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富贵清流,雅俗人间 > 第八十四章 江山多娇英雄折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八十四章 江山多娇英雄折腰

转眼入冬月,长江以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京城一场鹅毛大雪没过膝,户外泼水成冰。雪后江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成国公府产业雄厚,府中所有商铺租价比市面常规商铺向租户收取的更低,土地庄田租金也比普通勋贵人家向佃农征收的更少,但十数条街的商铺皆处名城繁华地段,二十多处庄子广阔肥沃,秋后盈收样样都是巨数,冬月里,张夫人带领三个儿媳并各处管事每日理账忙碌,内外不停。

浩瀚父子四人身居要职,政务繁多,三个儿媳都有大量陪嫁私产要打理,各自田庄铺子都不少,所以张夫人始终挑着成国公府内宅大梁,好在媳妇各个能干,都有兴财头脑,能帮不少忙,夫君儿子偶尔也能帮把手,张夫人管家理账虽忙碌,倒也游刃有余。

年关渐近,这是属于商人们的旺季,各处商铺多有一笔盈余红利入账,算是发给众人的年奖。成国公府有大量采买布置之事分办,过年事务繁忙,所以冬腊月最常见的景象,多是各处有条不紊的忙碌布置,采买分发,等一家人偶尔得了空,才能欢聚喜乐。

浩然府邸产业富巨,不过到了冬腊月基本账目上大事都已理清,各处账租收齐,贾夫人颇具管理智慧,持家有道,海英丽珂也能把她们各自的嫁妆产打理的井井有条,余下的,等各处庄头把年货送来府上,账房按旧例入库,贾夫人再查点一番即可。

浩然父子三人政务忙碌,不过二爷能时不时得点空闲,现在这场大雪,二爷带着小孙子恩殊在院子里一起堆雪人,和贾夫人打雪仗,一大家隔三差五的其乐融融一番。

浩荡府邸殷实,田铺众多,秦夫人治家理财一把好手,一大家子主仆吃穿用度几乎不输二哥府,秦夫人每年还能攒下两箱银子收入银库。徐周俩儿媳的陪嫁产业田庄各自打理,长平的孩子由怀若自己教养,唱晚随长安赴任去了外地,把孩子留在秦夫人身边,所以浩荡府邸显得比较富贵清闲。

浩荡和长平长安的办公地相离较远,父子三人聚少离多。浩荡作为顺天府尹,每日忙公务时间固定,天天晚上都能回家和夫人一起关门过自家日子。

秦夫人一年到头日日有事,府里今日杀肥猪,明日宰山羊,后日风鸡鸭,大后灌香肠,再后腌菜肉,往后糟酒酿,还有制豆酱,再有炖老汤,上山收山果,下水捞鱼蚌,三百六十日,天天有的忙。

三爷公事忙,倒也得空辰,一到下府时,骑马往家奔,不是帮吃喝,就是忙收获,偶尔孙子来,也是乐呵呵,吃点香饽饽,带些新面果,月圆心手巧,家里美食多,每逢年节末,阖府换大锅,野味一车车,鸟鸽一窝窝,不似寻常宴,翻新花样多,菜香三条街,惹来客路过,满府常欢笑,平安喜乐多。

浩荡有秦夫人这样的巧媳妇打理家务,府里什么都不缺,只要有客人来,无论什么样贵客第一感觉都是这家好富庶。

秦夫人一双巧手,不只是做菜腌菜,织做绣补样样来得,凡事上了手,都能干成绝活,只不过府邸家大业大,很富裕,针线娘子府里各院子都有,这些活早就用不着秦夫人来做了,秦夫人喜欢做菜,府邸人也多,不会浪费。

如今到了冬月,天又下起了大雪,恩睿小孩子长身体,秦夫人想要孙子吃好点,便亲自下厨,做起了一大桌孙子爱吃的,像酱蒸黄鱼鲞,黄豆猪蹄汤,砂锅炖甲鱼,红烧猪肥肠,干豆炒五花,炒豌豆苗尖……

浩荡三爷一到家里,见夫人不在嘉乐堂,就去厨房看了看,果然又有好吃的,桌上有荤有素八大盘,秦夫人见夫君三老爷来了,就叫他先给尝一尝香肠扣肉饭。

浩荡接过碗筷吃一片腊肉,觉得爽滑可口,又来一口黑米饭,肉香渗透,口感鲜明,忍不住大加夸赞,秦夫人很高兴,又给夫君盛了一碗汤黄豆猪蹄汤,三爷一喝,更赞不绝口,如今天冷,饭菜也不用端嘉乐堂,把恩睿叫过来,祖父母和孙儿仨人坐在厨房里一起用了晚饭,三爷和秦夫人都不停的给恩睿夹菜。

