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崛起在漠北 > 第九十八章 封爵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8章 封爵

崇祯二年阴历十二月十八,几乎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经过连续多日抢运,后金已经把张家湾存放的漕粮转运一空。

在转运粮食期间连续多日的排查后,皇太极已经得知在通州一带再没有什么油水可捞了,粮食转运完之后,他就下令撤离北返,准备就此返回东北。临走时又下令将通州一带运河上停靠的船只全部焚毁。

十二月十八日夜,后金军开始放火,近两千艘大小船只就此被毁。

焚烧完船只的第二天一大早,就在皇太极准备拔营出发时,岳托的镶红旗败军赶过来了,见到皇太极,岳托普通一声就给皇太极跪下了,一再向皇太极请罪,说自己罪该万死,导致镶红旗出现了这么的伤亡。

一下子损失了这么多人,皇太极也是心疼坏了,但他心里边清楚,岳托是个一贯稳重的人,这次失败绝不会是因岳托莽撞导致的。

所以皇太极也就没有过多地责备岳托,他让岳托起来,至于如何惩罚,等弄清楚原委后再说。

一旁的硕托和萨哈廉向向皇太极哭诉,说镶红旗遭受这么大损失,要皇太极一定派兵给他们复仇。

皇太极当然也想会会给岳托造成这么大损失的北华军队。但他作为一国之君,又是这次入关伐明的统帅,当然不能意气用事。眼前既然已经决定了离开通州北上,就不能专门为了北华军队再耽搁下去。

所以皇太极拒绝了硕托和萨哈廉的哭诉,大军按照原定计划开始北上。

皇太极亲率的这支乃是后金的主力中军,有六万多人家,其余六七万满蒙联军在分散开来,要么在京畿周边继续四处搜刮劫掠,要么负责看管抓获的汉人青壮转运张家湾的粮食等。

十二月二十三日,皇太极北返的命令传达下去后,分散的各路后金军纷纷向指定的位置集结,开始北上。

崇祯三年正月初(公元1630年二月),皇太极的主力中军抵达北返途中的永平城外。

当日凌晨时分,后金军使用云梯蚂附方式开始攻城,双方就在黑夜中展开城头争夺战,只见特选的后金勇士一个个高举重盾护顶,快速地向城头攀爬,速度极快。守城明军发现后立即用弓箭铳炮一通乱射。

但是运气显然不在明军这里,混乱之中,也不知是明军还是后金军所为,明军城墙上储存的火药发生了连环殉爆,并导致明军的很大伤亡和混乱。

就在明军陷入一片混乱中之时,后金的攻城勇士乘势就上了城墙,永平城随即陷落,城内一片混乱。

至黎明时分,明军在城内的抵抗仍未停止,并在巷战中给后金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气急败坏的皇太极于是下达了屠杀令。

随后,为了减少伤亡,皇太极又下令后金军先呆在城墙上静待天亮,等天亮后再入城,进城后哪里再有抵抗就屠尽哪里。

就这样,后金军就在永平城的城墙上静待到了天亮。

天色大亮后,后金军入城检索,此时城内的抵抗已经基本停止,后金军搜索行进至各处官衙,发现城内的文武官员很多人自杀,一部分则趁混乱逃跑了。

皇太极下令让宁完我、索尼、白格等前去传达大汗令,不得屠戮城中的官员及其眷属,同时强令城内官民必须剃发。然后又令两个贝勒进入城内的各府库检查金银物资等,并接见归顺的各官员。

永平破城后,后金大军又立即赶往滦州,滦州知州杨燫深知滦州城小兵少,恐不能守得住滦州。遂亲自赶山海关,请求接替袁崇焕的孙承宗派兵支援滦州。

孙承宗闻讯派遣祖大寿率军支援,同时又令滦州当地壮丁和士绅组建民兵,共同守卫城池。

其实滦州城虽然小,但却异常坚固,并且还储备有足够的食粮,若是下定决心死守的话,后金军很难攻克。奈何此时明军心志已崩,还没等祖大寿的援军赶到,城中的官员士绅大户们就企图夺门逃跑,结果导致后金军趁乱而入。知州杨燫见事已不可为,为避免被俘受辱,乃自刎身亡。

随着永平、迁安和滦州的相继城破,后金声势愈大,沿途明军众多军堡城镇的守军要么稍作抵抗便开门投降,要么闻风丧胆弃城而逃。

一路北行的后金兵威愈胜,就连皇太极本人也有点飘飘人了,好像已经忘记了就在一个月前所面临的绝境,还有十几天前镶红旗面对北华军时的惨败。

随着北返的后金大军势如破竹般地所向披靡,沿途围堵的明军好似土鸡瓦狗般当不得后金一击。紫禁城内的崇祯再也坐不住了。难道朕的大军就糜烂这个样子了吗?

