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李白这一生 > 第九十七章 越想我越生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杜甫走后,李白在家大病了一场,将养了一个多月,才逐渐痊愈。时有县令窦薄华欲还西京,与李白告别。李白强扶病身,送他至尧祠和石门坝口道别。在送窦薄华的诗中,除了描写尧祠前石门坝的景色,李白还特别写道:“酒中乐酣宵向分,举觞酹尧尧可闻。何不令皋繇拥彗横八极,直上青天扫浮云!”(《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这几句诗的意思是,朝中有许多小人在执掌朝纲,尧帝为什么不派皋繇拿着横扫八极的大扫帚,把青天上的浮云都一扫而尽呢。这分明是李白还念念不忘朝中的国事,对那些围绕在皇帝身边的奸佞小人十分愤恨。诗的最后四句:“尔向西秦我东越,暂向瀛洲访金阙。蓝田太白若可期,为余扫洒石上月。”是说你前去的是西秦的长安,而我却要暂往东越吴会去求仙学道了,你若在蓝田和太白山(实指长安)站稳了脚跟,不要忘了邀我李白前去月下喝酒啊。这最后一句,其言外之意就是,李白还是想回到长安,再入朝廷。这段时间里,李白的心情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对朝廷十分想念:“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又如:“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屈平憔悴滞江潭,亭伯流离放辽海。”(《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到,李白自从离开长安之后,对长安、朝廷一直怀着思念之情。他还在诗中自比被流放在外的屈原和亭伯,真是身在江湖而心怀魏阙啊。

《长相思》一诗就充分地表达了李白离开长安,又对长安的思念之情: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这首诗约作于天宝年间李白被迫辞京还山以后。《长相思》属乐府《杂曲歌辞》,是以《长相思》为题的乐府诗,自刘宋以来有数十首,其中以李白这一首最为有名。

这首诗可分为前后两段。上半段是写一个单相思者的痛苦情状。“长相思,在长安”,开头二句,点明了诗人所相思的对象是在京城长安。“络纬”五句,写诗人所居之处和时间,是在一个寒秋的夜晚,蟋蟀悲鸣的井旁的屋子里,陪伴诗人的是凄凉的床席和昏暗的孤灯,他卷帘望着窗外的明月,发出悲叹。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所思念的如花美人,像天上的月亮一样可望而不可即,可亲而不可近;即是说,在现实中,他所追求的心上人,与他如云泥相隔,是追求不到的。诗的下半段,是写既然现实上无法追到,那么就在梦中追求吧。“上有”四句,是写即使在梦中,也上有青冥高天之遥远,下有渌水波澜的阻隔,使他的梦魂处处受到“天长路远”的重重关山的阻隔,而到不了长安,其愿望在梦中也一样得不到实现。最后,诗人发出“长相思,摧心肝”这样令人撕心裂肺的绝望呼喊。

关于此诗的主题,有各种解说。或谓戍妇思夫之作,或谓自道相思之词,或谓贤者不遇之怨,或谓逐臣思君之词,各有胜解。王夫之云:“题中偏不欲显,象外偏令有余,一以为风度,一以为淋漓。呜呼,观止矣!”(《唐诗评选》卷一)道出了此诗的写作特点。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李白的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情诗,而是一首像《楚辞》一样,以“香草美人”比喻君子贤人,以男女相思之情比喻李白君国之思和对理想的追求,有寄托和象征意义的诗。所以唐汝询所说的“此太白被放之后,心不忘君而作”(《唐诗解》卷十二),弘历所说的“贤者穷于不遇,而不敢忘君,斯忠厚之旨也。辞清意婉,妙于言情”(《唐宋诗醇》卷二)的观点,不一定全对,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李白“凡所着述,言多讽兴”(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的这首诗就是如此。

李白不忘君国之余,另一方面,他也十分庆幸自己能够脱离长安和朝廷的压迫和排挤,回归自然和山林,去过不受约束的自由生活,做一个身心自主的自由人。最后,还是后一种思想占了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