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刘伯温之宦海沉浮 > 第134章 朴不花宣诏来处州 刘伯温挂印回青田(大结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4章 朴不花宣诏来处州 刘伯温挂印回青田(大结局)

石抹宜孙听了宣诏也十分惊诧,他指圣旨问:“朴公公,这圣旨……刘大人由行省郎中改任处州总管府判,这……这是加封,还是降职呀?”

朴不花面无表情地说:“既未加封,也未降职……”

石抹宜孙说:“行省郎中官秩五品,处州路总管府判只有七品,朴公公怎么说官职未降呢?”

“刘大人行省郎中一职是行省所任,在朝廷那里,刘大人原任之职可还是七品的儒学提举!”朴不花直视着石抹宜孙,冷笑一声,“哼,莫非石抹大人是在怀疑咱家假传圣旨?”

“朴公公莫要误会,”石抹宜孙说,“只是……这旨意……宜孙有些不明……”

朴不花说:“假传圣旨,那是要掉脑袋的,你就是借我10个胆,咱家也不敢呀!”

“刘大人剿寇之功,众皆有目共睹,”石抹宜孙说,“可朝廷非但未予封赏,反倒降其官职,削其兵权,此为何意?”

朴不花冷笑了笑说:“朝中之事,惟有你们这些大人们谋虑,咱家不便多言。”

石抹宜孙说:宜孙只是替刘大人不平,朴公公莫要误会。

“嘿嘿,咱家被人误会多了去了,早已见怪不怪了,又何在乎被你石抹大人误会一回呢?”朴不花看了看发愣的刘基说,“刘大人,还愣什么呀,接旨呀。”

“谢圣上隆恩。”刘基叩拜,接过圣旨。

朴不花看了看刘基说:“刘大人,朝廷虽未予你加官晋爵,还削了你的兵权,可所赏财物可不是一般的厚,这恩宠本朝也鲜有呀!”

“刘基知恩。”刘基说。

朴不花走到刘基身旁,低声说:“刘大人,咱家说句不该说的话:你能耐太大了,大得连朝廷都睡不安稳了,手中的兵权就放了吧。(神秘地一笑)嘿嘿。”

朴不花走出万户府。

处州,刘基府。

厅堂正中设一几案,上面墙上挂着一幅《屈子行吟图》,刘基独自一人立在画前,似在深思。

刘基自言自语:

……

带长铗之陆离兮,

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吾方高驰而不顾……

(屈原《九章·涉江》)

先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注:东汉王逸语)可能够知先生者又有几人?无知者以为先生放浪形骸,举止怪诞,性行不群。后汉班孟坚(注:班固,字孟坚)也责先生“露才扬己……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班孟坚秉笔修撰《汉书》,也是一博学之士,竟有此失允之辞!非经数番失意屈沉,又有何人能知先生心痛、愁苦与无奈?

……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屈原《离骚》)

“悔相道之不察兮”,刘基我少时出青田,何其自负,自以为有前人之鉴,就能轻易踏过途中荆棘与坎坷,(苦笑)世而固然,一人之力又能如何?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

(东晋 陶潜《归去来兮辞》)

既然不能遂平生之志,何必羁于樊笼?不如归去……

不知何时,叶安苏晴儿站在了刘基身后。叶安手捧官印,苏晴儿背着包袱。刘基回头看着叶安,声音有些嘶哑地说:“叶安,把老爷的印绶拿来……”

“老爷,给。”叶安上前,递过官印。

刘基接过,恭恭敬敬地放在面前的几案上,说:“屈子所鉴,非刘基我欲有负于朝廷,实乃……刘基无以效力矣!”

刘基对着官印,拜了再拜。

处州,叶琛府。凉亭下,叶琛坐在石案前,左手端着棋谱,右手夹着一枚棋子比照着棋谱落入棋盘。章溢急匆匆地走了过来,边走边喊:“景渊兄,景渊兄……”

叶琛抬头看见是章溢,放下手中的棋子,问:“三益弟,何事如此匆忙?”

“伯温兄,伯温兄……”章溢着急地说。

“伯温兄他怎么了?”叶琛问。

章溢说:“伯温兄,他……他不辞而别……”

叶琛诧异地问:“伯温兄不辞而别?”

“是呀!”章溢说。

叶琛呆了片刻,脸上慢慢浮上淡淡的微笑说:“噢,我以为何事呢……”

叶琛又夹起棋子,低头继续看棋谱。

“景渊兄,”章溢着急说,“你……伯温兄与你并肩剿寇,出生入死,此乃生死之谊,而非泛泛之交,伯温兄遭此不公,无奈离去,你……你怎么无动于衷?”

章溢夺下叶琛手中的棋子。叶琛看了看章溢,无奈地说:“圣旨如山,岂是你我二人所能撼动的?你我着急又有何用!”

章溢说:“伯温兄之功,尽人皆知,怎么朝廷就视而不见呢?”

