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孙亮的逆袭 > 第230章 吴郡新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华夏474年五月初五,果然不出众世家所料,沉寂多日的贺邵召集太守府及吴县各部官吏,大力整顿吏治。

贺邵端坐大堂,协郡督察部,当堂废黜、拘押官员十余人,驱除吏役二十余人。接着从近卫军中抽调了一些人,充实到了太守府各内构,并组成若干个工作组,临时分派到各处,协助政府各部门的运行。太守府及吴县官署,立时推行新式官制,成立了新式的户司、工商司、农司、教育司、法院和捕盗司。

官制调整后,吴县立即开始重整户籍,按每人10亩标准开始授田,一些无田无地的贫困之民欣喜若狂,蜂拥集聚在吴县户司前。只得抽调人手,先行订记,再逐亭逐里授田。

一时整个吴县震动,各世家庄园的佃户人心浮动,掀起一股股退佃潮,不少隐户也暗自前往订记,以便取得自己的田地。各世族各庄园人口流失不少,一时人手告缺。

各世家刚经混迹府、县各官署清除之痛,又见佃户流失,俱惊惶不已。接着,一个更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太守府衙结合近卫军,组成多个工作队,逐村逐户进特土地清查及户籍清理,而贺邵本人,更是新自领着一部工作队,进驻陆家庄园,意从陆家开始,逐户清丈士地、户籍。众世家心悸之余,纷纷把园光投向陆家。

吴县晚亭庄园,是陆氏宗族所有的一个大庄园,整个庄园横跨数个乡村,依山带水,土地面积足有几万余亩,园中建有各色工坊。族人筑坞堡而居,有族人几千人,还收容不了不少佃民,其中护庄卫队也过千人。

贺邵亲令着近一个连的近卫军及百余工作人员进驻庄园。谢绝了庄园主事的邀请,贺邵在庄中空地下扎下营帐,在庄中主事的惶恐中,指挥着工作组,分头行动,对照着旧有田籍对所有土地进行清丈,并对照户籍清查户籍。

入庄后的第一天,各队就有了收获,共清丈田亩3000余亩,有田籍者仅2000余亩,清查户籍90户580口,入籍者仅为58户,320人,更为可怕的是,大约有100余现役郡兵,竟被陆氏直接留用在庄中服役。或在庄中帮将领耕作,或作族中大员亲随,或任护庄队,长驻庄中。

“大人,怎么办?这陆氏隐田隐民如此之重,而且,竟敢私用郡兵。”一个督察院的官员愤然道。

“朱县令,这郡兵是怎么回事?”贺邵对着下首的吴县县令朱护淡淡问道。

“大人,这郡兵历来为众将领带领。具体情况下官不太清楚。但下官早听闻。郡兵多为各世族自已族中私兵、族兵,由各族族人所领,故此会出现如此情况。”朱护忐忑地介绍道。

“哼,郡兵乃是国家所设,国家钱粮所养,岂能私自用之!”督察院的官员怒道。

“这事,下官不知情。”

“好了,郡兵之事,过些日子,我会叫都尉来解释。”贺邵淡淡道。

“大人…”

“督察院行事,老夫依制不会多加干预。你们可自行其事,以后,一起上报朝廷。”贺邵道。

“是。”

“大人,这陆氏家主陆英,还候在帐外。大人是不是要见见他?”

“哦,这么快就坐不住了。是陆英陆子豪吧?”贺邵笑道。

“正是。此人乃荆州牧,镇军将军的堂弟,陆凯、陆喜之弟。”朱护道。

“好吧。镇军将军的面子还是要给的,叫他进来。”

…….

吴县陆家,陆英一众世叔世伯的注目下走入宗祠,颓然在宗祠边一屁股坐下。

“子豪,事情如何?”宗祠上首,一个老者问道。

陆英急忙起身,拱手道:“叔祖,小子刚才一阵恍惚,失礼了。”这老者,是陆英祖父陆俊的从弟,是陆家辈份最高的人物,由不得陆英不恭敬。

“无妨。你是一族之主。这些日子,辛苦你了。”老者点点头,问道:“那贺邵如何说?”

“小子见到了贺太守,贺太守说网开一面。允许我们重报籍,所隐之田,按原来标准,按5年补缴田赋,所隐之民,也接5年补缴口算钱,并不得限制其重新入籍。”

听得陆英所说,堂中之人不由齐齐吸了一口气。整个陆家,遍布整个吴郡各处,阡陌相错,大大小小的农庄,起码有地几十万亩,而隐田更是占了大半,整个陆家丁口上万人,而隐民也远超万数,这一下要补缴5年的田赋、口算钱,将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家主,那姓贺得就如此不给咱们陆家面子?就是大帝之时,对我陆家也没有如此苛刻。我陆家为孙吴沤心沥血,不看在上大将军之面上,也当看在如今的镇军大将军、侍郎面上,对我们陆家照顾有加才是。”一个族人愤然道。

“贺太守言,许我们自报,只补缴5年,正是对我世族有照顾之意,否则,但有隐田隐民,一经查出,补缴10年。”陆英淡淡道。

“这还有天理吗?这些田地,都是我们陆家一代代,一锄锄开垦出来的,他说要征税就税,要征赋就征赋。当我们陆家可欺不成。我陆家上下,一声令下,少说也能集起5千族兵。要不,大家和那姓贺的拼了。”一个族人叫嚷道。

“放肆。”坐在上首的老者喝道,“天下承平,还妄想造反不成。你能聚得齐五千族兵,杀得过驻在吴县虎视眈眈的近卫军?你想想为陆家招来灭族之祸吗?”

