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唐:团宠贵女养成记 > 第178章 田地与生态之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西汉末年,黄河、汴渠决坏,水患持续60余年,到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夏,王景奉诏和王吴共同主持了对汴渠和黄河的综合治理活动。王景依靠数十万人的力量,一方面修筑从濮阳城南到渤海前城的千余里黄河大堤,另一方面又整治了汴渠渠道,新建了汴渠水门。不但使黄河决溢灾害得到平息,而且充分利用了黄河、汴渠的水力水利资源。王景治理后的黄河河道,大约穿过东郡、济阴郡北部,经济北平原,最后由千乘入海。总的来讲,河道流经西汉故道与泰山北麓的低地中,距海较近,地形低下,行水较浚利。由此,黄河决堤灾害明显减少,出现了一个相对安全时期。自此,黄河800年不曾改道

历史上黄河流域是我国最早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之一 ,古代一度曾为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安史之乱前 ,中国的经济重心位居北方 ,黄河流域作为北方的重要经济区 ,其重中之重的地位不言而喻。 粗略统计,若按唐开元 15 道的行政区划计算 ,共有 8道的 62 府州位于黄河流域。

唐代黄河流域屯田的特点是 :安史之乱前 ,上游独大 ;安史之乱后 ,上中游并举。总的来说 ,屯田作为唐代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 ,在经济和军事上起到过积极作用 ,但屯田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这主要表现为自然灾害的发生。

屯田并不会直接导致灾害 ,但在科技水平落后的条件下 , 人们在屯垦过程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功利性 ,使农业生产往 往成为生态环境的破坏者。发展农业生产有两个途径 ,即提高 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 ,在古代 ,最普遍的做法当然是 后者。扩大耕地就得采取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手段 ,向森林、 湖泊、沼泽、山地、草原要田。垦田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导致 诸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洪水、泥石流、沙尘暴等灾害的发 生。

唐代黄河流域有很多地区由于开发不当破坏了自身生态 环境 ,并产生了一系列连锁灾害波及其他地区。

传统的农作方式使收割后的土地完全裸露 ,而疏松的黄土 在风力和水力作用下很容易被侵蚀 ,灌溉时又常用大水漫灌 , 造成灌区土地盐碱化。盐碱化后,农田产量低,百姓为了生存只能继续开荒种粮。

唐代黄河流域许多地方盲目屯垦造成的水土流失直接导致黄河水患 ,二者之间的因果联系可从水患发生地与屯垦集中区的地域联系看出来 。黄河两岸大规模的屯田区 ,造成大量泥沙进入黄河 ,而平原区的河道平缓 ,水流流速较小 ,河水所携带的泥沙很容易沉积下来 ,河床逐渐抬高 ,加上两岸地形平坦 ,一旦出现暴雨或凌 汛就会发生决溢。

黄河在中游汇集了许多支流 ,如渭河 、泾河 、汾河 、沁河及 南、北洛河等 ,唐代有4府(京兆、河南 、太原、河 中)和 30多个州在这一区域内。唐代屯垦规模较大的地区有很多都在这里 , 如前文述及的泾源 、 宁、岐陇、河 中、河南 、陕虢等 ,加上这一 区域本来就是农业发达区 ,所以水土流失较上游更加严 重 ,大量泥沙直接或从支流源源不断地进入黄河 ,造成一些宽缓河段 和下游河道淤积 。

龙门至三门峡和柏崖至桃花峪这两段河道 ,河床宽浅 ,两岸基本是相对平缓的丘陵 ,携大量泥沙奔涌而来的洪水 ,在这两个河段摆脱了峡谷束缚 ,故中游的5次决溢都发生在这两河段 。

黄河下游落差小 ,水势平缓 ,加之河道宽浅散乱 ,河中泥沙极易淤积 ,上 、中游水土流失不断 ,下游河床便不断升高 ,且下游河水完全是在大平原上流淌 ,这就使得下游成为唐代河决的重灾区 。唐代的24次河决中有14次发生在下游 。

