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主播闭嘴!皇帝黑料都被抖出来了 > 第193章 “投牒自应”的科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3章 “投牒自应”的科举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诗赋、帖经、时务策,这应该是分别考查了一个人的创作能力、文学素养,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听着电台,诸葛亮如此分析道。

诗赋,让人写一首诗,是创作能力的体现。

帖经,填写空缺的经典语句,这就要看人平时看书多不多,对历史经典是否熟悉,反映的是文学素养。

而时务策,则是要对具体问题分析,提出解决之法。

相比于明经,只对单个历史经典进行辨析。

进士科这三个考查项目,确实可以较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能力,这大概也是它能一直延续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不就是多了一个科目吗?朕现在就设!”

隋文帝很是不服气道。

虽然他承认这个进士科设置得恰到好处,但明明是他先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了分科察举。

结果却因为一个科目,导致功劳都被那个逆子给抢走了,想想就让人不爽!

......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进士科录取的,确实是朝廷急需的人才啊!”

李世民如此感叹道。

相比于明算、明书等小道,进士科无疑考查得更为全面,也更为符合治政的要求。

所以,进士科的中举者授予的官位,都在一些重要的地方。

这比起一些闲官,要好太多了。

但这同样导致了许多人对进士科的趋之若鹜,无形之中增加了中举的难度。

于是,这就要求考试者,从中做出选择了。

到底是选择难但官大的进士科,还是容易但官小的其它科。

一般来说,那些生活贫困,甚至吃不上饭的读书人,会优先考虑其它科目,先解决温饱问题再说。

而像世家豪族的人,心性自然更高傲,会优先想着攻克进士科,当一个大官。

这也是大唐科举,有很多科目的原因之一了。

就是想要让普通百姓和世家子弟分开竞争,给普通百姓一个上位的机会,达到削弱世家门阀的目的。

毕竟科举仅仅只是开始,后面如何晋升,最终还是得看皇帝的决定。

至于如何压制世家子弟的晋升,让寒门子弟上位,那就得看皇帝的智慧了。

而后面那个宋朝,似乎已经没有世家门阀的烦恼了,这大概也是它罢诸科的原因吧!

......

大宋位面,公元969年。

“罢诸科?现在的科举科目确实有些多了。”

赵匡胤不由点头认同道。

如今大宋的科举科目,还是沿用着唐朝的科举科目,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不过,赵匡胤确实觉得科目有些繁多。

部分杂科的状元,你说他聪明吧,确实聪明。

但要是给他找一个官职的话,却发现以他所会的东西,很难找到合适的。

最后要么是闲官,要么是派遣到地方任职,实在找不到好的。

前面唐朝有那么多的科目,是因为有世家门阀的威胁,加上科举制度也处于探索当中。

而到了他大宋,确实是“罢诸科”的时候了。

不过经过电台这几期的科普,赵匡胤也清楚,部分看着没什么用的杂科,比如算学,实际上暗藏着很大的用处。

就这么冒然“罢”了,实在有些不妥。

这就不由让赵匡胤,陷入了纠结当中。

要不要“罢”了?

又该“罢”哪些科目呢?

......

画面继续。

【但哪怕在隋炀帝时期,也是由地方“荐人”,再由朝廷组织考试。】

【我们常知的科举“投牒自应”,读书人可以自由报名,不必由官员推荐,在隋朝并不存在。】

【真正的“投牒自应”,是出现在唐高祖李渊的时期。】

【当时李渊下令,各州的人才,先在本县进行考试,再由州长进行复试,合格之人,每年十月随贡品一起入朝。】

【这样就提出了每年应试的具体时间——“每年十月”,让人也有所准备。】

【并且也明确了要先在州、县考试,相当于“乡试”,只有合格了,才能入朝。】

【不然,像隋朝那样由地方官员推荐,万一推上来个啥也不懂的人,也很尴尬的。】

【而随后,李渊又在诏书当中,明确了士人可以“投碟自应”。】

【得不到推荐,但觉得自己有才能,也可以“自举”、“自进”,这样就完全放开了科举资格的限制。】

【无论贫富,只要有才,考试成绩够高,都可以中举。】

【相比于隋朝的需要推荐,无疑更进一步了,对世家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以前他们能够凭借门第限制,将其它人挡在门外,只让自己人上,而现在做不到了。】

【并且随着隋唐造纸术与印刷术的进一步发展,对知识的垄断,他们同样做不到了。】

【这一举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妙啊!”

刘邦不由称赞道。

这样一来,无疑是让天下的人才主动来投,完全不用像察举制那样,让朝廷官员主动去寻找人才推荐了。

察举制再怎么推荐,也必然有一些人才,会被忽略,推荐不到。

而科举制,只要你愿意,尽管报名就可以了。

除非是闲云野鹤之人,喜欢隐居的人,这样的人,科举制确实吸引不到他。

不过察举制同样拿这些人没有办法,就算强行推荐也没用,毕竟强扭的瓜不甜。

从某种意义上,科举制与秦朝的军功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主动让人来投。

只不过相比于军功授爵,科举的考试,无疑具有更广的应用范围,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

......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若是丞相报名这样的科举,想来肯定能夺得头筹!”

听了电台,刘备这样笑着道。

这可不是刘备刻意夸奖,而是事实如此。

就拿进士科所考查的三个项目来说。

能够写出《出师表》这样经典的文章,其创作能力,能差吗?

