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崛起在漠北 > 第六十六章 两年之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6章 两年之后

时光荏苒,很快两年时间就过去了,此时已经来到了大明天启六年春(公元1626年)。

这是北迁众抵达漠北的第七年。就连西迁到叶尼塞河流域的军民在那里安家也快三年了。

七年时间,说长也不算很长,但也不算很短,在这七年时间里,北华从无到有,从初生的艰难到逐渐成长,已经在这片雄浑辽阔的北方大地上真正站稳了脚跟。

现在的北华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蒙古大戈壁以北的漠北地区,辖地包括阿尔泰山以东、大戈壁以北、东、西萨彦岭和贝加尔湖以东以南地区,治所为轩辕城,被称作漠北地区或轩辕地区;二是由余化龙率部西迁后占领的东、西萨彦岭以北,贝加尔湖以西,叶尼塞河以东的辽阔地区,治所在盘古城,被称作盘古地区。

其余更北方的广大地区,直至现在,北华了解得也不算很多,主要是因为这七年来,北华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几乎没有抽调人员去探索更广阔的的北方地区。

北华当前对大北方的了解,主要是通过马爌绘制的地图有个大概的印象,还有就是通过零星来投靠,或者前来北华交换购买物品的土着那里间接了解。

北华已经知道在北华之北、东、西还有广阔无垠的土地,极北之地还有冰洋。知道大体的土地轮廓,但更细节的民族分布和地理详情就不清楚了。

虽然对那里的情况了解得并不多,但在马爌超前地理知识的影响下,北华已经把整个大北方地区视为自己的当然领土,或者说是大明的当然领土。

七年时间里,北华辖下的总人口已经增长到近一百五十万,其中一半多是几年前才征服的漠北咯尔喀蒙古诸部,这些蒙古人加上后来陆续前来投靠和依附的其他蒙古人总数有差不多八十万人,占了北华总人口的一半多。

但汉人的早期移民加上汉化的女真人,和基本已经会说汉语的达斡尔人等民族加在一起,亦有五十万人。近几年朝廷组织的内地破产和失地农民有十五万人左右,还有几万自发移民,这些汉人和汉化以及半汉化各个族群加在一起,总数有七十来万,这七十万人是北华的核心力量和组织基础。

马爌力主创办的银行给北华带来了滚滚财源,分行也由初创时的京城和北华轩辕城两家,发展到了十几个分行。这些分行分布在大明的各个财赋重地和交通要冲。就连地处极其偏远的——叶尼塞河流域的新城“盘古”城,都开了一家分行。

地处北华的两家分行不但给北华带来了大量财富,也大大方便了商人们前来经商贸易,促进了北华工商业的繁荣。

工商业兴盛后,富裕起来的北华开始吸引来自主移民,这些自主移民既不需要北华花费人力物力去组织,救济和安置,相反还极大地增强了北华的人口质量。要知道,不管在在任何时代,高素质的人口才是最大的社会财富。

银行创办三年来,通过存、贷款利差和汇兑业务,北华赚取了大量利润,这些利润反过来又大大增强了北华的购买力,有了购买力,商人们自然不请自来,通过这些良性循环,北华日渐繁华。

繁华的北华则又吸引了大量自主移民,几年来,差不多有五万多自主移民来到北华。

漠北地区依然是北华的核心地区,目前共有一百二十万人口,其中汉人和汉化民族六十万左右。盘古地区约三十万人,其中汉人和汉化民族近十万。

在整个东西两块儿的北华区域内,基本完成了民族整合,其中汉人和汉化民族主要居住在城镇和村屯中。居住在城镇的居民主要以工商业为生。当然还有大量脱产的士兵、官员及其眷属。居住在村屯的则以半农半牧为业,类似西欧地区。

尚未完成汉化的民族虽然依旧保留了他们原本的生活方式,但也都被纳入了北华的卫所机制,类似后世满清对蒙古地区的管理。

经过几年的摸索,在北方地区耕种的难题已经基本解决,粮食的产量得到稳定,虽然和内地的精耕细作农业比起来,单产还是偏低。但在北华,单产低完全不是问题,因为有的是土地,可有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弥补。

随着移民的不断增加,为了给新移民分配土地,近几年北华开垦了越来越多的耕地。

随着人口的增加,制度建设也在不断补充完善。

北华地区所有的在册居民都进行了编户造册,以大明的卫所制为基础,设置各级官员,并为所有正式居民分配土地,这些土地可以出租,但不能买卖,属于国有土地。参照的是后世共和国的联产承包制,这样做有效的解决了困扰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农民失地问题。

