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啊!

许攸原本缩着头,希望袁绍忘了他,没想到还是被点名了。

“主公,非我之谋无用,这全怪刘备无能啊!”

“至关重要的一环,竟然走漏了消息,被那个什么骠骑将军杀了昌豨,稳住了臧霸……若刘备计划周密消息没有走漏,我的八路大军会战兖州之策,定然能成功啊!”

这个时候,审配等人倒是没有站出来落井下石。

当初许攸提出来八路大军会战兖州时,他们也是赞同的。

而且正如许攸所说,审配、沮授等人也觉得是刘备太拉了。

颍汝一带的黄巾贼军刘辟、何仪,袁术出兵陈国,河内郡张杨、南匈奴人在西边给压力,孔融甚至袁绍儿子袁谭出兵,都是在吸引曹军主力。

这么多人吸引曹军主力,为的就是刘备那雷霆一击——昌豨反,迫使臧霸反,先杀曹仁,后大军直扑兖州。

如果这一步成了,兖州真是万劫不复!

但是谁想到前期做了那么多工作,刘备这最关键的一环出了问题。

郭图摇头道:“织席贩履之辈,终究不堪大用啊!”

袁绍自然没有昏庸到非要惩罚许攸,而且许攸的说辞其实也让袁绍觉得许攸无罪,罪在刘备了。

不过袁绍一想到曹操地盘又扩大了,实力又增强了,就觉得窝火。

有种看曹操挣钱,比他袁绍赔钱还难受的感觉。

“曹操日渐势大,该当如何?”

面对袁绍抛出的难题,许攸缩了缩头。

这回啊,老子绝对不说话了!

审配一心想着现在粮食不足,是绝对不支持袁绍在这个时候跟曹操开战的,故而也选择沉默不语。

最后沮授站了出来。

“主公,曹操日渐势大,现如今大灾之年,若开启大战,吉凶难料。”

“我听说天子东归之路,困难重重,主公可亲率大军前往勤王救驾。”

“不过主公不能将天子迎回洛阳,而是要将汉天子迎到邺城!”

“邺城乃是冀州最繁华的城池,西有大山,南有大河,匡有扼天下之势!”

“若主公能迎天子至邺城,天下士族携家带口前来归附。”

“不出三年,主公将积蓄可以征讨天下的实力!”

“届时主公借天子之令以征不服,天下可定!”

沮授一番话,说的袁绍有些心动,但是袁绍并没有表露出喜色,迎接汉天子这件事,袁绍心中有他的考量!

不等袁绍说是否采纳沮授的建议,有人站出来反对了。

当初跟袁绍同名的西园八校尉之一淳于琼出列道:

“主公不可。”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乃天数。”

“汉室已经衰微,倾覆只在旦夕之间。”

“现在天下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就像当年秦朝在巨鹿一战失败后,诸侯谁能先入关中就能称王的时候一样。”

“如果主公现在把天子接到邺城。”

“我们该听主公的命令,还是该听汉天子的命令?”

“哒哒哒……”袁绍手指似有节奏又似没有节奏敲着桌面,没有点头也没有赞同。

这让淳于琼有些纳闷。

主公怎么能不表态?

难不成主公真的想把汉天子接到邺城?

把汉天子接到邺城,那无异于接回来一个爹啊!

沮授见袁绍不语,似乎十分犹豫,再次开口劝说道:

“主公,百足之虫尚且死而不僵,大汉虽然衰微,但是尚有人心。”

“岂不闻陆季宁死守舒城战孙贼,忠汉之心赤烈烈?”

“若主公迎天子于邺城,天下无数忠于大汉的贤良,将直奔邺城而来!”

“纵观天下,能跟主公争雄者,唯曹孟德尔!”

“现如今曹孟德实力渐渐扩大,与之苦战难逃两败俱伤,便宜他人的结局。”

“若能迎天子至邺城,使天下士族前来投奔,百姓前来依附。”

“不说三年,五年之后,主公便可提百万之军,投鞭断流,箭矢如雨,轻松碾灭曹操!”

“难不成,主公想看到曹操迎接天子,天下士族百姓投奔曹操,面对曹操借天子令给主公下令的局面?”

原本袁绍一直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但是听到沮授最后一句,直接瞪大了眼。

士族百姓都去投靠曹操,壮大曹操的实力?

还让我听曹操的命令?

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

沮授渴望看着袁绍,他多么希望袁绍能听他的建议。

审配面露纠结,迎接天子有沮授说的好处,也有淳于琼说的弊端,但要说审配支持谁,审配选择沮授。

原因无他,

沮授所说的先吸引士族百姓前来投靠,扩大实力,彻底碾压曹操的想法,很对审配胃口。

淳于琼希望袁绍能接受他的建议,他不想每天起来拜了袁绍还得拜汉天子。

袁绍看看沮授,再看看淳于琼,陷入沉思。

后世人们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想到袁绍,就会不由自主跟“犹豫”两个字联想到一块。

但是袁绍只是单纯的昏头,有选择困难症吗?

