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每个人命运的齿轮都需要在特定的时间转动,齿轮转动的动力,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源泉又在哪里呢?父亲在世时,常教育她,“好好读书!”;老人家去世后,孤独无助的时候,安家不止一次想这个问题。读书为了什么?崮乡那么多人,各自按照自己的生活轨迹行走,在自己的频道和行进方向里安居乐业,随波逐流中坚守本心,他们不是也很快乐吗?

“原生家庭留下的遗憾,也许会用一辈子来弥补。” ,安家思考出一个结果。人在四十岁之前与原生家庭密不可分,四十岁以后,自己努力奋斗的因果了。比如父亲小时候家里困难,他一直保持勤俭持家的良好习惯,从未忘记小时候受的苦,从不敢由俭入奢。比如安家,书香是她喜欢的氛围,书本是知识,给养料,又是明灯,指导混沌或者迷惑的人,走出泥潭。她喜欢读书,乐此不疲。

安家读过《周恩来的故事》,震撼了,贵为国家总理的周恩来,十多岁开始为了心中理想,四处求学,远渡重洋,经历了太多磨难。担任总理后,不忘初心,依然保持勤俭,朴实的作风。大国总理尚且如此,何况小老百姓乎。有人努力奔波,只为填补吃饱饭的缺憾。有人勤奋读书,不再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有人好好学习,摆脱在车间或工地干体力活。“住高楼、冬天盖小薄被子”,一个小小的心愿,也会成为安家认识的远房亲戚表妹为改变命运学习的动力。

安家来自一个很普通家庭。崮乡是她的祖籍,也是她的加油站。安家知道,父母已经给了她最好的一切。父亲只是一名转业军人,母亲则是一名普通女工。母亲高小毕业,没有太多文化,但很务实,体力好,干活泼辣。每天关心的柴米油盐和冷暖,还有就是踏实干好工作。少年时代的安家,心里只有一件事,学习。目前看她干家务活慢慢腾腾,一点都不泼辣。不无担忧的说,“估计干车床不出活”。“考不上学,出路在哪里啊?!”

车间干车床,那真是个体力活。父亲小时候家里穷,读书少,建议女儿多读书,提高学历,将来就业的路更宽一些。

“要好好学习啊,我们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父亲到地方工作后,以身作则,一直努力参加成人党校的继续教育,拿下了大专文凭。

有一次,五一劳动节期间,父亲还要去市里参加党校课程考试。刚毕业分回大山三线厂的安家,想跟父亲回沂蒙大学看看。当时企业效益开始下滑,安家隐隐感觉不安。父亲当时考试心切,差点拒绝她,母亲在旁边说,“带她去吧”。父亲为了女儿,把珍藏不舍得抽的红塔扇、云烟拿出来,用报纸包好,就为了到市里,给闺女找个好去处。可怜天下父母心。小时候,安家不明白那么多大道理,但是,她是个听话的孩子,也就是大人眼里别人的孩子。本本分分,干好老师交代的学习任务。同时,承载起父母让孩子们有文化知识的使命。

八十年代,安家住的平房,家里几乎没有课外书。父亲在部队,母亲一个人拉扯安家和弟弟,每天忙于上班,有时还需要上夜班。一个人带两个孩子,根本没时间看闲书。况且,安家母亲也不太喜欢看书。三年级之前,安家的家里,除了教科书,唯一的课外书就是买的黑白小人书。

三年级之前,安家特别羡慕老师的孩子,“有不会的题,当老师的父母随时能帮着解答啊,真让人羡慕”,安家曾跟班主任崔老师的女儿,还有语文老师的女儿蒙蒙提起过。

蒙蒙则不以为然的说,“做老师的孩子,要是学习不好,家长批评的更厉害哈”。

多年以后,时代不同了,小人书的价格已经远远超过了普通书籍,价格不菲,有些整套小人书成了收藏用书,价格都上百上千了。安家也出嫁了,她的婆婆是一名中学老师。丈夫跟她说,“当老师的孩子,也不一定就幸运。首先要先听话,完成老师交代的作业,还要父母给留的作业,每天除了做题就是做题,哪有什么快乐的童年?”

相反,安家丈夫还羡慕安家父母开明,让她有一个无拘无束的童年。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影响太大了。十年栽树,百年树人。

七八十年代的书店,大多是国营新华书店。安家母亲所在的三线厂地处偏远大山隐蔽深处,离安家的祖籍崮乡有一段距离。厂里是个小社会,什么都有,唯独没有书店。偶尔会有来厂里摆摊卖小人书的商户。想买喜欢的课外书,需要到几十里外的崮乡公社所在地的新华书店去。那里,也是安家的崮乡桃花源。她也是在那附近的军工医院出生的,那个医院旁边还有一条河,一年四季有水。军工医院东北角,就是安家心心念念的新华书店。多年以后,安家喜欢读书的朋友晓君若有所思的说,“当下,看一个城市和区域的人文和灵魂,先看它有多少书店。”

