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国是什么东西?

灭了就被灭了呗!

只要家族能够延续下去,就够了。

所以像秦始皇、曹丕等人,经常被扣的罪名:“得位不正”,基本上没有给隋文帝扣。

一来在过去几百年里,像隋文帝杨坚这样上位的,多如牛毛。

二来他们也并不在乎谁上位,只要能给他们带来利益,那就是“好皇帝”。

对于这些人,隋文帝杨坚是又爱又恨。

曾经的他,是“爱”的。

因为这些人在他上位的时候,并没有反对,甚至有所助力。

否则的话,他也很难坐到这个位子上面。

但现在的他,又是“恨”的。

因为这些家族的势力,实在太恐怖了。

随便一个家族,都有可能造成不小的动乱。

而一些巨无霸家族,更是掌握了恐怖的势力,完全有机会进行改朝换代。

他们现在之所以没有这样做,纯粹是因为没有必要。

造反所带来的利益,可能还不如倚在大隋吸血的利益多。

所以,他们只是安排自己的人进入朝廷,借助权力给家族捞取利益。

但现在不造反,并不代表未来不造反。

随着大隋不断发展,当造反带来的利益远大于吸血的利益之时,就会有许多人按捺不住内心的躁动了。

隋文帝杨坚,不能不防。

曾经的他们杨氏家族,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啊!

......

大清位面,公元1689年。

和隋文帝杨坚的苦恼相反,康熙此刻的烦恼是,天下为何有这么多人反他大清的?

要知道哪怕是同为外族皇朝的元朝,其“反元复宋”的规格,也是远小于如今的“反清复明”的。

当然元末的“红巾军起义”,是属于扯大旗的,不算在内。

他想来想去,最后就想到了一个可能性:

“都怪那洪武皇帝,说什么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才导致如今的明朝余孽不识时务的!”

对于康熙的猜想,穿越者雍正不敢苟同。

他觉得更根本的原因,还是元朝太垃圾了,成立六七十年,就让天下群雄并起。

那些人做大之后,自然不再需要打着“反元复宋”的旗号了。

而反观清朝,掌控力比元朝强太多。

反清势力虽然大,但还是被清朝压着打。

这个时候,就需要扯一个“反清复明”的大旗,来证明自身的合法性,吸引其它人的加入。

......

画面继续。

【后出师表】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故托臣以讨贼也......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

【今贼......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汉贼不两立,说得好!

既然双方必有一战,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

刘备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道。

王业,也确实不可偏安于小小的蜀地当中。

之前由于荆州尚在,所以他才选择从长计议,按照《隆中对》的愿景,慢慢谋图天下。

但眼下,荆州丢失,益州疲弊,哪怕双方的差距过大,他刘备也不得不拼一下。

否则困于蜀地当中,无异于坐以待毙。

......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文风不一样,这很正常。

《前出师表》是诸葛亮抱着必死的决心写下的,文中抒发了诸葛亮不少的情感。

而这《后出师表》是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反对北伐的声音越来越大,诸葛亮为了驳斥这些声音而作的。

两篇文章,体裁都不一样,文风自然也会不一样。”

唐太宗李世民这样分析道。

简单来说,一篇是记叙文,一篇是议论文,不一样很正常。

......

画面继续。

【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危然后安。今陛下......谋臣不如良、平......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此臣之未解二也。】

......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高帝明并日月......瞎说什么大实话!”

汉高祖刘邦,看似不好意思,但嘴角的笑容却是完全抑制不住。

现在他的名号,还是汉高帝。

所以这文中,说到的高帝,显然是他。

“不过这文,前面说过,写于第一次北伐之后,第二次北伐之前。”

想到这,刘邦轻摇了摇头,轻叹一声:

“看来想要坐吃山空,不愿北伐的人,有不少啊!”

当初他也是多次涉险,面临过彭城之战那样的危局,这才夺取了天下。

而这部分后人,却是不愿北伐,想靠长期相持,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实在是异想天开。

除非对方自动崩溃,否则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事。

哪怕是后面司马懿与曹爽分裂了魏国,如果这些后人还是这副不愿冒险的样子,那天下与他们也没有什么关系。

......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唉,当初刘繇提的那叫什么主意!

今岁不战,明年不征,结果朝廷就这么白白看着孙策一点点坐大,最后一统了江东。

这个时候,再后悔,才是真的晚了啊!”

刘备轻声叹息道。

当时,天下群雄割据。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汉室宗亲的刘繇等人,却是提出“今岁不战,明年不征”这样的妥协对策。

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地方割据势力的权力很大,能够直接垄断地方的经济军事政治等权力。

典型的,就是像曹操、孙策等人。

中央拿他们没有办法,直接高压强行压制,是很难做到的。

所以,刘繇提出了这个妥协的政策。

妥协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带来了安稳,但换回来的,还有各路军阀的壮大。

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在一定时间的安稳之后,军阀开始混战,中央再也无力回天。

“如果,当初一开始就采取强力手段,或许结局会不一样呢?”

