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里,主播必须先泼一盆冷水了,玉米和红薯可能没有大家想象中有用。】

【在许多穿越小说中,都有主角搞出玉米和红薯,然后天下无饥的场景。】

【但光靠玉米与红薯的话,还远达不到这样的场景。】

【因为作物从美洲传入中国,必须要有一个本地培育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前面所说的产量。】

【通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可以发现哪怕到了清末,这两种作物的亩产量还是很低,甚至不如大米与小麦。】

【直到最近几十年,随着对种子的不断培育,并且配合着化肥等东西的使用,亩产量这才上来,这里面蕴含着一代代农学家的努力。】

【而在穿越小说里面,许多作者直接“机械降神”,将两种作物一开始的亩产量,就设定在了经过多年培育后的亩产量,其实很不科学。】

......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这......这种子是天赐的,产量应当不低吧?”

刘备有些不确定道。

如果还要从头培育的话,那要花的时间可不短。

而现在蜀国缺的,就是时间。

一旦被魏国抛下一大截,哪怕后面产量上来了,也很难追上了。

并且时间越长,变数就越多,越发不安全。

比如,万一培育过程中,不小心泄密了出去,被魏国,乃至吴国得知。

那他们一定会疯狂,会想尽办法阻止蜀国的培育,甚至于联手。

那样的话,形势就非常不妙了。

这么一想,这些种子的价值,就大打折扣,甚至有些像烫手山芋了。

对于刘备的这个问题,自然没有人能够回答。

甚至于,另一边的诸葛亮还据此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一亩,看似很多,实则也不多。

而我们并不清楚其种植方法,只能慢慢实验了。

若是浪费良多的话,这一亩的种子,恐怕就要没有了。”

这一亩种子,其实属于保护植物。

若是种植不当,造成浪费的话,那保护植物,恐怕就得变成濒危植物了。

到那时,再想要大规模种植,就有些困难了。

不得不说,电台的话,确实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让他们暂时冷静了下来。

......

大清位面,公元1689年。

听着电台,康熙皱起了眉头。

在他看来,现在的大清无比强大,就算要亡的话,估计也得四五百年呢!

那么,问题来了。

经过四百多年的培育,亩产量都没有上来,那他还要花时间去想办法提高产量吗?

四百年的时间,都没有做到的事,光他一代帝王重视,有用吗?

康熙开始就这个问题,思索起来。

旁边的穿越者雍正并不知道康熙的想法,否则的话,他一定会表示:

你想多了,清朝哪有400年?

......

穿越者群。

“(秦)胡亥:描述中清清楚楚写了亩产量,应该不至于出现这样的问题吧?”

“(明)朱允炆:如果我猜测不错的话,只要正常种植,真实亩产量大概会在,描述所说的亩产量,上下波动,不至于太低。”

“(明)朱允炆:因为种子很可能经过了适配,毕竟每个朝代配的字,都是按每个朝代写的。”

“(蜀汉)刘禅:那这样说的话,有没有可能,我们真的是在一个小说世界当中,有一个死作者在机械降神?”

“(隋)杨广: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

......

画面继续。

【而且产量上来了,这么多粮食,如何储存也是一个大问题。】

【玉米还好,晒干就行,但红薯就有些麻烦了。】

【薯类通常含水量高,长期储存需要冷藏,或者制成薯干,但在古代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麻烦的。】

【此外,光谈产量,不谈热量,就是耍流氓。】

【玉米与红薯的热量差不多只有100大卡左右,而大米的话,则高达300大卡。】

【所以一斤玉米与红薯,并不能等效同一斤大米。】

【人一天吃五斤大米,会撑死,但吃五斤红薯,很可能会饿死。】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哪怕现在产量超过了水稻,储存也不是问题了,玉米与红薯依旧不是主食。】

【只在一些紧急情况下,用作应急食物。】

......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听着电台,众人又不由看向了三袋种子。

其中两袋种子,标记的是电台所讲的玉米与红薯,还有一袋,则是未曾听闻过的马铃薯。

“马铃薯,也应该是薯类吧?想来与红薯差不多,储存同样困难。”

刘备这样推测道。

之前光看产量兴奋了,却没有想到这其中还有这么多的限制。

大概唯一的好消息就是,之前电台提到硝石能够制冰。

经过他们的实验,确实用硝石制出了冰来,冷藏的难度稍微降低了一些。

当然,即使是这样,还是有些麻烦。

......

大明位面,公元1390年。

“产量?热量?”

听着电台,朱元璋念叨着这个全新的名词。

虽然并没有听过,但根据后面所举出的例子,朱元璋还是基本明白了。

毕竟,他也是饿过来的,知道吃什么东西能填饱。

有些东西,即使你吃得再多,也不如一碗白米饭能填饱啊!

......

画面继续。

【泼完冷水了,再来说说一些有用的地方吧!】

【首先,玉米与红薯都是耐旱的作物,对生长环境要求也不是特别高,对于贫瘠的蜀地来说,是一个好东西。】

【产量低,就产量低吧,只要能回本就行了。】

【大片不能种植的土地,都可以种上这两种作物,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缓解粮食紧张的问题。】

【其次,虽然对人来说,两种作物都比不过大米啥的,但不一定非要人吃啊,可以用来养殖。】

【难储存不用怕,趁它腐烂之前,给畜生吃就行了。】

【虽然这其中肯定有一些损耗,但转化成畜生长的肉,就好储存多了。】

【实际上,现在许多的玉米与红薯,也基本上流向了养殖业。】

......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好!”

