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八)生死

上一节说,【我】是生命宇宙,【我】是一种视角,而且一直是,永远是。那么人们所说的【生死】又是什么呢?

注意,在视角学中,有一个最重要的法则是永远不会改变且需要始终铭记的——一切皆是视角。

【我】是一种视角,【生死】也是一种视角。

当【我】了悟到【我本无我】【我只会变化而不会来去】的时候,就可以同时了悟到,【生死】其实仅仅是一种错觉,同时也是一种视角——被生死假象深深迷惑的视角。

在此,我们先以生命宇宙观中的【非全量生命宇宙】为例进行解析,因为【非全量生命宇宙】代表了大部分人类生命的状态。

【非全量生命宇宙】由【心-视角-视界-世界】构成。这时,【心】是生命宇宙的主宰。只是因为缺乏究竟超越的智慧,所以此时的【心】仍然是迷惑的。其中最大的迷惑就是【我】和【我】之【生死】。

在这种迷惑的视角中,【我】在某一个时间点,在【世界】里出生,然后逐渐长大,然后又渐渐老去,最终离开这个世界,即死亡。出生为生,离开为死。生之前,没有我,死之后,也没有我,我就生活在生死之间。

但这种看法和观念经不起深入地透视——关于透视的方法,最典型的视角就是佛教中缘起性空的智慧。

在小乘的观法中,先是逐一地在组成身体的各个局部中寻找【我】,比如头发是不是我?四肢是不是我?五脏六腑是不是我?骨头是不是我?肌肉是不是我?然后在如是思维:如果每一个部分都不是我,那么它们合在一起仍然不是我。所以,死亡的时候,只是这个身体的坏灭,我却不会跟着身体一起坏灭,因为我本来就不是身体。

然后再深入一步的观法,是观与心理和精神方面有关的各种现象,比如情绪、感受、情感、思想、观念、行为、语言等等。情绪是我吗?比如高兴是我吗?愤怒是我吗?这里的观照比较细微,需要深入进去仔细甄别。最后就会发现,情绪不是我,感受也不是我,所有这些与心理和精神有关的现象,都不是我。这些现象发生在【我】之中,但却不是【我】本身。因为这些现象,都是在因缘而起,因缘而散,就像天空中的云彩。

当【我】陷入到这些无常的现象中,迷于其中的时候,不管是喜爱、贪恋,还是讨厌、愤怒、恐惧,【我】都会成为这些现象的奴隶,深深被其束缚而不得自由。

所以,通过对身心内外一切现象的观照,彻底看清这些现象无常、无我、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的真相时,【我】就逐渐摆脱了对各种现象的执着,而获得了内心的宁静、寂静、清净、安详、自在、自由。

身体的生死,已经被彻底地看清与【我】无关,所有心理和精神现象的变化,也已经彻底地看清与【我】无关。

而我们关于自我的认知,总是与身体和各种心里、精神现象有关,但现在已经明白,所有这些现象中都没有【我】。

注意,这时还需要放下的一种执着,就是对【我】之“名”的执着。如何破除这种执着呢?这需要进入深入的禅定状态,这种禅定的状态中,没有妄念生起,但依然保持静静地观照,然后对这个状态的自己不再命名,不再定义,不再以【我】来名之。只是本然如是地体会那个本自寂静本自清明的状态,并安住在这个状态中,致力于始终安住于这个状态,不被外界发生的事干扰。

对于此状态安住的时间越长,越是能体会到一种本然的无我——即【我执】消散后的状态。不仅如此,还能深切地体悟到,这个状态是所有生命本然的状态,没有你我他的区别。这时就会明白,【无我】的状态才是生命最好的状态。而所有的痛苦烦恼,皆因【我】而起。有我即有漏,无我即无漏。有漏皆苦,无漏即乐。

大乘的观法中,则以小乘的观法为基础,进一步深入地体会【法无我】。

【法】,可以涵括宇宙间所有一切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生命现象,文化现象,还包括佛法本身。

【法无我】,其观照的主要视角依然是【缘起性空】。首先观照【万法因缘起,万法因缘灭】。没有任何一法能够【缘起性空】的视角下永恒不变。经过这种观照,就会了悟一切万法的空性本质,从而不再执着万法为真实。然后观照【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其实,这正是一种视角学的观法——心视角的观法。只是视角这个词是现代摄影技术兴起后才诞生的一个新词。古代没有视角这个词。但佛陀的教法中渗透了视角的智慧。缘起性空即是一种非常伟大而智慧的视角。各种不同的观法,其实就是通过不同的视角去开启人们超越原有视角的智慧。