唐代黄河流域的大规模屯田与黄河水患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但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屯 田 ,因为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 是农业发达地区 ,自耕农自发地或在政策鼓励下进行的过度开荒 , 在一定程度上对于 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难辞其咎。我们只能说 ,不合理的屯田开发在破坏生态并导致灾害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 。由生态破坏而导致的灾害在时间上有滞后性 ,所以因唐后期过度屯垦而导致的河患可能会发生在五代时期。

当然这一时空的唐朝才刚刚开始20个年头左右,屯田的数量与历史上的唐朝相比只占了一个零头,但上游屯田的苦果已经让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大唐人尝到了。虽然大唐人还不知道为何大唐的母亲河会发怒,会让他们无家可归。

李恪一路向黄河的源头走去。看到了大片的屯田。一片片的田地看着人心情舒爽,但是李恪等人看地方志的时候,令他们毛骨悚然的感觉,让所有人看着那大片屯田眼神都严肃了很多。

“这原本是湖畔?”看着稀稀拉拉种着小麦的一位民部官员眼神诧异。

“这原本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地方,现在怎么变成了不毛之地?”另一位工部官员看着什么都长不出来的硬地板,一脸不解。

“前段黄河水清澈见底,这里的水浑浊还夹杂着黄沙木屑?”水部官员看到前一段和后一段河道两极分化的场景,觉得自己可能是累晕了,眼花了。

“泾渭分明是两条河,到底是怎么回事?”随行侍卫们也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是大夏河?这边才是黄河。原来她一点都不黄。”站在河边的牛将军抹了把脸,感觉事实颠覆自己的认知。

“这山果真如十娘姐姐所说,不愧为黄土高原。这地方太过荒凉了。这大雨一下,还不把泥沙全冲进河里。”李佑感叹道。

“难怪十娘妹妹说根在上游。这么多泥沙裹挟,这沟渠都堵塞了,怎么会疏通河水,河水改道已成必然。”李恪接过话茬,大脑疯狂运转。

“我们居然不知道,这让我们如何有颜面面对子孙后代。”所有人内心都回荡着沉重与难受。

“将军,对不起,是我们目光短浅,之前嘲笑您是种树将军,对不起。”一个年轻的侍卫走到牛进达身前认真行礼,道歉。

“嘿嘿,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侄女说那啥我们种树后人乘凉,咱不能坑了后辈子孙不是?种树将军最起码比丑将军好听多了。”牛进达憨憨的摆摆手,表示这没事。

“牛将军说的是,我刚刚问过此地老农,之前土地是永业田,只是后来越种越贫瘠。这边太过偏远,许多大唐新出的种田工具和技术都没有到这边。特别是堆肥之法,还有那些耐旱耐寒的良种。这劣等田,还是要靠大家想想办法。等等就找那些个农官,将找地方做堆肥之地。”

“殿下,如今?统计一下,看看有没有可能将……”

和李恪一起过来做调研的基本都是李恪这些年培养的心腹,还有就是圣人李世民派来的保护“地主家傻儿子”的能言善辩之才。所有人对着地方志和眼前的黄土高原,感觉自己肩上的沉重。

经过讨论李恪等人想先将不能种粮食的地方腾出来,先退耕还林。但是原本就产粮食少的地方,要放弃土地还是一些困难。不过有堆肥之法、新式农具、耐寒耐寒的良种,应该可以打动临夏城的人。

李恪现在在的地方已经是靠近古长城旧址,宁夏盆地最靠近大唐的位置。再往西走就是许多少数民族混合居住的地方,而李恪脚下的临夏城,这个夏就是旁边流淌着清澈河水的大夏河。镇守着一支万人军队。加上陆续到来的军队差不多有1.5万左右。

