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从秦开始直播历史 > 第240章 五征漠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朱棣要是知道朱祁镇的土木堡之变,是不是后悔死没有灭了瓦剌,让他大明皇帝被俘,”乾隆看到这里,哈哈大笑起来。

【公元1416年,回金陵的朱棣召集群臣,商议迁都。】

【对于反对的大臣,革职或严惩,无人敢反对。】

“就应该这样,”元宏很是赞同的点点头,“迁都也算是改变祖制,大多数都不愿意迁都。”

更重要的是都城内大臣的势力也在都城,如果去一个新的地方,必然造成上层势力的减弱,为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也不愿意迁都。

所以他才用南征的借口迁都,就这大同的那些贵族都不满,更别说他这直接迁都。

“看看,别人都不同意,你倒好,还是要迁都,”朱元璋指着神迹说道,“金陵哪里不好?”

朱棣:父皇,建都在金陵的都是偏安一隅的政权,存在最久的也不过是南宋,一百五十二年……

【公元1420年,朱棣下诏正式迁都,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保留六部的机构,称为留都。】

【改北平顺天府为京师。】

【然而迁都没几个月,紫禁城的奉天等三大殿遭到雷击。】

“这么巧?”扶苏看着神迹里的雷说道,“怕不是迁都惹怒了上天。”

“就说不该迁都到北平,迁都到关中,定然没有这个问题,”刘邦对着神迹说道。

“怎么朕的元就没有这个问题?”忽必烈马上说道,“看来这大都,不是一般王朝能在的地方。”

“看看,”朱元璋指着神迹道,“说了不让你迁都,你还非要迁都,引起天愤,朕的大明!”

【两年后,朱棣令朱高炽监国,再次亲征鞑靼。】

【主力刚走到鸡鸣山,得知消息的阿鲁台就趁夜逃离,朱棣在回京的途中顺便击溃支持阿鲁台的兀良哈,兀良哈投降。】

“这是多强大,听说就逃,”刘彻满意地点点头,“以后的帝王都照着这个标准来,还能怕周围的政权?”

【次年,朱棣再次亲征鞑靼,得知阿鲁台为瓦剌所击,暂未开战。】

【鞑靼王子投降。】

【公元1424年,得知阿鲁台进犯大同等地的朱棣再次亲征鞑靼。】

【获得消息的阿鲁台马上逃跑,朱棣令军极速追击,一直追到答兰纳木儿河,才下令班师。】

“算是看出来了,”赵构指着神迹里的阿鲁台道,“阿鲁台是只会逃跑?”

也是,能封狼居胥的帝王,能对付不了他这样的人?

【回京途中朱棣病逝榆木川,享年六十五岁。】

“六十五岁……”扶苏有点惋惜地说道,“这么好的帝王,就这样驾崩,若是能再活几年……”

“哎呀,”刘彻一拍龙椅道,“多好的机会,怎么就……”

“这要是和朕一样的年龄,”萧衍看着神迹道,“这不得整个世界都给打下来?”

“六十五岁,按理说这个年纪已经不算小,就是死在回京的途中有点让人唏嘘,可惜呀可惜,”李隆基看着神迹,惋惜道。

“六十五岁?”朱元璋继续说道,“虽然不及朕,但和其他帝王比,也算长寿。”

朱棣则是看着神迹,没有说话,才六十五岁,这六十五岁……

罢了,他也征了这么多次,也算给后代留下了一个安定的环境。

【杨荣,金幼孜等大臣先不公布消息,密报给太子朱高炽。】

【其子朱高炽登基称帝,大赦天下。】

【次年改元洪熙。】

【登基后的朱高炽赦免朱允炆旧臣及遭牵连的家属,平反冤案,恢复大臣官爵。】

【停止郑和下西洋,取消茶马贸易,停下对宝石金珠的开采。】

“肯定是因为太花钱,”赵构马上说道,“朕就知道郑和下西洋不是一般皇帝负担的起的事。”

“等一下,取消马的贸易?”朱元璋才看见这句话问道,“马可是用来打仗的,你不让交易马,这让军队的战斗力如何提高。”

“该停了……”朱瞻基想到了郑和下西洋耗费大量的物力财力,想到了修建北平的百姓不计其数,想到了太祖的五征漠北动员的几十万人,又想到了公元1420年的唐赛儿起义……

这些事都在告诉他和父皇,该停了……

可惜他父皇只在位十个月,只能由他完成剩下的事。

【重用杨士奇,杨溥,杨荣等贤臣,裁撤冗官。】

【减免赋税,开放山泽,奖励垦荒。】

【规定科举南北中举“南六十,北四十”。】

“这不导致人直接往北方去?”李儇的脑中闪现这样的想法。

“还有这种规定?”赵祯的脑中马上生出疑惑,“同样的试卷,怎么还有不一样的标准?这不摆明北方简单?”

“同卷不同录取标准?”忽必烈看着神迹说道,“新奇。”

“该改,”朱瞻基点了点头道,“太祖也发现当年也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公元1397年的会试和往常一样举行,但是发榜的结果却和往常不一样,录取的五十一名全是南方人,而北方人,没有一人。

会试落榜的北方人很是愤怒,纷纷上书表示有人舞弊,控告考官刘三吾等人。

得知此事的太祖命考官复阅,增加北方的录取人数,谁知道经过复阅呈上来的试卷文理不佳,太祖大怒,惩处相关的官员,亲自策问,录取六十一名。

这一次,录取的全部都是北方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到底有没有人舞弊,怕是否定的,主要和南北方的情况有关。

北方常年处于战乱时期,连活着都是问题,学得好的人自然少之又少,而南方就不一样,经济发达,社会安定,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中举的自然比北方多,这也是为什么最后录取的都是北方人的原因。

但是真要一直这么录取下去,南北的矛盾只会越来越大,影响王朝的稳定。

所以从那以后,他大明就分为南榜和北榜,具体的比例,由他父皇所定。

【同时生出迁回南京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