新的视角必定带来新的看法,有了新的看法,原有的看法就必然会改变。不断地用新的视角去看见更多、更深的真相,就会一步步破除固有的视角所形成的执着。

所谓牢笼,所谓束缚,本质上就是深陷在原来固有的视角中,看不到世界和生命还有更多、更深的真相。所以佛陀在觉悟了世界和生命的究竟真相后,创造了大量的引导人们走出原有视角的新视角。借助这些新视角,人们只要如法观照,很容易就能发现自己原有视角的相对性、局限性、缺陷性。当人们的视角改变了之后,生命的“视界-世界”也就随之改变了。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其内涵就是视角学的核心智慧——一切皆是视角。有什么样的视角(心),就会看见什么样的视界(法)。视角生则视界生,视角变则视界变,视角灭则视界灭。

将这一点观照清楚后,所有观修的重点就不再放在【法】上而是转移到【心】上。

转移到【心】上后,就需要深入地观照【心】本身,观照【心】的状态。

到这一步后,重点来了。首先是【观心无常】。比如妄念纷飞时,比如各种情绪情感生起时。这时就可以体悟到【心】的无常性。注意,这种观是在禅修训练中的观。是在【止】和【定】的基础上的观,所以随着修行功夫的提升,心的状态会逐渐从散乱变得宁静。纷飞的妄念会逐渐消散,内心会逐渐变成宁静、寂静。这种状态下观与悟就显得非常重要。【心】虽然是无常的,可是那是妄想的心。当妄想消散之后,【心】就没有了生灭。虽然没有生灭,但依然有观照。

这是观的重点即为此妄念消失后的【无念之心】的【超越性】。对于这种【超越性】,龙树菩萨用【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来概括。此内容,正是对这种【超越性】的观照与体悟的内容。妄念消失后的无念之心,已经没有了生灭相,所有不生不灭。不断不常,则这种状态既不是断灭,也不是恒常。因为清明的观照一种都在,所以不是断灭。不是恒常,是因为这种无念之心随时都可以随缘生起念头。即使生起了念头,念头也只是一种幻化之相,了无实质。所以心虽然会变化,但本体究竟无生无灭。会变化,所以不一,本体究竟无生无灭,则不异。念头之生灭来去仅仅是表面现象,心之本体没有生灭,也没有来去。通过深入地观照,将心之本体的超越性彻底观照清楚,这时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照见本心的真面,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无增无减,无垢无净,能生万法。最后还有一步,对观照本身的观照。观,正是心之自观。心的本体之超越性,正是观之本体的超越性。心的本体无生无灭,观的本体亦无生无灭。心为观之体,观为心之用。心之本体,了无实质,无形无相,犹如虚空。能观之性却是这虚空之心本自具足之性,若无能观之性,何名为心?所以,心之体性空与心之觉性明是同时倶足一体无分的。什么是观?什么是觉?什么是能觉之性?其实它们都是视角之异名。

在对【心】之【明空之性】彻底观照和体悟清楚明白之后,【生死】还什么真实的意义呢?生死,其实就是现象的变化。一个现象的产生,名曰生,一个现象的消失,名曰死。而所有的现象,都是映照在【视角】中的【视界】,视界不管如何变化,【视角】皆始终超越其上,未曾生灭,未曾来去。视角也会变化,但视角之本体却在变化中始终不变。变化,正是视角的智慧妙用。

在视角学中,超越于一切变化,于一切变化中始终不变的视角本体,名之曰超级视角。以超越的智慧观照一切,照见一切现象皆在超级视角中生灭来去,而超级视角本身无来无去无生无灭,这种智慧以及这种智慧的观照,皆名超级视角。换句话说,超级视角的体、相、用,皆以超级视角名之,这一点也是超级视角的不共特色,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上面主要是以佛家传统观法为脉络,说明了【生死】是如何一步步被打破、被超越的。那么如果以视角学本身的方法,又是如何打破和超越生死幻相的呢?

首先说明一点,所有的观法,都是视角之观,都离不开视角。所以上面所说的方法同样是通过视角之观照逐步打破和超越生死幻相的方法,不过由于这些方法比较古老,所以可以名之为古典视角学方法。在科技如此发达的新时代,视角学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几种新的观照方法——也是新的视角,供感兴趣的朋友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