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细辛是马兜铃科植物,别名绿须姜,卧龙胆,四两麻,玉香丝。

细辛为温性药,味辛,归肺,心,肾经,有小毒。

因此有那么一句话,用药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

所以用它入药的饮片,含量要求都很精准。

它虽然有毒,却有一种很特殊的香味,沈玉英很喜欢那种香味。

小时候这个季节,家里房檐下总是挂着阴干的细辛,她走过路过的时候,总要用力闻一下。

要说东北春天的山上是自助餐厅,这个季节东北的山上就是花园。

不止桔梗,沙参和龙胆,细辛草是这个季节开花,还有威灵仙,走马芹。

相对于这些细碎的小花,看着平平无奇,最艳丽的当属山丹,前世沈玉英小时候也叫它山丹花豆。

沈玉英不知道,民谣里那句“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里的山丹说的是不是,这种山丹。

但是她小时候记忆里的山丹,一株一株隐藏在绿草中间,真的很好看。

后来学了草药,才知道它们还叫山百合。

山百合,百合属百合科,也叫野百合,有记载的大约有一百多种,中国大约有五十多种。

前世沈玉英小时候,只觉得它们长的一样,后来才知道它们有不同的名字。

有的叫细叶百合,还有叫有斑百合,沃百合,轮叶百合…!

百合不止根茎有药用,其花更是花姿百态,芳香怡人。

几个孩子知道沈玉英和楚玥喜欢这些花,今天还特意给她们采回来一束。

放在装了水的陶罐里,摆在桌子上,很是有些野趣儿。

吃晚饭的时候,沈玉英和陆常山说起了镇上宅子的事情,都有哪里需要修缮和置办。

陆常山一一答应,这买宅子的大事儿他家玉英做主了,剩下修房子的小事儿,自然得他做主。

第二天一早,陆常山就领着小六子和老何头去镇上了。

沈玉英和楚玥虽然和他说了,他还是得亲自去看看,再把材料都备齐了,才能带着其他人去。

可是没等把材料备齐呢,陆浔又回来了一趟,带回来一个消息,叛军已经攻破了,幽承几州南边的最后一个府城,直奔着幽承几州来了。

团练使已经带着军队,往最南边的府城集结,眼看着一场恶仗算是避免不了了。

陆浔说完了这些,对着沈玉英和楚玥道。

“娘!暂时还是不要让小玥,去镇上和我一起住了,我自己能照顾好自己!”

“这仗不知道会打成什么样,外面也不知道会不会再出乱子,你们还是都住在这里,我才放心!”

沈玉英点头,外面都要打仗了,她自然不会让楚玥到镇上住了。

不过她也不放心陆浔,还是让老何头带这个小子去看着点,防患于未然。

当然,沈玉英和陆浔自然不能说是派人去看着他的,而是说派人去照顾他的,湾里的几个小子,在镇上也算有一个落脚的地方。

听到沈玉英这么说,陆浔好生感动,还是他娘知道心疼他。

他哪里知道他老妈背后的意图。

自认为收到老妈一波关爱的陆浔,乐颠颠的和媳妇儿,一起去陪儿子了。

前面府城的战事一旦打起来,他就没有这么悠闲的时候了。

就是这次他也不能多待,陆浔在家里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带着老何头和冬生一起回了镇上。

既然楚玥不去镇上住了,那个宅子沈玉英和陆常山也就不着急修缮了,实在是湾里也忙不过来。

因为不管外面咋样,幽承几州的百姓,都将迎来对他们所有人,都非常重要的时候,麦收。

虽然外面随时会发生战乱,虽然他们收的麦子,去了地租和粮税,他们的收成只能剩下一半。

可是对于他们这些,已经快一年没怎么吃过粮食的人,已经足够喜悦。

尤其是河东村和附近的几个村子的村民,他们这几个月采药卖药,都换了不少银钱,别说家里日常家用,就连置办家当都够了,那剩下的这些粮食。

就算只种两三亩地的,再搭配点野菜,也尽够一家吃用了。

手脚勤快的,秋天再多捡点橡子,挖点蕨菜根,还能存下点。

这世道能有存粮,怎么能让人不高兴。

沈玉英也非常高兴,她们家那一百亩地种了一半麦子,二十亩谷子,二十亩豆子,十亩高粱。

这是传统农耕的普遍搭配,并不像后世的种粮大户,上百亩地,都种一种作物。

因为这里没有那么多科技方法对抗天灾,这种搭配种植,因为作物高低不同,成熟的时间也不同,一旦遇到某种天灾,总有几种作物能有收成,不至于绝收影响生存。

这也是老一辈人传统的智慧,沈玉英小时候村里有的老人,就在除夕这一天,绑神仙豆预测旱涝。

绑神仙豆就是,除夕晚上,用高粱杆绑十二颗黄豆,然后放到水缸里泡一宿,大年初一早上拿出来,根据豆子的大小预测,哪个月雨水多,哪个月雨水少。

在根据这个,决定今年都种什么作物,哪种多种些,哪种少种些。

这方面沈玉英自认不如她家老陆,所以家里种地这件大事儿,都听陆常山的。

事实上陆常山种地方面也的确靠谱,这一百亩的作物种植搭配,不仅考虑到了合理抗灾,还考虑了到了后续的深加工。

他们家收的粮食,自然是一粒粮食都不卖的。

麦子和谷子都是当粮食吃的,高粱酿酒和喂牲口,大豆是准备给他家玉英做酱料的。

他们这五十亩小麦,因为土质肥沃,风调雨顺,田间管理做得也好,收了差不多有两万斤小麦。

这在这个朝代已经是非常高产了,沈玉英她们不用交地租,去了交一成粮税的,剩了还差不多一万七八千斤小麦。

自从开始收小麦,陆大伯就没有回屋里睡过觉,天天守在麦田和打麦场里,连三顿饭都是小子们送过去。

沈玉英和陆怕老头把身体熬坏了,人都在的时候,就让他回去歇一会儿,可是谁说都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