叶琛捏起一枚棋子,举起说:“你我尚不如这枚棋子,棋子,弈者可用之,可弃之,对其从未有过疑虑,而朝廷何时信任过你我?”

“景渊兄所言极是,”章溢点点头说,“朝廷对江南士子从未有过信任,惟有提防。”

叶琛说:“伯温兄并非负气离开,实属无奈呀!”

“我也深知如此,可……伯温兄就这样离去,我心有不甘。”章溢说,“景渊兄,要不然……你我同去求求万户大人,万户大人若肯为此事全力奔走,也许会有转机。”

“万户大人何须你我去求。”叶琛说,“浙西危局全赖伯温兄支撑,伯温兄离去,万户大人当比你我还着急呢。”

“也是,”章溢说,“吴寇虽平,蕲黄余寇仍时有作乱,万户大人岂能离了伯温兄。”

“浙西之忧岂止此二寇,”叶琛说,“如今踞有集庆(注:今南京)的朱元璋最为可虑,听说朱寇已逼近婺州,婺州一旦有失,处州即难保全。”

“淅西危急如此,有匡济之才却弃而不用,唉!”章溢叹了一声,摇了摇头。

叶琛说:“当用之人弃而不用不足为奇,不该用之人却委以重用才足以称奇。”

章溢问:“景渊兄所指何事?”

叶琛说:“三溢弟可曾听说,为祸江浙的方国珍,竟官封二品。”

“什么,”章溢诧异地问,“贼寇方国珍竟然官封二品?”

叶琛说:“圣旨已下,方寇竟被委以行省参知政事。”

“剿寇,剿寇,剿寇勋臣降职削权,被剿的贼寇反倒是步步高升,官封二品。”章溢冷笑了笑说,“世间竟有此等乖谬之事!”

叶琛说:“三溢弟不要只顾慨叹伯温兄之际遇,恐怕你我二人也要思虑思虑另寻去处。”

“是呀,”章溢点了点头说,“处州若不保,不知何处还能寄身?”

二人茫然相对。

驿道覆着冰碴与雪水,两侧古松翠柏,团团枝桠被雪压得很低。刘基骑在马上,缓缓而行。苏晴儿、叶安背着包袱在马后跟随,三人离开了处州,顺着驿道,向青田方向走去……

石抹宜孙听说刘基挂印而别,急忙纵马来追。山道上,蹄声急促,石抹宜孙一手挽着缰绳,一手不停地甩着马鞭,战马飞驰,泥水四溅。石抹宜孙边挥鞭催马边喊:“伯温先生……伯温先生……”

刘基一行三人正在前行,身后隐隐传来呼喊声:“伯温先生……伯温先生……”

苏晴儿停下脚步倾听,然后转向身旁的叶安说:“叶安,你听,好像是万户大人。”

叶安停下脚步,仔细听了听说:“嗯,是万户大人。”

“叶安……”苏晴儿向叶安递了个眼神。

叶安向前跑几步,追上刘基,喊:“老爷,老爷……”

刘基抬眼看了看叶安问:“叶安,何事?”

叶安指了指身后说:“老爷,你听,好像万户大人追来了。”

“万户大人……”刘基扯住缰绳,停下马。

后边的石抹宜孙的呼喊声越来越近:“伯温先生……伯温先生……”

“叶安,扶老爷下马。”刘基说。

“是。”叶安扶刘基下了马。

“伯温先生,请留步……”石抹宜孙来到刘基面前,下了马。

刘基上前施礼:“万户大人……”

石抹宜孙还礼,问:“伯温先生为何不辞而别?”

刘基说:“既已决意归去,何必再迟疑迁延,不如速去。”

石抹宜孙说:“宜孙深知先生所遭不公,我这就上奏朝廷,表奏先生之功。”

刘基说:“万户大人误解刘基之为矣……”

“先莫言误解与否,你我立于驿道之中,岂能长谈?”石抹宜孙手指前方说,“前方有一酒肆,你我去那里详叙。”

“万户大人……”刘基站着未动。

“先生莫要拒绝。”

石抹宜孙挽刘基臂,向酒肆走去。苏晴儿、叶安牵马随行。

前方,墨绿的松柏间飘着一角酒旗。

酒肆内,桌案上放着几样菜肴,刘基、石抹宜孙相对而坐。叶安、苏晴儿站在一侧服侍。

石抹宜孙说:“方今处州匪患初平,百废待兴,先生才学正当用之。先生为何突然不辞而去?”

“承蒙万户大人厚待,刘基我感激不已。”刘基说,“可离家日久,家慈在堂,不能奉孝,早思归去。今处州匪患已除,四下太平,在下正可归去尽孝。”

“先生拳拳孝心,宜孙甚是感动。”石抹宜孙说,“可据我所知,令堂极明大义。先生奉命剿寇之时,路过家门欲拜令堂,令堂以为先生顾亲情而失大义,避而不见,可有此事?”