被泼了一盆冷水的刘备等人,此刻再听到这些话,精神头终于又回来了。

“耐旱,又不要好地,好啊!”

曹魏的中原拥有肥沃的土地,孙吴的江东有着充足的水汽。

而他们蜀地,是这两样东西,都缺啊!

若是有一种两样都不需要的作物,那简直就是蜀地百姓梦寐以求的东西啊。

至于什么储存难、热量低等问题,在这个面前,是基本上不重要了。

只要能种,那就万事大吉了。

......

大清位面,公元1689年。

还在思考当中的康熙,听到电台这么说,也摇了摇头,心里有了决断。

顺其自然吧,他也不打算干涉什么了。

农民有需求就种,没需求就算了。

不然的话,要是有个农民的田地可以种水稻、小麦的话,非要人家种玉米,也不好。

还不如顺其自然,看自身的需求来。

若是想要粮食多一点,但田地又有些贫瘠的话,农民自然会选择种玉米与红薯的。

......

画面继续。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新的作物,会带来更多的人口。】

【虽然前面说的那么多不好的地方,但不可否认的是,粮食产量上来了,人口必然会上涨。】

【这一点,可以参考清朝。】

【清朝的人口,从清初的几千万人,到后面直接突破了四亿人。】

【当然,造成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是废除了人口税,使得很多黑户,被纳入了官方的统计范围。】

【但无法否认的是,玉米等新作物的引进,同样对人口增长,起了一定的作用。】

【而人口增长,对蜀国来说,带来的是一片崭新的未来。】

【在此之前,蜀国无论从面积、粮食产量,还是人口,都比不过其它两国。】

【但有了这两种新作物,蜀国从两个方面,都有机会迎头赶上,未免没有复兴汉室的机会。】

......

大秦位面,公元前214年。

“四亿人?难道这玉米与红薯,真的有这么厉害?”

秦始皇嬴政有些不可思议道。

本来,经过前面的泼冷水,他心里原本的激动都熄了一大半。

但现在,听到这个数,他的激动又重燃了起来。

以如今的粮食产量,哪怕平分给每个人,也养不活这四亿人。

而那个拥有新作物的清朝,却可以养活这么多的人,实在令人惊讶。

若是他大秦,有了这么多的人,人人参军,又怕什么匈奴?

“到时候我大秦,北灭匈奴,南征百越,甚至一统全世界,也不在话下!”

秦始皇嬴政想象着那样的场景,自信地出声道。

好吧!

请原谅咱们秦始皇,对全世界究竟有多大,还缺乏清晰的认知。

毕竟他几千万人,就一统了六国。

现在人数翻了数倍,会这么自信说出这样的话,也十分地正常。

......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粮食产量上来,人口也上涨,到时候又何惧其它两国!”

听着电台,刘备有些激动道。

制约蜀地的发展,正是这两个方面啊!

若是这两个方面,都能够有所突破的话,那么蜀地将飞速发展,不再是以前的死牢房。

“这三袋的种子,一定要请老农,谨慎地种植,这是我汉室复兴的希望啊!”

看着面前三袋种子,最后刘备脸色泛红地说道。

此刻刘备看三袋种子的目光,就犹如在看梦中情人一般。

......

大宋位面,公元969年。

“好!”

和刘备一样激动的,还有赵匡胤。

他大宋如今面临的处境,虽然比蜀国好,但同样是强敌环顾,虎视眈眈。

如今有新作物,粮食产量增加,人口上涨。

到时候人人如龙,又何愁什么强敌?

“我大宋,定要一统全国,再造那大唐盛世!”

赵匡胤雄心勃勃地说道。

天都赐下了新作物,这不正是对他的认可吗?

那他又怕什么?

他一定要统一全国,封狼居胥,再造盛世!

对此,旁边的赵光义暗自摇了摇头。

人人如龙,但奈不住有人想跪啊!

......

大明位面,公元1390年。

“废除了人口税,就这么多人了?”

朱元璋有些疑惑道。

对于这个取代他大明,并且还是外族皇朝的清,朱元璋是十分不服气的。

现在听说那个皇朝废除人口税,就得到了这么多的人口,朱元璋有些嫉妒。

在他看来,这么多的人口,肯定是他大明就有了。

只不过他大明有人口税,许多人刻意逃避,没有被统计到,才让后面这个清,占了便宜。

这个便宜,绝对不能让那个清占到。

既然这样的话,他大明也要废除人口税!

然而又一个问题,却难住了不怎么懂经济的朱元璋:

“你们说,不收人口税的话,那又该如何收税?”

按人头收丁税,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

故而在大明建立之初,就被沿用了下来。

本来,朱元璋并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问题。

但现在忽然要废除这种税收,那么未来,又该如何收税呢?

总不能不收税吧?

那样的话,朝廷岂不是没有什么收入了?

虽然朱元璋不怎么懂经济,还有多印钞票的行为。

但是朴实的他还是知道,一个朝廷光花钱,没有收入,那肯定是有问题的。

就这个问题,朱元璋看向了朱标,发现对方也在思索中。

随后他又看向朱棣,弄得朱棣连忙道:

“爹,这些东西,我可不会!”

“你瞧瞧你,光会打仗,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

朱元璋忍不住训斥了一句。

“你还不是要问我们......”

朱棣心里暗自委屈,没敢说出来。

这个时候,在旁边目睹全程的穿越者朱允炆,终于忍不住出声道:

“其实吧,可以按田地,进行收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