农业税收以“十税一”也就是古代的“什一税”为基础。即农作物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税收交给官府,也就是北华政府。由于北华的农民是以农牧结合的半农半牧为主,所以还制定有专门针对畜牧业的“牧税”。

牧税的征收标准是:以羊作为税收的核算基础,每二十只羊税一,也就是你家有二十只羊的话,每年要交一只羊给国家作为税收;每头牛抵十只羊,每峰骆驼亦十只羊;也就是说你家有两头牛的话就要交一只羊的税收,同样地,两峰骆驼的话也是折合一只羊的税收;马作为战略物资,则不收税。

对工商业者则暂不收税,原因是北华鼓励工商业,欢迎有手艺者和商人前往北华定居和经商。

工商税作为后世最主要的税收来源,马爌当然是清楚的。相反,后世的世界各国几乎都取消了农业税,不但不收税,还要对农业进行补贴,这个马爌也是清楚的。

将来条件成熟时,按照马爌的计划,也要参照后世的税收办法对工商业进行税收,反正作为一个穿越者,有的是后世成熟的办法可以参考,工商业这头税收大奶牛是任何一个政府都不会放过的。

北华的蒙古人当前主要还是以游牧为主,但游牧的蒙古人也已经按照后世的土地改革分配了牧场。

对蒙古人的管理参照原本的蒙古成吉思汗的“扎撒”千户制,大明的卫所千户制,还有后金的八旗制,综合三种制度的优点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改良。

对蒙古人的管理主要是打散原有的部落部族,以千户为基础重新编组所有蒙古人。

牧场分配也同样以千户为基础,本千户的所有牧民只能在本千户所属的牧场上放牧,不得越界放牧。千户以下有百户、总旗、小旗等。千户长一般由汉人或者汉化民族之人担任,并辖有一支百人左右的北华军队作为护军。

所有牧民都有学习汉语的义务,千户所也有向所辖的牧民教导汉语的责任。千户长由北华政府任命,总旗、小旗,可由千户长直接从普通牧民中任命,原则上得是必须懂汉语者。百户长则需由千户长荐举报批后方可担任。以上各级大小职务均有相应的报酬补贴。

草原牧民的牧税参照定居民的牧税标准。

所有编入卫所的农牧民都有为国家出兵作战的义务,每个成年的丁壮都要定期接受军事训练,并在战时接到命令后为国出征。

以上这些措施实施几年来,无不收到奇效,总共只有几十万的汉人通过以上这些措施,整合了一百多万其他各民族,成功地淡化了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并使他们逐渐汉化。

没想到的是,对北华新政最满意的反而是最后加入北华的漠北蒙古人。原因是蒙古草原上原本施行的是部落氏族制,普通牧民受到贵族那颜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而现在北华主推的人人平等政策,是蒙古史上从未有过的,受到了草原牧民的普遍欢迎。当然!这个普遍欢迎肯定不包括原来的那些贵族老爷们。

由于只有会汉语才能担任官职,近些年下来,主动学习汉语成了各民族的普遍行为,哪怕只为自家的牛羊和农牧产品能多卖几文钱,学习汉语都是划算的,因为几乎所有的商人都是汉人。汉语更是北华的行政语言。

现在各民族中的年轻人几乎都会说简单的汉语,包括最后加入北华政权的漠北蒙古人。

在北华各级官员的努力下,马爌原先设想的各项制度如今在北华几乎都得到了实施。

但唯独有一样却施行不下去,且官员们的抵触情绪比较大,那就是解放奴隶。

原因无他,家里有奴仆的都是北华的统治阶层,至不济也是大户人家或者富有的工商业者。假如所有的奴仆被无条件释放的话,会严重地影响这些人家的生活水平。

就如马爌家就有大量丫鬟、婆子、奴仆等,马家要是没有这些人每天伺候着,主子们怎么可以活得这么滋润?就连北华战斗力最强的士兵——马家的家丁亲兵,严格来说也算是马家的奴隶。

这些奴仆都是主家以真金白银买来的,哪能说释奴就释了的。并且很大一部分奴仆已经习惯了在主家的生活,其中很大一部分奴籍身份的人作为家庭奴仆,也没有其他的谋生技能,若是被贸然释放出去,生存都会成问题。

如是,释奴这个议题很快就不了了之,被束之高阁无人再提了。

在统一度量衡的问题上,马爌也遇到了麻烦。

自穿越以来,马爌一直对古代一斤十六两的计量制度深恶痛绝,想把它改为十进制,但真正实施后,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

原来当时人采用二进制也是不得已,如使用天平把一个物体重量精确地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八分十六是很容易的,但要精确地把一个重量十等分则难度要大的多。