一个敢向董卓拔剑说“吾剑未尝不利”,

一个以渤海饥饿之军崛起冀州,面对新得十多万黄巾降军兵峰极盛、冀州郡县望风降的强敌公孙瓒,敢拼死搏杀,于战场上言“大丈夫宁可冲上前战死”的雄主袁本初,心智绝对不是苦着脸等谋士给他出谋那种庸弱之主!

袁绍在想三件事。

第一件事,袁绍想到了董卓,想到了王允吕布,想到了现在把司隶弄的一团糟的李傕郭汜。

这几个人都不同程度上挟制了汉天子,董卓死了,王允死了,吕布像一条无家可归的狗一样不知道在哪。

李傕郭汜,眼看着也要死于乱战之中。

这特么挟制皇帝的人,就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

我袁本初能逃过他们的命运,开创先河吗?

袁绍在心中给自己打上一个问号。

第二件事,袁绍想到他自己之前做过一件事,已经跟现在的汉天子走到对立面了。

当初关东诸侯讨董失败后,袁绍找人商量,说刘协年幼,受制于董卓,不知道有没有像以前的小皇帝一样被弄死。

咱们找个岁数大的,名望高的,推举他当皇帝,来对抗董卓如何?

袁绍推举的是刘虞,但是被刘虞拒绝了。

这件事虽然没有成,但是袁绍所作所为等于是不顾刘协的死活。

这事大家都知道,汉天子刘协肯定也知道。

如果把汉天子刘协接到邺城,现在刘协还小不会说什么,但是等他长大了,慢慢的岂不是会日日夜夜想着弄死我?

我接个想弄死我,但我还没法杀他的人回来干什么?

这两件事,是袁绍首先想的。

最后想的才是沮授和淳于琼的不同意见。

不过对于淳于琼所说,把汉天子接到邺城他们该听谁的,袁绍想抽淳于琼一个大嘴巴子。

工资谁给你发的?

你好好想想你该听谁的?想不通再过来领一巴掌。

袁绍根本不担心出现臣下不知道该听谁的那种局面,谁不知道该听谁的,那就抽谁大耳刮子!

沮授说的,才是最让袁绍动心的。

现在曹操已经日渐势大,加上今年是大灾之年,他跟曹操大战,势必会两败俱伤,被别人渔翁得利。

最好的办法就是像沮授说的那样,把汉天子接到邺城,让天下士族百姓前来投靠,实力很快就会碾压曹操!

但是袁绍纠结就纠结在他自己想的那两个问题。

之前挟制皇帝的董卓、王允都死了,我会不会步他们后尘?

我把刘协那小子接过来,他要是记仇,密谋想害我,我该如何应对?

淳于琼、郭图、审配甚至包括沮授,都以为袁绍纠结的点,是沮授和淳于琼的两个不同的观点。

殊不知袁绍根本不担心淳于琼说的情况,

他只是在他担心的两个问题和沮授的建议之间纠结。

为人主,不可能只想谋臣的建议,就直接采纳某个谋臣的建议。

为人主,是要综合谋臣的建议,做出自己的决定!

袁绍沉思良久之后,想到一个折中的办法。

我不去接汉天子,那玩意是灾星,君不见董卓、王允头颅滚滚落,吕布策马九州逃,李傕郭汜命在旦夕?

我现在也不跟曹操打,粮食不足,打曹操没完没了,会被别人坐收渔翁之利。

我将以我老袁家的名号,争贤求士;

那没用的汉天子,即便曹操拿到手中,能怎样?曹操一个宦官之后,只有荀彧那种娶了宦官女儿的不入流才回去投靠!但凡要点脸的人,都会来投靠我袁大郎!而且说不清汉天子那个灾星还能帮我个忙,让曹操像董卓、王允那样暴亡。

我将下令冀州绝大多数郡县休养生息;

这样不就有粮食,有兵源,像沮授说的那样增长实力,进而灭杀曹操了吗?

我将下令彻底消灭公孙瓒!

曹操不好打,我趁着修养的功夫,把公孙瓒这个后顾之忧彻底解决了没问题吧?

当袁绍宣布了他的决定后,

淳于琼以为自己赢了,但其实袁绍根本就没把他说的当回事!

沮授伤心,以为袁绍看不到汉天子被别人掌握到手中的危机。

然而他根本不知道袁绍自己内心真正的考量,即便这个考量不一定对。

沮授还想劝,但是直接被袁绍打断了。

“我意已决,休要再言!”

袁绍顿了一下又说道:

“传令袁谭,停止南下,退守临菑。”

当袁绍给袁谭的命令随着一骑飞出邺城时,

徐州刘备人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