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开元帝师 > 第115章 李重福图谋造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长安大明宫里,李隆基和叶法善天师一起从宣政殿里走出来。

姚崇和宋璟紧走几步,追了上来。

“叶天师,杭州一别,老臣不负长安之约,终于与您再次相聚了!”姚崇向叶法善天师行了个叉手礼。

“陛下得到你们的相佐,犹如添了鲲鹏之翼。今日在朝堂上,两位阁老和卢怀慎、郭元振、张说等人提出的种种治国之策,真可谓是丹凤朝阳!”

李隆基望着三人,眼神如春日流波,清澈干净,不染尘埃。

“你们建议提拔任用忠正贤良之士,贬黜斥退奸邪不肖之徒,整饬各项法度,行赏施罚依据公理,大大革除了旧朝弊政。相信不久的将来,贞观、永徽风尚又能再现了!”

姚崇含笑道:“太子和叶天师过奖了!当今陛下乃尧舜之主,新朝呈现一派桐生朝阳,凤鸣高岗的景象,这是大唐之福也!”

宋璟道:“几天前,宋某还是一位人微言轻、说话无人理会的洛州长史,今日却在圣君之下做了一位贤臣,世道变得如此之快!”

“姚阁老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宋阁老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你们二位,道不相同,却能在朝堂上相互唱和,逆鳞直上。大唐朝廷,又现骨鲠之臣了!”叶法善天师道。

“尊师说的对!”李隆基颔之,“太宗皇帝时期,朝中有房、杜之说。今后,史书中将留下姚、宋之说了。”

众人轩然大笑起来。

宋璟围着叶法善天师转了数匝,咕哝道:“听说,叶天师高龄九十有四,为何还是精神矍铄,一头青发乌黑如漆呢?”

“姚阁老不到六十岁,宋阁老不到五十岁,却已鬓发染霜,是因为你们心有天下,愁肠百结所致。而我,只是一位随缘道士,不求名利,逍遥自在,无荣无辱也无烦恼,一头青发根本没机会白啊!”

宋璟听了,啧啧有声,道:“听起来,当个道士挺不错。无奈宋某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这份逍遥,今生怕是学不会了。胸有刚方铁石心,宁辞白发满乌巾啊!”

姚崇会心而笑,跟着说道:“今朝须发白两鬓,明日大唐天地新!”

众人一边说笑,一边往丹凤门而去。

李隆基乘坐紫铜鎏金马车回到东宫,刚下马车,看见王毛仲跽跪在重明门外。

“毛仲,你来干什么?”他冷冷地问道。

“起事那夜,毛仲心里十分害怕,临阵脱逃了,请太子殿下降罪!”王毛仲猛地磕了三个响头,额头撞在地上,砰砰作响。

在他最需要人手的时候,王毛仲避之不见,李隆基心里很生气。

转念一想,唐隆之变之所以成功,万骑禁军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与王毛仲先前的布诚结纳是分不开的。

“起来吧,你给本宫丢脸了!”李隆基斜睨他一眼,目光中五味杂陈。

唐隆之变是他发展势力,成功登上太子之位的根本一役,王毛仲没有功劳,也该有一份苦劳。

李隆基选择了原谅,仍然破格提拔他为东宫左卫率副率,还将东宫驼马狗鹰等坊,交给他管理。

快到黄昏时分,李隆基正在丽正殿内休憩。

内给事高力士进来禀报:“殿下,谯王重福受人挑拨,不满陛下登基,在东都洛阳发动了叛乱。陛下令您和太平公主火速进宫,商榷对策。”

高力士因平定韦氏一党有功,进入太子内坊局,封为太子太保。不久,又被提拔为朝散大夫、内给事。

李隆基不敢拖延,马上起身整冠肃容,准备入宫。

高力士在九弘木施上拿了一件葵黄色的锦地万寿长庆纹袍衫,正要为他披上。

“力士,不要穿那件黄袍,就穿右边那件绛纱四角叶纹袍衫吧!”

高力士低哝道:“殿下似乎不爱穿黄袍,而爱穿绛纱袍。”

“每次看到黄色的袍衫,总会想起皇祖母。无论何时何地,她都穿着明艳艳的黄袍,或深或浅,绣着大朵大朵的牡丹,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所以,本宫不喜欢黄色的袍衫!”

“殿下肤色白,穿绛纱袍也挺好看的!”