三爷好食量,秦夫人不想三爷吃太胖伤身,不喜三爷灌太多饭,所以三爷每顿米饭一大碗,但是能把一桌剩余的菜都吃个精光,秦夫人每日辛苦,也能吃些,不过可吃不了太多,恩睿虽然胃口好,但是个孩子,所以是三爷吃的最多。秦夫人烧菜也够大方,每一盘都足分量,三爷等媳妇和孙子都吃饱了,就把余下的菜吃光,再把猪蹄汤连汤带肉都吃光喝光,吃完了那叫一个爽!能吃是福。

李家三房都其乐融融。

崇庆侯府,兆辉从三友处得知了二叔的小道消息是怎么传出去的,顿时懊恼白等了这许久。三友好生安慰了一番,又与兆辉探讨了文武官员晋升之事,太平岁月里的武将,一个极好的用武之地便是执掌帝都的军事防卫,非皇上亲信重臣不可担任。

三友言语隐晦,兆辉是个聪明人,深知自己被留在京城,是皇上有意重用,自然尽力争取效命的机会。

定国公府,嵘耀一直担心兆辉先下手为强,但是罗国公夫妇能时时在点子上劝住儿子,嵘耀也大多能静下心来学文习武考功名,然后就每晚眼巴巴的数着日子等过年,好能再给成国公家里拜拜年。

襄王殿下在重阳宴会当日强行带贾夫人面圣,虽没帮上忙,也是份情义,如今襄王殿下和成国公兄弟两府走的都近,重阳宴会后,襄王殿下在离京之前,还特意去看望雅俗,送些锦缎首饰和补品给她,也顺道带礼物去看了雅慕。

襄王殿下的喜爱还是一如既往的干净,一种纯粹的欣赏和喜爱,不带占有之欲,喜爱的入心入骨,毫不掩饰,知情人都能看出来,却无人会排斥和抵触,情深似海,清澈如泉,襄王殿下不同于兆辉和嵘耀,只要人来京城,基本上都可以去成国公府看望雅俗,带些东西,跟这个小女孩儿说说话,襄王也借机和成国公夫妇谈论过佛法。

碍于王爷身份,从不敢任性妄为,但阻止不了襄王一心向佛,碍于避讳不能明言,但也毫不影响襄王来这人世间一趟,好好的去爱一个人,体尝遍人世间七情六欲,明白情为何物,佛法清明澄澈,使领悟其一定奥妙的人,内心干净的纤尘不染,醉心于爱情如同醉心于佛法一般,无外无我,无欲无求。

江山辽阔,独天下有你,才值得我御马人间,踏关而过。万里多娇,女儿豆蔻年好,英雄战红尘金戈,摧眉折腰。

嘉国公府,孟大人心里记挂着和浩然哥结拜的事,虽说早朝能时不时见到,但浩然哥又是老样子,不怎么理自己,孟大人担心浩然哥还在生自己气,回头又不想和自己结拜了,如今下了大雪,孟大人借这由头,就去了浩然哥家里,准备拜访浩然哥,热络热络感情。

恩涵在国公府家塾,二爷就带着小孙子恩殊一起,在上善堂前的雪地里堆雪人。二爷刚为人父那几年,也是这么带过长久和长生玩的,恩殊长得可爱精神,和祖父一起玩的很开心。

李尚书没料到孟大人突然过来,见人都已经到了自己书房前了,连忙笑容满面上前接待,孟大人带了不少礼物,但是没给小孩子准备东西,进屋后,就把腰上系的一块古玉琥解下来,要送给恩殊。这块玉琥形态古老,雕工细致,不似春秋,应是战国之物,李尚书相宝眼力好,看清后再三拒绝。孟大人一再坚持,李尚书推辞不过,最后只好点头同意恩殊收下。恩殊见祖父点头,才接过。

李尚书留了孟大人在书房吃晚饭,贾夫人不便在场,恩殊也被接走了,就李尚书和孟大人一起在书房里小酌一顿,也没聊太多,孟大人想问结拜的事,但是又不敢问。

李尚书见孟大人为自己一再破费,今日又送了恩殊这么贵重的礼物,临别之前回到屋里取来一个檀木盒,打开是一块古玉凤,玉凤沁色很深,质地细腻,形态古雅,年代古远,比孟大人送给恩殊的那块可要贵重不少,李尚书佩戴多年,于是就送给了孟大人。

孟大人比李尚书更识货,不但知道此玉价值不菲,当年李尚书把孟大人从水里救上来时,孟大人迷迷糊糊间,看见李尚书一袭青衣,腰间就戴着这块玉,后来还戴了好多年,于是孟大人便不客气的收下了。

