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英雄无敌魔法门之众星传说 > 第二十三章 节 若有可回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十三章节若有可回头

刘邦打仗确实不如项羽。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骁勇善战,用兵如神,深受将士拥戴,而刘邦在战场上毫无威信可言。这一点,从史上著名的“彭城之战”可以看出。

项羽回师彭城,只带了3万军队,而刘邦有联军56万人之众,却把刘邦打得落花流水,差点儿擒获。

楚军乘联军纵情享乐、疏于防范之机,晨时开始进攻,中午即大破联军,将刘邦军部挤压于谷水、泅水之地。

面对敌人庞大的数量优势和联军指挥不协调的弱点,项羽采用直接进攻刘邦指挥中枢的战术,咬定猛打,使刘邦的指挥系统完全瘫痪,至始至终无法组织军队抵抗。

刘邦从一开始就被楚军咬住,在彭城西用了旧情使楚将丁公放自己一马,才逃出彭城,仍被楚军围住。

由于两方兵力悬殊,项羽采用驱赶战术使汉军到河边自相践踏,落水而亡,斩杀汉军10余万人,汉军尸体掉进河里,把整个河都给堵住了。

汉军余部向西南山地溃退,楚军追至灵壁睢水,再歼联军10余万,并围困刘邦,意图生擒。

这时全靠老天帮忙,突然刮起了一阵飓风,飞沙走石,不见天日,楚军都睁不开眼睛。有此相助,刘邦才带得仅十余骑逃出重围。

刘邦从彭城出来一路往沛县跑,想把家小接上,结果跑到沛县发现吕后和刘太公都找不到了,只找到了两个孩子,于是抱上车由车夫夏侯婴赶着马车逃命。

一路上怕有楚骑追击,刘邦觉得车跑得太慢想减轻负担,情急之下甚至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推下车去。夏侯婴立即勒住马跳下车,把两个孩子抱上车来又跑。

跑了一段,刘邦觉得车速不行,又把孩子推下去,夏侯婴又跳下去把孩子抱上来。这样一共三次,最后夏侯婴说:大王怎能如此?事情再紧急,不能让我把车赶得快一点吗?

刘邦这才不再把孩子推下车去,可见此人心狠到什么程度,也可见当时情势狼狈到了什么程度。

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其父刘太公及妻吕雉,都被楚军俘获,众诸侯也纷纷背汉向楚。

项羽在这一战中,充分表现了他英勇果敢、雄才大略的军事指挥才能,在局势极其不利的情况下迅速找到对方弱点,完成了一次空前的战略计划,飞兵千里,以少胜多,成功实现惊天大逆转,以独到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手段,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胜利。

这种胜利并不具有普遍性,然而一个真正的名将正是善于利用一切机会完成别人无法完成的奇迹,只有这种极端危急和劣势的情况下创造的“不可能的奇迹”,才更令人难忘,正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足与前次巨鹿之战媲美!

此战项羽完胜,不但歼灭刘邦主力,更扭转了之前腹背受敌、孤立无援的政治局面,重新占据楚汉战争的主动权。原来投靠刘邦的盟军和受制于他的势力又背叛刘邦和得到解放,纷纷投靠项羽,比如塞王,翟王,还有魏王豹,陈余。

但是,这场战役仍留下了遗憾,由于发动突袭,兵力单薄,项羽没有乘胜穷追,未能捉住主帅刘邦,使其又一次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刘邦诸将收拾残兵,逃往西边,汇聚荥阳,顶住了楚兵的追击。之后占据荥阳、成皋之地利,依靠关中汉中之资源,拉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角逐战,史称“楚汉战争”。

公元前204年楚军包围了荥阳,刘邦向项羽求和,项羽拒绝了。刘邦势单兵弱,但善用谋士。他接受谋士陈平建议,对楚军实行反间计,设法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项羽有勇而无谋,不知是计,果然对范增生疑,并把他驱逐出军。范增蒙受不白之冤,含恨离开,途中病死。从此,项羽失去了智多星,多误战机,战局慢慢发生了转变。

当时楚军士气正旺,对荥阳加紧了围攻,形势对汉军非常不利。相貌酷似刘邦的大将纪信为了汉军的生存和解除汉王安危,决定牺牲自己。刘邦在陈平的劝说下,让纪信穿上汉王服乘汉王车扮他出荥阳东门诈降,自己则趁机从西门出逃至成皋。项羽发现上当后即焚了纪信,攻破成皋。

刘邦又迅速从成皋逃出,北渡黄河,军至修武,后得到韩信的援助,势力才又壮大起来。他接受以往教训,决定采取深沟高垒和项羽作持久战,以消耗楚军兵力。同时,又派兵袭楚烧其粮草。