随后崇祯下旨,要求各路勤王大军务必奋战,夺回被建奴掳掠走的百姓。

奈何明军各路勤王大军的战力实在稀松,虽然加在一起人数众多,却被后金军从容不迫地各个击破。在三屯营,清军悍将谭泰又设伏痛击了一次明军。弄到最后,在后金军的出关之路上,再也没有一支大明军队敢去阻截建奴。

但皇上的旨意又不能违背,这些明军所能做的,只是远远地跟随在撤离的后金军身后,好似送行一般。

于是,滑稽的一幕出现了,只见后金军押解着几十万大明百姓,驱赶着几十万头大小牲畜,运输着两百万石粮食物资等在前面不慌不忙地行进着。身后则尾随着十几万大明军队同样不紧不慢地跟随着。

偶尔,殿后的后金军恶作剧般地作势要回击明军,刹时,尾随的明军乱做一团,争先恐后地扭头就跑,导致互相践踏,有时甚至会因此导致很大的伤亡。恶作剧得逞的后金军见此情景发出满意的哈哈大笑。

后金军殿后的乃阿济格所领的镶白旗和正白旗混合部队,总数约有八千人,包衣阿哈无算。

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多尔衮和多铎的胞兄,母亲为努尔哈赤生前册封的最后一位大妃阿巴亥,生于1605年8月28日,今年刚刚25岁。

阿济格名字的满语意思是为“小”,因其出生时发育不足,但史载其成年后却“身长丈余,状貌雄伟”。

阿济格自幼颇得父亲努尔哈赤的宠爱,皇太极的原配钮祜禄氏就因为见到阿济格时不肯下轿,即被努尔哈赤下令皇太极将其休掉,由此可见努尔哈赤对他的宠爱。

阿济格初领正黄旗旗主。皇太极上位后,则改领镶白旗。天启七年、天聪二年(1627年)获罪被贬,镶白旗旗主由多尔衮取而代之。所以呢,这会儿的阿济格虽然率领着两白旗,其实却不是任何一旗的旗主。

此时,后金大军已开始自迁安、遵化一带的建昌、冷口等处开始出关。

颇受崇祯赏识的太监高起潜在冷口关头拥兵数万,却坐视建奴绵延百十里的大军如蚁过境般地从关下穿行而过,竟不敢发一矢一炮伤敌!

阿济格行经此处时见状,愈发变本加厉地羞辱明军。他以骑兵为先导,皆鲜衣怒马。嬉笑奏乐从关下而过。又令人做了数百面木牌,上数四个大字,“各官免送!”或是命军兵高高举起,或是令人插在路旁,以此来羞辱明军。

又将掳掠来的年轻女子浓妆艳抹之后,或安置于骑兵马上边行边猥亵,或是令其坐在车上吹拉弹唱,后金军士兵健壮皆建奴喜笑颜开,车马上的被辱女子们却一个个哭声不绝。

然而关上的明军却不敢有丝毫动作。

闻知前线的情形,已经休整多日的马爌请求出战。见到北华军请战,耿如杞和张鸿功两人觉得跟着北华军自己心里也有一点底,于是也不甘示弱,请求和北华军一同出战。

轻装而行的北华和太原军一路急行,在冷口关以北不远处追上了后金军。

阿济格接报身后有明军追来时,简直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直至斥候说来者军旗显示为北华和太原军时,才想起令岳托的镶红旗吃了大亏的就是北华军。