主要问题就是10这个数字的公约数过少。所谓公约数就是一个整数能被多少个整数整除,而10的公约数只有1、2、5、10,乍一看似乎也不少,但实际运用就会发现问题多多了。

举个例子,古人去买肉,如果买一斤或者半斤都好解决,如果他想买1\/4斤,就会出现非整数,这个买卖做起来就比较麻烦了。而与10这个数字不同,像12,16,24等他们都能被2、4、8……整除。同样是去买肉,想买半斤那就是八两。想买1\/4斤就是四两。想买1\/8两个那就是二两,非常容易被精确称量。

现今还有不少国家的度量衡依然采用非十进制,比如英制:一英尺等于十二英寸,一打等十二个等,本初也是因为称量问题才出现的。

后来马爌把明代的度量衡详细了解清楚后,才明白其实明代的度量衡已经很完善了,官方也有校勘规范,只是各处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失真,和原本的标准误差越来越大。

整明白这些后,马爌在度量衡问题上就不纠结了,直接采用了当前现有的。因为他明白,任何一种度量衡,只要严格规范、严格标准,都是可用的。而随意变更已经普及的度量衡则会非常麻烦,涉及面太广,很难轻易改变。

但是商业交易和手工业制造,特别是成规模的批量生产,比如制造火铳等需要精确的尺寸,金银等贵重物品的交割需要经精确的称量,这些都必须要有精确的度量衡。

后来北华专门派员去京城,从大明官方获得了度量衡的标准原器,精确复制后在北华作为一切度量衡的标准,任何度量衡都需要定期去北华官府校勘,不得使用违规的度量衡,违者重罚。

如:一尺等34厘米,十进制,十尺等一丈,百五十丈等一里(510米)。

一斤等十六两(596克),每两(37.3克)其他均为十进制。

一升约合1022毫升,十升为一斗,五斗为一斛,十斗为一石。

每升大米约合1.25市斤596克等。

在确定了度量衡之后,北华的手工业生产和商业交易算是有了精确的标准。下一个改革的就是货币了,在明清时期,货币是非常混乱的,终明清两朝都没有解决。

借助于北华银行的成功,北华的货币改革非常顺利,简直是顺利的不得了!

由马爌设想的北华货币主要有三种,分别是:金币、银币、和铜元。

其中金币重一两,金币正面为:“金元一两”,小字为“九九足金”;反面为“大明天启”小字则为“北华铸造”。

银元亦同上:正面为“银元一两”小字“九九足银”,反面亦是:大明天启北华铸造。

铜元则只有十文一种,型制亦同金银币,正面为“铜元十文”小字为“铜七铅三”,反面亦为“大明天启”“北华铸造”。

再向下就是中国古代一直沿用的铜钱“孔方兄”了,这种最基础的铜钱已经沿用了几千年,作为单位最小的货币,继续沿用就是了,没必要再去改动。

之所以只设置一种铜元,是因为铜不算是很贵重的东西,币值太高了不现实。马爌设计的这个铜元重量至少是普通铜钱的十倍,并且含铜量还要高,相信投放市场后的价值要超过十个普通的方孔铜钱。

金银铜币加上大明本身流通的方孔铜钱后,在北华就形成了四级货币体系。

首批新货币投放市场后,很短的时间里就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并在短时间就风靡整个大明的上层和工商业界。

随后辽东的后金、朝鲜、漠南蒙古还有海外的日本等整个当时的东方世界也接触到了北华货币,立即都对这种成色稳定,重量精准方便交割的新货币爱不释手。

新货币发行时间还不足两年就受到这样的高度认可,可见当时的人们也是受够了货币的混乱,以前人们只是苦无办法。

到后来在大明的官场送礼,不使用北华金银币都觉得难为情!大腚的银子不但显得太俗,且成色又得不到保证。哪有北华的金银元制作精美,方便携带,成色稳定。

如今,北华有三样东西在大明的上层和富人圈子里大流行,分别是:北华的银行,制作精巧的四轮马车和方便精确的北华金银元。

银行多好啊!过去手里钱多了只能埋在家里,不但不能升值还要担心被盗,存在安全隐患。

现在好了,不但有了保管的地方还能产生利息。做生意也不用再随身携带大量沉重的银子了,一纸汇票就能解决问题。且资金周转不过来时还有了可以救急贷款的地方,简直是方便的不要不要。

北华金银元的好处就更多了,简直说不过来。

就连马车,人家北华都能给改进成四轮的,不但节省了马力,增大了承载力,还可以通过减震和精美的装潢让一辆马车呈现出舒适和豪华来,比起过去笨拙的两轮马车来,也是好得不要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