“确有此事。”刘基说。

“忠与孝难以两全,先生屡为尽忠国事而舍家,岂会因奉孝而弃职归田?”石抹宜孙说,“先生所言尽孝只是一托辞而已。先生所遭不公,宜孙尽知,只怪我辞寡才疏,未能向朝廷表尽先生之功。”

“大人误会了,”刘基说,“在下只是宦游日久,心生倦怠,欲清闲几日。”

“先生莫说这些,且容我些时日。”石抹宜孙说,“我已令叶大人拟表,宜孙当亲赴大都,再奏朝廷,为先生讨回应得之封赏。”

“加官进爵并非在下之愿、在下之愿惟在安民。”刘基说,“今虽不能安一国之民,可剪除吴寇,已足以安四乡之民,在下之愿遂矣。”

石抹宜孙看无论如何劝说,刘基始终不为所动,他无奈地说:“如此说来……先生之意已决?”

刘基说:“在下久有此意,非一时之念。”

“哦……”石抹宜孙说,“处州之治,正需先生……”

刘基说:“匪患已平,案牍之事人人皆可为,何必在下一人。”

石抹宜孙说:“有先生在身边,遇事便可请教,若先生离开,遇事求于何人……”

“大人过誉矣,”刘基说,“大人文韬武略非常人能及,刘基我留于此,不过一缀饰耳。”

石抹宜孙心有不舍地问:“先生果真不肯留下?”

刘基说:“在下心已倦怠,去意已久。”

“先生……”石抹宜孙无奈说,“先生执意离去,宜孙终不能强留。宜孙就陪先生饮上几杯,也算是为先生饯行。(端起酒杯)来,我敬先生一杯。”

刘基端起酒杯说:“在下敬大人,请。”

石抹宜孙说:“先生请!”

二人同饮。

“今日一别,不知……”石抹宜孙有些伤感地说,“不知何时才能再与先生一起畅饮。(端起酒杯)来,你我再饮一杯。”

刘基端起酒杯说:“大人,请。”

石抹宜孙说:“先生请!”

二人同饮。

“大人……”刘基看着石抹宜孙,心中戚然,欲言又止。

石抹宜孙看着刘基,奇怪地问:“先生无须顾忌,有何话要说,何不直言?”

“无甚顾忌,”刘基微微一笑说:“刘基我……刘基我在青田有几亩薄田,足以自养,青田地处偏僻,非兵家所争之处,甚是清静,大人案牍倦怠之时,也可到青田暂避。”

石抹宜孙心中怅然,说:“宜孙受命于朝廷,守护一方,惟思恪职尽忠,岂敢懈怠……(沉思片刻,忽有所悟)先生之意……莫非处州恐有不保?”

“处州……”刘基含欲直言又有些不忍,于是话锋又转说,“处州有万户大人……有叶先生、章先生在,处州岂有不保。”

“哦。”石抹宜孙说,“不说这些,你我再饮一杯。”

刘基端起酒杯说:“大人,请。”

二人同饮。

石抹宜孙看到刘基决意离去,不再强留。刘基也以冬日天短,路途遥远为由作辞,继续赶路。

湿漉漉的山道,马蹄声舒缓而清脆。刘基坐在马上,缓缓而行。苏晴儿、叶安在马后跟随。

远处,山路如一丝云带在悬崖峭壁间时隐时现,渐渐消失在重峦叠嶂中。暮色沉沉,迷雾茫茫。

(主要人物结局)

刘基。辞官后,刘基隐居于青田故里,以琴棋诗文自娱,这期间着成其代表之作《郁离子》。公元1360年,久闻其名的北方义军首领朱元璋,命部下数度登门延请。刘基终于再度出山,辅佐朱元璋开创了大明王朝,百姓终于又见到了久违的太平。

石抹宜孙。刘基离开处州后,叶琛、章溢也相继开。随后,处州被蕲黄义军攻陷。石抹宜孙退至城外,收拢旧部欲再夺处州,途中被乱军围困,战至力尽被杀。

苏晴儿。回到青田,苏晴儿看破红尘,随后遁入妙岩寺,随静修法师修行。公元1362年,已经投降朱元璋的方国璋追随刘基平定苗军叛乱。大军行至一处密林,方国璋被一支暗箭射中,坠马身亡。众人向暗箭飞来的方向看去,只见一名黑衣女侠的身影一闪而逝。叶安欲追,被刘基拦住。叶安说那身影太像苏晴儿。刘基笑了笑说,苏晴儿正随静修法师读经……

叶安。苏晴儿出家后,叶安追到妙岩寺,在寺门前跪了三天三夜,希望苏晴儿能回心转意。叶安跪在妙岩寺门前,身上落满厚厚的白雪。寺门终于打开,苏晴儿把一只青色的布囊递到叶安手中,转身又进入寺中,关上厚重的寺门。叶安打开布囊,里边装着苏晴儿剪下的长发。叶安绝望地看着寺门,慢慢起身,捧着青色的布囊踉踉跄跄地向山下走去。之后的岁月,叶安一直追随刘基。

(全书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