秋天,项羽率兵东进开封、商丘一带作战,留部将曹咎守成皋,并再三嘱咐无论如何不要与汉军交锋。汉军多次到城下叫阵谩骂,曹咎不忍羞辱,怒而率部出城,欲渡过汜水与汉军作战。当船至河中时被汉军突袭而败,曹咎后悔不迭,自知无颜见项羽遂自杀身亡。刘邦复取成皋,屯兵广武,取敖仓之粮而用。

项羽闻知成皋失守,急回师广武,刘邦闭城不出,楚军粮食缺乏不利久战。为了迫使刘邦投降,项羽把俘虏来的刘邦之父拉至广武山(即霸王城)上,隔涧要挟刘邦说:“若不投降,就把你父亲下锅煮死。”

刘邦故作镇静地说:“当初咱俩共同反秦,在怀王面前誓盟结为弟兄,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要煮咱们的父亲,别忘了给我一碗肉汤”。听后项羽更加恼怒,决定杀掉刘太公。这时,项伯劝项羽道:“杀太公不是时候,也对楚军不利。”项羽从其言,太公幸存。

此后不久,刘邦兵分两路,一路仍在荥阳同项羽相持,一面派大将韩信抄楚军后路,占领河北、山东一带。从此汉军有了更为巩固的后方,关中的萧何更是源源不断地运来兵员、粮饷。而此时项羽则补给困难,危机四伏,形势发生了逆转,楚军渐弱,汉军日盛。

公元前202年秋,楚军粮尽,无奈之下与汉军讲和,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为汉,以东为楚。这即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鸿沟为界”的由来,而中国的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亦源自于此。

历史上,大家都看到了项羽鸿门宴上犹豫不决,及兵败乌江不肯过江东导致的惨死,却没有看到,同样还有一位惊天地泣鬼神的名将,只因生性纯良,没有帝王之心,最终被刘邦吕后当猴耍而死,这就是神将韩信。

韩信报恩于漂母和忍屠夫跨下之辱的故事,一直是中华千古之美谈。

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项羽在中原大地上展开了拉锯战,一会儿这边胜,一会儿那边胜,这样大战数年,一直打到汉四年,楚汉两方仍处于胶着状态。双方均已人困马疲,谁也难以取胜。

这时,其他诸侯王纷纷闹起了独立,他们朝秦暮楚,像墙头草两边倒,一会儿倒向刘邦,一会儿倒向项羽。主战场上是刘邦的军队和项羽的军队在对峙,其他人都在观望。

而刘邦手下的大将军韩信已经把齐国拿下来了,也在观望。韩信取河北,下山东,所战皆捷,声威大振,手下精兵数十万,又被刘邦封为齐王,俨然成为刘、项之外的一支独立力量。

这时有个叫蒯通的能人,向韩信献计道:楚汉分争,使天下涂炭,要没有贤圣出世,老百姓的痛苦何日能解啊。现在刘邦、项羽两人的命运全都系于你一人之手,你帮刘邦则汉胜,你帮项羽则楚胜。

但依我看,你不如两方都不帮,自成一家,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让天下休养生息几年;然后再看形势,可则独霸天下,否也称王一方。

蒯通看韩信犹豫,又说:“足下不可再犹豫!猛虎犹豫起来还不如蜜蜂一蜇!老虎再厉害,犹豫不决还不如一只小蜜蜂---当机立断,刺你一下,刺了就算。若三分天下而王之,此刻可保平安,将来可得天下。这样进退自如,何必定要听刘邦的一条道儿走到黑呢?‘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这是天赐的良机,正该成就大业,千万不要错过!”

韩信却说:“话虽不错,但汉王待我不薄,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我怎么可以见利忘义呢!”

蒯通心想:糟糕,这家伙用兵如神,处世却如呆瓜。连忙又将当年文种、范蠡的结局及“狡兔死,走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一一说给韩信听。

韩信听了,虽有动心,却犹豫了好几天的时间仍然下不了决心。

最终他还是不忍背叛刘邦,挥兵西出,十面埋伏,大败项羽于垓下。

范增的预言也果然在鸿门宴后数年应验:楚汉战争最后,项羽败北,在乌江自刎而死,刘邦建立汉朝,是为汉高祖。

而当年救下刘邦、与之结下娃娃亲,并数次相助的项伯,亦被刘邦诛杀,未能幸免。

然项羽既亡,刘邦怕韩信功高震主,结果立下大功的韩信竟被刘邦吕后以谋反罪名,第一次如擒猴般缚在车后,押回长安,第二次干脆一刀杀死。

韩信只能在死前哀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其实韩信若无反心,当年为何自讨齐王爵位(时刘邦尚未称帝,亦只汉王耳)?若有反心,蒯通献计时正是良机,却又为何不听?临死反悔,又有何益!

如果韩信当年听了蒯通之计,只怕后来中国人非汉非楚,而是姓齐也说不定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韩信承认了自己是一个将才而刘邦是一个帅才,他没有勇气逾越从“将”到“帅”的界限,不想称帝,最多也只想讨个齐王而已,换言之,他自叹没有这个命,是“天哉”!