刘备这样想道。

在他看来,哪怕失败了,也至少比后面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被曹丕逼退位的结局要好!

......

画面继续。

【曹操智计......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操为能,犹有此失。】

【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

大秦位面,公元前214年。

“难怪蜀国最后没了!”

听到这里,秦始皇算是彻底搞清了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就像文中所说的一样,那曹操被困于南阳,遇危于乌巢......经历种种磨难,方取得那样的成就。

而到诸葛亮想要北伐之时,有人竟然贪图安逸,不想历经艰难去平定天下。

这样的人,秦始皇见过许多,他们都是来自于六国的皇室。

经过几百年的传承,曾经开拓进取的六国皇室早已腐朽,许多人沦为了只知玩乐的存在。

唯有秦国先祖,由于一直身处偏僻之地,加上匈奴时常侵入,让他们始终存有危机感。

于是奋六世余烈,在他这一代,秦国的国力达到了巅峰。

而其它享乐已久的六国,面对秦国,竟然妄图通过割地赔款的方式,来换取和平。

只能说,他们玩了太久了,脑子都玩坏了。

而蜀国,虽然不像六国一样享乐几百年,并且周围也是强敌环绕。

但依旧没有什么危机感,只贪图眼前的享乐,过着过一天是一天的生活。

要不是诸葛亮理智尚在,权力也在,并且力主北伐的话,恐怕蜀国就会一直在玩乐,直到迎来末日。

......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丞相自谦了啊,君之能,完全不逊于曹操啊!”

刘备这样出声道。

诸葛亮可不敢接受这样的夸奖,当即摇头道:

“曹操乃天下枭雄也,亮之才,远不及也。”

这说的是实话。

曹操纵横一生,将整个北方给吞了下来。

这等能力,诸葛亮是自愧不如,只有佩服和学习的份。

但刘备却是不这么认为:

“丞相,连电台都说你机智似妖了,就不要谦虚了。”

这回,诸葛亮的头摇得更大了:

“曹操能够以微末之家,成当朝权臣,平定北方。

此番种种,亮远不如也。

且就算是曹操的才能,也有不少的过失。

亮更是愚钝,犯错也是在所难免的。”

现在的诸葛亮特别害怕一件事,那就是现场的人被电台所说的“机智似妖”给洗脑了。

哪怕以后他,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即使其它人感觉不对,但还是不说什么,那就麻烦了。

而见到诸葛亮都这么说了,刘备也只得点了点头道:

“丞相此言甚是,谁都有可能犯错。

但只要有人指出,及时改正,那就没有问题了!”

......

画面继续。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一千余人。】

【此皆......四方之精锐......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这......”

听着这么多熟悉的名字,甚至其中可能还有自己的名字,现场的人都难以有一种“兔死狐悲”的感觉。

“这么多汉室好男儿,就这么丧命于此,这实在是......”

刘备张了张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这里面提到的名字,基本都是熟人。

此时的他们,有的对东征势在必得,势要抢回荆州,为关羽报仇。

有的虽反对东征,但依旧心怀复兴汉室之志,梦想着有一天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可就是这么一群人,在接下来的十年内,却是陆续离世,再也见不到还于旧都的场景了。

这些人,或许没有诸葛亮那样的文笔,表达不出那种浓烈的情感。

但刘备相信,这些人心中的情感,和诸葛亮是一样的,都是想要看到汉室复兴的。

只可惜是,他们最后只能抱憾离世。

这想想,就十分让人难受。

......

大明位面,公元1390年。

“蜀国后期人才凋零,无人可用,又普遍厌战,这才最后导致蜀国的失败啊!”

朱元璋轻叹一声,惋惜道。

蜀国前期,各个大将、谋臣等,是死的死,伤的伤,没有剩下几个。

以至于到最后,诸葛亮只得兼任三个人的活。

而诸葛亮一死,还能称得上还行的,也只有姜维、王平等人了。

并且即使是他们,比起诸葛亮来说,也差得远。

面对复杂的蜀国国内局势和三国分裂状况,他们根本控制不住局势。

结果,在司马昭的精心算计下,蜀国最后诈降的策略也并没有起效,就这么走向了灭亡。

想到这一段历史,朱元璋不由教训道:

“可以发现,在蜀国后期,反对北伐的声音是一浪高过一浪。

后面姜维多次组织北伐,都没有成功,可见其厌战的情绪有多么地大。

而正是这种厌战,让蜀国彻底失去了与魏国争斗的机会!

咱大明,一定要吸取这些教训。

大明不会主动去惹别人,但别人若是敢惹咱大明,那就要狠狠地打回去,不能怕战!

若是怕了,厌了,那么别人一直不会放过咱大明。

到时候,他们会像蜀国,还有宋朝一样,逼得大明退无可退,最后吞掉大明!

所以,大明绝对不能退,就像那句话说得一样......”

朱元璋稍微停顿了一下,回忆了一会,然后继续道: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父皇(皇爷爷)英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