高力士转身取了那件绛纱四角叶纹袍衫为他穿上,再取了一根金镶玉鞶革蹀躞带,围在袍衫外,扣好中间的黄金松鹿纹犀比。

“陛下改任谯王重福为集州刺史,他不是上表谢恩,表示马上赴任去的吗?”李隆基问道。

“天下总有不安分的人!谯王原本打算安心赴任去的,江州司马郑愔和洛阳一个叫张灵均的人,在他面前鼓唇弄舌,说他是先帝长子,应该继承大统……”

“郑愔原为吏部尚书,祖父做过县尉,父亲做过刺史,哥哥做过右拾遗。听说他文采出众,十七岁就中了进士。”

“才华是有的,但他长得臼头深目、貌丑多须,这样的长相,很难得到升迁。谁主宰朝廷,便依附谁,先后从属来俊臣、张氏兄弟、武三思、韦庶人,才得以升迁。”

李隆基叹道:“此人和武三思一样,不过是个投机客罢了!”

高力士道:“郑愔仗着韦庶人信任,与崔湜贪赃枉法,肆意妄为,在名额以外授官,严重破坏了吏制。去年,被中宗皇帝贬为江州司马。”

“一帮自命不凡的人凑在一起,总想干点大事。他们肯定认为,我们父子虽有讨平韦氏的功劳,不该越位居上!”

“在郑愔和张灵均的鼓动下,谯王对陛下即位,极为不满,于是,策划了这场起兵。”

郑愔赴江州就任,经过均州时,结识了张灵均。他们暗中撺掇李重福举兵反韦,未来得及动手,韦氏一党就被李隆基消灭了。

他们反对的目标又从韦氏转为李旦。

张灵均只是一介草民,名不见经传。

他献计说:“大汉时期,太尉周勃联合丞相陈平等人,诛灭诸吕,迎代王刘恒进京继位。现在,东都洛阳的百官士庶,都希望殿下前去,杀掉留守,拥兵西取陕州,东取河南河北,天下就可传檄而定。”

三人一拍即合。

郑愔自任为左相,掌管内外政事;张灵均为右相、天柱大将军,掌管军事,其余人分别授任官职,组成了一个小朝廷。

李重福先派户奴王道赶到东都洛阳,暗中招募勇士,然后和张灵均等人从均州乘驿,向洛阳进发。

景云元年八月十五日,他们抵达洛阳,假传敕旨,昭告天下,宣布自己奉先帝遗诏,登基为大唐天子,改元“中元克复”。

妄封李旦为 “皇季叔”,温王李重茂为 “皇太弟”。

他们在天津桥集聚数百人,持械待命。

侍御史李邕发现李重福率兵作乱,马上到左掖门,闭门拒守,又至右屯营,令其坚守御敌。

穿戴整齐后,李隆基和高力士一起骑马入宫。

李旦和太平公主、姚崇、宋璟等人,正在宣政殿中等着他。

登基后,李旦对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都非常倚重。

每逢决议军国大事,他都会反复询问宰相们:“此事,与太平公主商议过了吗?”“此事,与太子商议过了吗?”

没有经过他们的点头,好像事事都无法定夺。

太平公主因唐隆之功、拥立之功,食邑封户增加到了一万户,在新朝中的政治地位十分显赫。薛崇胤、薛崇简等几位子女或封王、或封县主。

无论待遇还是地位,都已达到大唐公主的巅峰。

太宗皇帝玄武门兵变的首功之臣长孙无忌和尉迟恭,得到的实封也只有一千五百户。

可见李旦对妹妹的认可和喜爱,凡是她提出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

宰相以下官员,只要太平公主一句话,立即可以任命。

朝中很多大臣见她权倾人主,说话比太子管用,纷纷趋附其下。

“三郎,来姑姑这里!”太平公主见李隆基来了,连忙招呼他近前。

李隆基走到面前,叉手施礼。

太平公主道:“谯王率叛军袭击了洛阳左、右屯营兵,洛阳长夏门和定鼎门相继被他们攻破。姑姑觉得,可以派安抚大使招安他们,三郎意下如何?”

李隆基听了,觉得十分不妥,心里想着该如何婉拒姑姑。

父亲登基后,姑姑坚持要将许州刺史萧至忠提拔为中书令,华州刺史崔湜提拔为吏部侍郎,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要将自己的亲信李猷安插到中书省,任为中书舍人,遭到了李隆基的反对。

她气得半个月未和他说过一句话。

最后,是父亲遂了她的心愿,姑姑和他才冰释前嫌。

他略一思索,道:“姑姑,我们不需要朝廷派人去招安!”

“谯王和郑愔归顺大唐,招募为官,委以重任,总比多一个敌人要好!”

“谯王手中才区区两千兵马,东都留守裴谈手上有唐兵五万,他的这点兵马何足挂齿?何况,他是谋反逆臣,朝廷不仅不罚,还要委以重任,他日人人效仿,该当如何?”