而当时刘邦出兵在外,吕后在宫庭之内将韩信杀死。韩信死前长叹,悔不听蒯通之言,当初没有起兵谋反。事后刘邦得之,即下令将蒯通捉拿,欲烹之。

蒯通大呼冤枉,然后讲了“群雄逐鹿,各为其主”的道理,没想到刘邦听了,觉得讲得在理,竟然就将其放了,就这一点来说,刘邦还是有王者与众不同的非一般气度,比起项羽烹高人、蠢笨不肯过江东,和韩信愚鲁不肯自称王来说,的确要更胜一筹,换了刘邦呆在项羽、韩信任何一个的位置,只怕江山也还是他的。

“听人劝,得一半。”

刘邦乃一酒色之徒,虽能拔剑斩蛇,力不过常人;虽能混进吕公酒席,智不过尔尔。但他最大长处,就是知道自己不足,能听取人言,知人善用。萧何向他推荐韩信,他马上拜之为将;郦食其责他不尊长者,他立刻低头谢罪;项羽不守前约,封他为汉中王,他恼怒欲反,后听萧何、张良之劝,忍气而去,待项羽大军东去,再暗度陈仓;正当中原战争紧急之时,韩信忽然请封齐王,刘邦大怒,却又再次听了张良之计,实封韩信为齐王;不利之时,接受谋士陈平建议,对楚军实行反间计,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如此等等,终于成为了大汉朝的开国皇帝。

反观项羽,则恰恰与此相反,无大局观,不听人劝,不会用人。个性崇武而不崇谋,对谋士的地位实际上是看不起的。

谋士范增断言:“刘邦在山东时既贪财又好色,入关之后,却忽然财也无所取,美女无所幸,可见他志在天下。此人兵多将广,应该趁他没发展壮大之前,赶紧灭了他!”然项羽自负,不肯听从。鸿门宴上,范增再三示意,项羽终不肯下手。最后,干脆中了刘邦的反间计,将天下第一谋士赶走了事。

项羽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火烧阿房宫后分封诸侯(分得很不公正),以为天下安宁,准备回老家去做安乐王了。这时有人献计曰:陕西这一带山河四塞,土地肥饶,您把首都设在这儿,才可以四面号令,称霸天下啊。项羽却思家心切,说: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我可不干这等傻事。

献计者退下,冷笑道:人们都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如此!项羽听了大怒,竟将其抓来一烹了之,然后顾自回彭城。

项羽不听劝,不愿定都咸阳,的确没有眼光。须知咸阳乃是秦国多年经营之地,当年攻打六国,虎狼之师一次次从此地出发;统一六国后,又将天下富户尽集于此,咸阳已是人们眼中和实际上的政治经济中心。定都于此,既可号令四方,又可就近压制最大的隐患刘邦,实是百年大计之根本也。奈何项羽不肯听此良策,定要远归彭城。结果被刘邦巩固中央,轻易夺得三秦之地,东出而逐鹿中原,最终落了一个哀叹“虞兮虞兮奈若何”的下场。

更可怜那献上妙计良策之人,所献非人,不光被煲成肉汤,历史上连个名字都没留下。司马迁《史记》不言“说者”姓名,扬雄《法言》以为“蔡生”,《汉书》卷三一《项籍传》以为“韩生”。

其实这无名氏才是真正高人:彭城是一马平川之地,无险可守,不论刘邦还是项羽打彭城,都是一攻就破,一打就散,这岂能是一国之都!如定都关中,只要守住潼关任你插翅也难飞,根本进不了巩固的关中根据地,动摇不了天下大势。

项羽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不能忍。他不重用谋士韩信,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英勇善战,过于自傲,所以忽略了韩信突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韩信曾受跨下之辱而能忍,对于血性项羽来说,这是无论如何也不可以接受和重用的对象。

项羽自己,也不像刘邦一样能忍辱负重,刘邦兵败逃跑了无数次也不死,项羽只败一次就死了。

而项羽和刘邦虽同时羡秦始皇而说出“彼可取而代之”及“大丈夫当如是也”,唯刘邦有始皇一统天下之雄心,项羽却只有分封天下之寸光也,和韩信一样,他实在也担不起那一份天命。

历史也同样还有很多人,因为迂腐愚忠,死得让人扼腕叹息,比如民族英雄岳飞和袁崇焕。

还有一些搞笑的,比如明末代皇帝崇祯要皇室大臣捐100万银子打李自成,大家都哭穷;李自成打进京后向他们讨银子,严刑拷打后竟然捐出来7千万两。

历史就是这样,似乎总是不可思议地以特殊的方式谱写着自己残酷的真实。用错了人,信错了人,一两句话,一两个行动,就决定了英雄和狗熊的区别,决定了历史的写法。

很多事件,若有时间可以重头来过该多好,只可惜世上并没有后悔药,无可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