阿济格虽然天性粗豪,但却不狂傲,更不是个轻敌的人,在用兵上非常谨慎。闻知是北华军追来,他一点儿都没有托大,急忙下令整队应敌。

只北华军和太原军近前的时候,阿济格的两白旗已经整队完毕,做好了迎战的准备。

马爌依然采取的如应急镶红旗时一样的套路,下令两千铳兵下马结队,作为攻击手,其余三千人在后边压阵,同时看管前边两千人的马匹并保证他们的后勤。

由于这里属燕山山脉的山前,地形较为崎岖,即便是两千人也很难形成宽大正面,所以这次两千火铳兵排成了密集的队形。正面横向每排只有两百人,纵向竟然达到了十人。

可以想象十排纵深的排铳队列的连续火力该有多么绵密。

两军刚刚进入彼此的攻击距离,后金军刚刚才抛射出三排箭雨时,两军的距离就已经进入了北华火铳的射程内。

在这种火力密度之下,可以想象后金军的伤亡该有多大?交战刚刚持续了不到半个时辰,后金的两白旗就崩溃了,任你两白旗如何号称精锐,任阿济格如何弹压都无济于事。

在无可逃避的死亡面前,任何人都会本能地选择逃跑……

北华和太原军越过冷口关追出去有四十余里,沿途击溃数支建奴的迎击大军,追到后来,已经再无建奴军地胆敢拦截,碰到的建奴军队无不望风披靡。沿途夺回被建奴掳掠的人口物资无数。

皇太极接到战报看了后,也是长叹一声说道:“算了,回沈阳吧,不要再想着找回场子了,以北华这五千人的火铳威力,再去也只是徒增伤亡。并且南朝的各路勤王军都已经到了,关宁军也已被孙承宗掌控,情况已经变了,就此见好就收吧。”

随后皇太极又下令把来不及搬运走的粮食就地焚毁。

就这样,已经被后金转移到燕山脚下的两百五十万石粮食,除已经运过燕山的一百多万石之外,尚留在燕山南的一百五十万石粮食皆被后金就地焚毁,马爌和太原军赶到时,只抢救出了大约五十万石。

再往前眼看就要进入燕山主脉,地形亦越发崎岖。鉴于己方就这么点兵力,收拢建奴遗弃的人员物资已经顾不过来了,马爌遂下令停止了追击。

马爌让两千火铳兵留在前方山口警戒,防止建奴主力大军可能的建奴返回,自己带领余下的三千人和太原军一起大致清点了一下战果。

经简单清点,这一战共击毙建奴三千余人,只是可惜,建奴和蒙古联军多为骑兵,即便是步兵,也为骑马机动的。一旦战况不利,撤退得飞快,未能抓到几个俘虏。

俘获的寥寥几百人,也全为交战中负了重伤的,可以想象,被北华火铳击伤的人,在那时的医疗条件下,大多数人都很难存活,何况是连逃跑都已跑不动的重伤员?

追击过程中解救被虏人口十余万人,大小牲畜十余万头,金银等折合白银共约五十余万两,其他细软无算。夺回建奴遗弃焚毁的粮食等物资百余万石,其中从火中抢救出还能食用的粮食五十万石左右。

这只是简单清理估算的结果。

但这个数量已经不是仅凭五千北华军加上七千多人太原军所能运回的了。马爌一面安排信使赶回去报信,一面让全军抓紧时间就地休息并补充一下食物和水。

此次大捷直接震动了整个朝野,这次可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取得的战果,是在几十万被夺回的百姓,在冷口关几万大明守军的眼皮子底下取得的大捷,还有那百万石粮食物资等都可以作证。

这次大捷让先前那些怀疑北华军大胜建奴镶红旗的人也乖乖地都闭上了嘴。

阵斩建奴两白旗精锐三千多人,俘获五百多人,虽然这些俘虏最终因为伤重大多都死了,但亦有近百人活了下来。

说个题外话,这些活下来的建奴伤兵还不如死掉呢,因为后面的等待他们的就是献俘仪式,仪式结束后可想而知是什么待遇?以这次建奴的在京畿的一带的行为,和皇帝的震怒程度来看,等待他们的大概率会是凌迟。

长话短说。

献俘毕,开始对这次的首功之人——马爌进行封赏,经过朝臣和内阁及崇祯皇帝的一番斟酌,最后决定封马爌为定远伯。

说道封爵,就简单地掰扯几句。中国古代的爵位上古即有,但夏代爵位已不可考,现代流传下来的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均起始于周代。

在周代时,这些爵位可世袭,封地均可称国,在封国内可行使统治权。

至魏晋时期,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分别为: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其中王爵至男爵皆有国号和封地,而县侯以下者则无封地但享有租税,也就是所谓的食邑。

发展至明朝时期,初时亦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来革除了子爵和男爵两个爵位,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

明代爵位又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袭(世)。爵位的“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

除有军功者外,可得爵号的还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驸马都尉、外戚等因恩泽受封者,但只是给诰而不给券。

不过与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等爵位俱只有爵号和食禄,但再无封邑。

除了马爌之外,连带着侄儿马钧和马铭也分别被封为宣武将军和信武将军,别看这两个封号名声不彰,但却是明代正儿八经的武职官衔,都是从四品的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