李尚书见孟大人都不推辞一下,反而有点心疼,毕竟戴了好多年。

孟大人收下玉凤后,当着尚书大人面,系在自己腰上。

钟灵毓秀里,毕馆主担心女孩们小小年纪受了寒,也为都能专心做蜀绣,所以在炭火保暖这块下足本钱,给每位千金身边都配个炭火盆,两列学生,天天十八九支凤钗交相辉映,各个锦面皮衣,花团锦簇。原先收束修的时候就对外言准,学期只到冬月尾,腊月全部回家,这群女孩在学馆里的时间也剩不到一个月。除了炭火,午饭也有相应改善,顿顿都添有老鸡汤和砂锅羊肉这样的驱寒饮食。

小千金们深感馆主仁厚,兼之近段时间好几家都有添丁、升官、娶亲、做寿等喜事,也都给馆主师傅们带了红包礼物。

毕馆主收下学生家嬷嬷塞过来的红包,袖子里捏着掂量掂量,心怦怦直跳,后续为了缓解不安,又在午饭上添了些主意,还特意从猎户手里买了十只野鸡,办了一场丰盛的烧鸡宴。师生二三十人并在一大桌,不分彼此,共同大快朵颐。

蜀绣大厅里为了保暖,烧地龙,隔内外层,门窗堵的严实,导致屋里光线不足,毕馆主又找木匠打了两扇架子,每架各挂三排灯笼,全用白蜡照明。

如此奢靡的环境,让里面教学的师傅都有些纸醉金迷,比起回到家的砖墙地炕,钟灵毓秀简直是个辉煌所在,工作不重,环境温暖,师傅们也各自弄个小椅子四周坐着,手里忙些小巧绣活,做好后都送给了各自带的学生。

如此氛围高雅的环境,让这里的学生不止快速熟悉了蜀绣十二大类针法,更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对达官贵族间的联谊社交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一日小夏师傅统计完账目汇报给毕馆主道:“下一年确认报名的有十三人,其中十一家交了定金,按咱们规定,馆里非达官贵人家女儿不收,不收原来学生,所以名额还没满。”

毕馆主:“去年这会子只确定七个人,今年好不少,先这样,等过了年,咱们再慢慢招人。”

小夏师傅犹豫道:“馆主,其实如果想多招人的话,咱们只要把规矩稍稍变一下,肯定不愁招人的。我听外面说,好些富户家的姑娘想进咱们学馆,只是家里没有做官的,所以进不来,这些人家为了能进来,想办法托关系呢。”

馆里养了这么多师傅,若招不满学生,搞不好谁会被裁,小夏师傅担心她的饭碗,也不懂馆主为何有钱不赚。

馆主看小夏说完,这才道:“规矩不能变,规矩就是我这里的招牌,不管变了那一条,顶多风光个一二年,后面招牌砸了,就没人看得上了。”

小夏师傅不解。馆主继续道:“你们觉得我有银子不赚,可你们不知,这里若收了商人家闺女,便不再是贵族学馆,前头一二年我可以赚个盆满钵满,往后便没几个达官贵人家千金肯来了。我不让老生续报,是为了女孩们着想,馆里只教蜀绣,学个一年掌握基本进门针法,后头修行在个人,不必一直留在这儿,我这也是保证馆里的教学质量。至于有些富户想托关系进来,无非想借我这学馆,让她们的女儿结识显贵,抬高身价,嫁入豪门,这银子断断不能赚。门第不同,无需强钻,我这样划分并非我看人分三六九等,而是保护学馆这方净土,我这馆若能经营十年不败,到时候名满京城,多少豪门少夫人都是我的学生,手艺人就不愁立足。”

小夏师傅对此也没质疑,馆里一年赚再多,她也只拿工钱,倘或学馆倒了,以后想再找这么好的工作地方,比登天还难。

毕馆主是一代清醒独立女性的杰出典范,她出身平民家庭,幼时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样貌普通,几乎被限制死没有翻身的机会,可她却凭借一双巧手,练出时间顶级的绣活,靠勤劳赚钱养活了父母兄弟和自己,不到二十岁,就已在刺绣领域名噪一方。后来有幸被高国公夫人,也就是现在的高太君赏识,带她见识到了真正的贵族生活。

毕馆主向往富贵,却有自知之明,并未在一时繁华中迷失,而是在高太君的帮助下,去宫廷做了御用绣娘,又靠努力晋升为女官,手中绣过无数龙袍翟服,得到皇上亲笔题字的褒奖,在适当的年纪带着积攒的俸禄被放出宫。又在高太君的牵线下,嫁给了高太君娘家的一位侄孙子,一户清白殷实的人家。大龄剩女终得婚姻美满。

生儿育女后,毕馆主又带着家人回到了向往的京城,开启了创业人生。

高太君是她的贵人,无论银钱房舍,凡其能出力的地方,都尽力相帮,但这也离不开毕馆主自身的努力。

如今钟灵毓秀是京中顶级闺秀的社交圈,许多富豪想把女儿送进来镀金,但是毕馆主始终坚持原则,非贵不收。她一生没机会进入梦寐以求的贵圈,却用另一种方式维护了属于她的那份尊贵。

两大边缘国公家族故事呈现,且看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