生命中的很多长辈朋友,会成为孩子们读书的引路人。幸运的时候,安家身边的朋友,家里有藏书。有一年小学放假,她到在大队做赤脚医生的小姨家,竟然发现了一本老舍先生的《月牙儿》,闲来无聊,她生命中第一次接触了一本小说。至今还记得,那本书的封面是蓝色的,一个穿旗袍的女人,仰头望着天空一弯月牙。小姨是安家姥姥那个村,学历最高的,初中毕业,经常背着药箱子走家串户。小姨夫则是某公社供销社的会计,所以,小姨家里会有医学书籍和小说。知识改变命运,安家在小姨家感受了知识和书香。除了在小姨家,在好朋友娟家还读过《山海经》。娟的父亲喜欢读书看报,喜欢养水仙。好朋友青的父亲是技校毕业,没事就写字画画。正是周围的亲戚朋友,给小小的安家,打开了看外面世界的窗户。在小学女同学峰家,第一次接触了《大众电影》,峰的父亲是技术员,萍是峰的大姐,很早就考上大学,家里有很多课外书。也是萍姐,让才上小学的安家,知道了,在大山的外面,还有大学。多年以后,安家还跟萍姐成了教师同行。命运就是如此安排。

随着时间推移,父亲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了,她们家也从平房搬进了单元楼。父亲下班,带回家各种工作杂志,有《半月谈》、《支部生活》。他们家也去邮局订了《故事会》、《少年报》。从那时起,家里除了安家和弟弟的课本,又多了父亲的杂志。父亲喜欢给孩子们写信,这也是他多年在部队养成的习惯。常常叮嘱安家好好学习,父亲小时候家里负担重,很早就开始养活家、养活弟弟妹妹。安家没有辜负父母期望,受父亲影响,高中毕业读了沂蒙师范学院中文系。遗憾的是,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特定时期的活法。她上师范期间,忙于参加学生社团,也没有好好读书,学校图书馆就在中文楼的二层,却总是擦肩而过。以至于,毕业工作后,常常觉得才疏学浅,敬畏那三尺讲台。她深知,“老师教学生一杯水,需要自己有一桶水。”

工作一段时间,她有了去南京的机会,南京离上海不远,在那里,她遇到了自己喜欢的第一本书,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封面和文字都是那么清新卓然,那本书,是她真正意义上开始品读人生,自己独立思考的开始。

“那本书,后来不知去了哪里,真可惜”,安家跟当年一起去南京出差的丽儿隔空喊话。

书香给了安家在人间的归属感。小时候,无论在哪里,只要有书看,她就觉得安全。所以,上大学时,看到大学老师家里那么多书籍,特别羡慕,很是向往那浓浓的书香气息。在有书的空间里,会觉得时间凝固,温润于心。喜欢书籍淡淡的香味,喜欢阳光洒在书上的感觉。

书香给了安家在人间的舒适感。母亲同事王姨喜欢看书。高中暑假时,母亲让安家去给王姨送吃的,王姨拿着正在看的小说迎出来。看着那个场景,她想,等以后不再参加那么多考试了,能安静读本小说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书需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多年以后,安家的女儿喜欢读书,她常常带女儿去图书大厦。家里书柜里满是买来的各种书籍。女儿点评说,”妈妈买那么多书,认真看过几本呢?“,童年无忌,她直接指出,“屯书癖”。

安家静心想,难道真的是吗?书非借而不能读也?如今,安家已到知天命的年龄,看到书,依然喜欢,”喜欢书的清香,喜欢书的淡然”。就像有人喜欢屯邮票,有人收集烟盒,还有人购买奢侈品。安家对书,情有独钟。

“人到无求品自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如今,电子书籍越来越多,人们看书渠道又有了更多选择。比如微信读书,比如《得到》App里会有各种各样的书,选择的方向更多了。一机在身,读遍地老天荒。凡纸质实体书的韵味,电子书无法给予。

老话说,书越读越厚,然后越读越薄,还会越读越厚,最终趋向薄。

安家的老父亲去世前,每天戴着老花镜,捧着寄来的《老干部》爱不释手,沉浸在内心的淡泊宁静中。

她的老母亲,年轻时从不翻书。年龄大了,反而每天读起了《圣经》,听讲道。读书、看书、听书,是心灵和思想的需求,有书的感觉真好。安家觉得,读书虽然没有让内心特别丰富和坚强,但耕读传家,“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古训,像一种踏实和温暖包围着我们。

在人间,安家觉得,除了烟火气,还有书香的浓郁。

“表弟说,等他退休,要回家乡,耕田读书,过桃花源的生活”,前几天,安家母亲去济南表弟(表弟失去了双亲)那里探亲,回来就给安家打电话。

是啊,安家理解表弟的想法,在外奔波那么多年,终究对崮乡的一草一木有感情,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也是千百年来,儒家倡导的“耕读传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