姚崇与宋璟等人,都觉得李隆基言之有理。

宋璟道:“太子殿下说的在理,谯王手中的两千兵马,都是老弱病残,临时拼凑起来的,不足为惧!他已生大逆不忠之心,朝廷若不以威武为政,及时诛暴讨逆,江山社稷恐怕难以安定!”

姚崇亦道:“陛下,张仁愿将军年老致仕。老臣身为中书令兼兵部尚书,洛阳生乱,愿亲自带兵,前去平乱!”

太平公主面色苍白,艴然不悦地坐在席上。

她深深感到,自己亲手扶持的太子,并没有那么简单。

李隆基觉察到姑姑的不满,急忙道:“父皇,姑姑,你们不必担忧。谯王这一盂之水,泛起的只是涓埃之微。只要下令裴谈奋力抵抗,不出数日,便可将他捉拿归案!”

李旦听了,紧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松懈了下来。

“谯王密入洛阳,企图据东都,争天下,其心可诛!此事就委托姚卿、宋卿等人了,你们要全力督战,力保将伤亡降到最低!”

“是!”众人颔命而去。

太平公主也寻了个借口,讪讪地起身离去。

她带着两位婢女,远远地跟在李隆基后面,眈眈虎视着他们的背影。

熊熊怒火,在她胸腔中上下翻腾着,仿佛是一座正在积蓄力量的火山,随时都能一发惊天,声震四野。

太平公主曾经以为,李隆基年纪轻轻,没有多少从政经验,一切都会依照她的意图办事,所以,极力支持立他为太子。

很快,她就发现自己错了。

从小生活在明争暗斗的深宫,李隆基养成了城府莫测的能耐。他的心潜光隐耀,深藏不露,太平公主无法琢磨,也无法操控。

李隆基聪明果敢,为人处事自有一种龙起生云,虎啸生风的风范。

只要他认定的事情,一定会坚持己见,事事都不会屈居于别人的意愿之下。

拥护太子的一批大臣,如姚崇、宋璟等人,正以除奸革弊、去旧鼎新的姿态,活跃在朝堂上。

他们一致认为,中宗皇帝时期,朝政深受皇亲和外戚的干预,这些人依势用事,致使朝廷机构臃肿,冗官泛滥,铨官制度紊乱,强烈要求改弦更张,革除这些弊政。

在李旦的支持下,他们进忠良,退不肖,裁减冗官;纲纪修举,赏罚尽公,请托不行,严厉遏制向皇帝讨官的行径,朝政渐渐呈现出—派振兴气象。

“姚宋当国,邪不如正,朝政颇有贞观、永徽之遗风。”这是长安百姓对当下时局的盛赞。

他们推行的条条治国政策,正慢慢将太平公主推到权力的范围之外。

太子一党,极大地触犯到了她的私利。

李隆基和姚崇、宋璟等人往昭庆门内的中书省走去,太平公主一行人则往含耀门走去。

穿过含耀门的时候,她停下脚步,回头观望了一下。

他们的身影都已不见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如就此分道扬镳吧,她暗暗下定了决心。

不出数日,洛阳就传来了好消息。

东都留守裴谈奉命,出动左右屯营兵攻讨李重福。那些乌合之众不堪一击,立刻溃不成军,四处逃亡。

李重福随着散兵游勇逃到洛阳郊外,藏匿在山谷中。

裴谈派出众多兵力,在洛阳城内外大规模搜查。眼看大势已去,李重福走投无路,投漕河自戕,时年三十一岁。

事败后,郑愔头梳发髻,身着妇人衣裳,躲在马车中,企图蒙混出关。可惜,他长得实在太丑,太引人注目,很快被唐军擒获了。

李旦命中书侍郎张说前往洛阳,负责审理此案。

仅仅用了一晚,张说便将案件查清。主谋郑愔、张灵均等人,斩于洛阳东市。其余误捕下狱者,一律无罪释放。

行事干练的张说获得李旦的赏识,命他和户部侍郎马怀素、国子司业褚无量等人,一同担任李隆基的东宫侍读。

李旦下诏,李重福图谋叛乱,自绝于天,但屈法申恩,念在叔侄之情,仍以三品官吏的礼节将其厚葬。

景云元年十一月,中宗皇帝下葬定陵。

大臣们上奏,韦庶人身犯谋逆大罪,不应祔葬定陵。

众人都想起了已故的英王妃赵氏。

她是中宗皇帝的元妻,理应陪葬。可是,谁也不知道她的瘗骨之地。

于是,李旦追谥赵氏为和思顺圣皇后,命叶法善天师以皇后袆衣招魂,覆以夷衾,祔葬定陵。

李重福事件尘埃落定,中宗皇帝魂归山陵,大唐朝廷渡过了一段难得的宁静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