到临夏城是李恪的决定,走的是最近的路,而其他分兵几路沿着黄河向上走。

退耕还林这还是李恪临走前一天,程十娘突然刷到黄河治理的知识,折腾一晚上。第二天早上由崔明仁亲自送过去的时候,程十娘还在呼呼大睡。

要不是因为空间里可以用金钱换睡觉时间,估摸着做的程十娘都能直接给你表演一下,什么叫做站着都能睡觉。不过就算这样,已经弄通天工开物的程十娘,在第二天去弘文馆参观时也是有些没精神。还好空间百度对展示的农具和生活类工具,只要给的经费够,程十娘只需看了一眼就能知道与之对应的图纸,很容易就可以将其劣势化去。

这让本就对程十娘很有好感的工匠与图书馆的学子,瞬间对女郎的学识和能力转变了看法,回家后更是积极送家族中女郎学习知识,而不是将聪慧的女郎困死在墙院之间。

这不仅仅是荣耀,而且程十娘当场就拿出真金白银作为研发费用(这是程十娘当初和李青雀说好了的)。奖金、分成、绩效、福利,看得工部的人都眼红,直问有什么条件才可以进这大唐第一图书馆。

自己不行,不是还有子孙后代,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工部官员的子孙,无论男女——听我说,我谢谢你祖宗。)

程十娘和李青雀没想到,这真金白银的奖励直接让每年报考大唐第一图书馆的人,直接翻了几番,还真让他们从民间吸收了不少天才。不过这让传统爱好学习研究明经、史书、诗歌等的学子们有些灰心丧气,一度有些低迷。也就是图书馆招人比较少才没有引起骚乱。直到后来有一篇文章横空出世,让他们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在李恪热火朝天提升当地土壤品质的时候,大力宣传生态堆肥,退耕还林的时候。一封信件飞到长安城后,当天奇花阁接到一份订单。三天后,最后一支军队押着一堆耐寒耐旱种子,改良农具样本,带着民部和奇花阁的花匠(农学家)、农具制造工匠往临夏城走去。

而此时和太子李承乾一起启程先到洛阳的人才刚刚到河阳。

这边的景象让程十娘和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一大群衣衫褴褛的难民居然被河阳县令派人拦在城门口,而乌压压黑色乌云正翻涌着朝他们这边,乌云压城。目测差不多4000人。

“阿仁,这样不行。这些人没有死在逃难的路上,而是因为这暴雨倾盆,我们得做些什么。”程十娘看着不远处的乌云,有些急。

“城内太小了。河阳县有心无力。城内已清理出来,仅仅只能再容纳400人。”太子李承乾推着轮椅过来,身后是李雉奴和武照。

“年迈老人与孩童进来如何?我记得我有带油布做的军帐。这里有木头吧,最起码在外面搭好遮遮雨。”程十娘想想,给出方案。

“刘知县,立刻派人协助。”李承乾立刻吩咐跟过来的河阳县知县。

花白头发的河阳知县,眼泪都快落下来了。回复了一声,“是,殿下。”整个人如同有了主心骨一样,有了些许精神头。

后来程十娘才知道,这河阳知县才40多岁壮年,三年前任这河阳知县,如今操劳得如同五六十的老头子。

“雉奴,带人指导那些难民搭建挡雨棚。”

“马周,带人做好难民登记。”

“武照,做好物资发放。去帮稚奴安抚百姓。”

“……”

“太子殿下,嗯,太子阿兄,”程十娘被太子李承乾瞪了一眼,立马改口。

“我这就下去找药材做避瘟香,人太多了准备不足,大灾后易有大疫。”程十娘觉得所带给河阳的避瘟香应该不够,那么多人,原本以为只有2000多难民,说完一溜烟跑下城墙,还从顺手塞了几个手持喊话喇叭给李承乾。随后立马在空间下单足够的避瘟香原材料。

“这是喊话喇叭。可将声音变大。殿下,可让大嗓门的士兵,将殿下的命令传出去。”崔明仁温柔的看着像被狗咬的程十娘,笑着说完就下城墙找程十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