而帖经,诸葛亮经常阅读各种书籍,包括历史典籍,自然没有什么问题。

至于时务策,就更加不在话下了。

当年“隆中对”的对话,完全预言了天下后面的走势。

就这个能力,还写不出一篇对策建议?

可以说,要不是诸葛亮早生了几百年,那科举史上最亮眼的状元,就真没有其它人的事了。

“微臣不才,是陛下慧眼识珠,才有臣之今日。”

面对刘备的调侃,诸葛亮不敢托大,十分谦虚地回道。

“丞相不必过谦,朕只问一件事,若是当年,有这样的科举,你还会隐居吗?”

说这话的时候,刘备眼睛里面,透着炽热的光芒。

听到这个问题,诸葛亮先是一愣,很快也反应过来刘备在想什么了。

随后,只见他有些纠结地答道:

“这......臣不敢确定,但一定会十分关注这些事的动向。”

“那好啊!”

刘备有些满意地点了点头。

能让三顾茅庐,十分有定力的诸葛亮,都如此纠结,由此可见,这个科举有多大的魔力了。

若是如今实施科举,那么必然会广纳天下人才。

而现在的蜀国由于老一辈相继去世,新一辈又难担重任,已经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场面。

刘备现在缺的,就是人才。

并且他已经尝到了甜头,有些停不下来了。

在上一期电台结束之后,他就学着侯景的动作,开始大肆宣布给奴婢授田。

在他的刻意传播之下,这个消息已经传到了与另外两方相邻的区域了。

而从传来的消息来看,那些区域的奴婢已经开始蠢蠢欲动,甚至于部分奴婢已经行动了起来,开始逃往蜀地。

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未来肯定会给蜀地带来更多的人口。

现在的他,就和当初曹操大规模屯田一样,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而要知道,当时曹操依靠屯田,可是加速了北方统一的进程。

所以,他相信不论是“奴婢解放运动”,还是现在这个“科举制”,都将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地方上先考一遍,对啊!”

听着电台,隋文帝的眼睛不由亮了起来。

有些事情其实很简单,但在人没有见到它之前,一时难以想象。

而这个时候,只要被人稍稍一提醒,就能迅速想到很多东西。

就比如现在的隋文帝,经过电台这么一提醒,已经在脑海当中,想像出了许多有关“投牒自应”的场景。

不得不说,这个方法,确实很妙。

唯一让人不爽的点,大概就是率先实施的人,竟然是篡隋之人。

如此简单的方法,那个逆子竟然想不到,简直废物!

想到这,他不由瞟了一眼那个逆子,喝道:

“废物!”

被这一斥骂,杨广一脸的莫名其妙,不明白怎么又惹到父皇了?

若是被他知道隋文帝的真实想法,恐怕他就得吐血了。

你自己都没有想到,怎么还好意思怪我?

......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印刷术、造纸术必须要大力发展啊!

只有把书的价格压下去,科举的力量才能真正地发挥出来!”

唐太宗李世民的脑袋还是十分清楚的,并没有因为这一点进步,而得意自满。

虽然可以预见科举在未来,会对世家产生深刻的影响。

但就现在而言,科举对世家的影响,还是极为有限。

究其原因,不属于世家的读书人还是太少了。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但毫无疑问,书籍不够多是重要原因。

对普通人来说,书籍现在属于稀罕货,价格还比较昂贵。

而他们吃饭都困难,又怎么会花钱买昂贵的书呢?

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大力发展民生外,最直接的办法无疑是发展印刷术、造纸术,把书籍的价格打下来,让更多人买得起书。

而据他所知,使用电台新的印刷术、造纸术,制作出来的书不仅更加精美,相比于其它书,也更为便宜。

现在需要的,仅仅只是扩大规模与产量。

......

画面继续。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发展的过程,科举制也不例外。】

【比如李渊要求在州、县先考试,但其实一开始各州、县考试的内容、标准都不尽相同。】

【这就有失公平了。】

【这一点,直到李世民执政时期,才开始逐渐统一起来。】

【科举事项,先是由尚书省史部负责,后改由礼部负责,此后历朝都相沿不变。】

【唐朝科举的主要应试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生徒”和“乡贡”。】

【“生徒”是指官办学校的学生,唐朝各种官办学校包括国子学、太学、州学、县学等。】

【此外,还有专门的算学、书学、律学等。】

【“乡贡”则是指自学,或者在民间私塾学习的人,只要报名了,就可以参加。】

【这些考生,先在头一年的秋天,在地方上考试,俗称“秋试”。】

【考试合格者,每年十月随贡品赶赴京师,被称为“发解”,而地方考试的第一名,也称为“解元”。】

【之后来自于全国各地的考生,在来年春天,统一参加京师的“春试”。】

【而放榜之后,新科进士们就开始了各种庆祝活动。】

【游街、闻喜宴、雁塔提名等等,成语“走马观花”本意就是形容中举之后得意、愉快的心情。】

【当然,考验还是没有结束。】

【这些新科进士们,还得经过吏部的考查,从而判断他们适合什么官职,再由吏部委任官职。】

【由于唐朝科举不论贫富,向全社会开放,确实吸收了许多寒士进入朝廷。】

【就比如唐朝的宰相段文昌、王播,早年甚至吃不上饭,向人求食,是通过科举成功入仕的。】

【而此后,每个朝代的科举,具体细节或许有所不同,但大概流程,基本上都是和唐朝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