“族叔,侄儿不过一时义愤而已。”那族人呐呐道。

“管好那张臭嘴,再有胡言,逐出族去。子豪,你对这些人,要管束紧一些,切莫等其惹下大事,招来灭族之祸,那时悔之晚矣。”

“是,叔祖。”陆英应道,接着向堂中诸族人拱手道,“兄长也紧急来信,要我们配合朝廷推广新政。各位世叔、世伯,切勿有异心。如今朝廷之政,日得百姓之心,且近卫军英勇无敌。也勿要口出妄言,我吴郡陆世,世代忠君报国,岂能做那得乱臣贼子之行。否则必招会稽沈家之祸?”

“可是那山阴沈家?”

“不错,前不久,因不堪新政,聚私兵三千作乱,并有王、周诸族相应,聚众近万人,县中震动。可不到一天,就被2千近卫军杀得土崩瓦解。沈、王、周三家,为首之人,尽皆被斩杀,其余族人二万余人,全部被流放海外,只有少量族人逃入山林。我也是刚从贺太守处得知,稍后,消息就会传来了。而且,鉴于诸郡世族反抗新政,朝廷又抽调了一批近卫军增援各郡县。看来,朝廷是打算强力推行了。但有反搞世族,都将被连根拔起。”陆英淡淡道。

听得会稽之事,厅中人人色变,再也无人敢提反抗之事了,整个大厅沉寂了下来。

“子豪,你看这事当如何处置?”上首老者问道。

“叔祖。小子认为,切不可与朝廷之命强抗。当今朝廷推行新政,深得百姓欢迎。凭世家之力,万难反抗。而我们陆家,深受国恩,多人在朝中出任重职,更应忠君爱国,配合朝廷推广新政。

当前,我们还是把隐田隐民,自行上报吧。补缴些田赋、口钱,于我陆氏宗族,也算不得什么?”

“也罢,就这样处置吧。各家都自行上报吧,莫等别人查出,反而不好。”盘恒了一番,上首老者叹道。

“老祖宗,就是这样,每年田赋怎么办,按分级田赋,可得多缴不少田赋。”有人急道。

“分家分户吧。有多的田地,也分些给下面之人。莫等朝廷前来,反送了朝廷顺水人情。”有人冷冷道。

许多人听得,虽绝心痛不已,却无奈地点点头。

“子豪,土地财赋之事,可有可无。但诗礼经传,才是我陆氏世族的立族根本。那朝廷推广学校,强令子弟入学,又当何解?”

“叔祖,朝廷推广学校,并不禁绝经传之学。这事,我也和贺太守谈过了。我陆族家学,也可于学校中另设学院,传子弟入学。只是,族学纳入教育部统一管理,并收些外姓子弟入学。子弟一旦启蒙后,可自由选取学校就读,中学、大学,并不强制子弟入学。”

“哦,这倒是可以,以后族学招些外姓子弟即可。也不怕断了我家传之学。”老者点头道。

“叔祖,小子想前往建业求学,特请辞家主之任。望叔祖等允诺。”陆英拱手道。

“也好。听说建业那边,学术之风大盛。我吴郡陆氏,切不可固步自封。但有些愿意出去的,你都带去吧。若缺钱粮的,族中也可支助些。”

…….

由于有了陆家之人主动配合,贺邵等人,仅用五天就清查了陆家在吴县之地,陆家在吴县共有土地五万余亩,隐田二万亩,隐民三千余人。大量隐田被送予贫困族人和一些家中奴仆、私兵、隐户。贺邵也没有多说什么,按查实隐田数、陷民数补征了赋税,重编了地籍、户籍。接着,带着近卫军及一干官吏,又向朱家、顾家、张家杀去。

华夏474年5月底,吴郡吴县清田编户全部完成,就肃清郡兵,五千郡兵大部被遣散,仅保留了一千余人。都尉及一些军中将校被罢黜。

朝廷增派的一个团近卫军也到达吴县,贺邵下令,组建了若干个工作组,在全郡范围内开展以清丈土地、入籍授田的新政推广工作。由于朝廷的大力威摄,以陆、顾、朱、张为首的世家豪族纷纷俯首配合,整个过程中,未出现一起大规模的叛乱,贺邵的“不可啼,杀吴儿”的心愿也未能实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