身旁,她也不敢有什么回应。但心里边还是涌起一阵甜蜜,情不自禁地想起马爌说的三年之约,心想:“三年时间好漫长啊,希望你这个流氓尽早兑现,不要真拖到三年期满时才来”,想着想着,不觉间嘴角就挂起了笑意。

母亲李氏看到女儿临行时分心情很好,还以为女儿也是为能回到故乡而高兴呢!心想:“看来女儿和马爌根本就不是坊间传的那样,或许不过是女儿对马爌有些好感而已,根本就没有私下相会什么。要不女儿这会儿怎还笑的出来?这一别,从此可就天各一方,或许此生都无缘再见面了,俩人要是真有感情的话,自家女儿哭还来不及呢。”

潘婉婷和母亲以及两个贴身丫鬟一起乘坐在一辆马车里,其余人等则乘坐其他马车。

潘婉婷母女亲乘的这辆马车很大,虽然乘坐了四人,也不显拥挤,还有空间放置些行李。

原来这辆马车是马爌按照西洋四轮马车为蓝图让匠户营特制的。

马爌来到明朝后,发现当时所有的马车都是笨重的双轮马车,四轮马车的技术还没被掌握,整个大明只有双轮马车。

双轮马车的前后平衡性差,对牲畜的挽力利用率低,乘坐舒适性也差,重载能力低下等等,和四轮马车相比有诸多缺点。

先前还不觉得,因为马爌对马车使用的少,直到抵达漠北开始挖煤炼铁以及大规模建设时,马爌才觉得必须改进马车了,两轮马车的效率实在太低。

经过马爌说明原理,引导建议等,匠户营经过两个月的摸索,终于制造出了合格的四轮马车,北华制作的这种四轮马车,为了更坚固耐用,在底盘和转向系统的零部件都采用了精钢制作,即轻便又耐用,矿上使用后反应极好。

后来北华的一些大户人家看到这种四轮马车很是新颖别致,就央求匠户营给自己家里定做,这些家用的马车做的更加精巧,还设置了简易的减震装置。

再后来看到大家都非常喜欢使用这种新式马车,马爌就令匠户营专门制作了一批家用的四轮马车,给北华的高级将领家每家都送了一辆。

潘家虽然现在无人担任高级职务,但潘宗颜生前的级别很高,严格来说比刘源还高,刘源只是皇帝个人的镇守和监军,人家潘监军则是代表朝廷的监军,所以潘家自然也是分了一辆四轮马车的。

此时,坐在舒适的马车上,就连潘母李氏也忍不住夸赞了马爌几句:“那个马爌倒也不是一无是处,听说人非常聪明,能够过目不忘。比如这马车就设计得很是精巧,比及寻常的马车的确要好很多,可惜这股聪明劲没用在读书科举上,却专攻这些奇技淫巧,走了下流,到底生在武夫之家,缺少了管教引导,浪费了这天纵之资。”

潘婉婷没有接母亲的话,她拉开车厢的帘子,看着生活了两年多的这片土地,看着逐渐远去的轩辕城,心里边感慨万千,这里有自己青春记忆,有自己的初恋,有自己的爱人。

直至轩辕城那本就不高的城墙消失在地平线上,潘婉婷才放下帘子坐回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