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相宝2:秘物 > 第168章 一则消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欧美的华人聚集区,最早被称为华埠,二三十年代有“唐人街”一说,到两千年尤其是京城奥运之后,在欧美官方的资料上,几乎全改成“中国城”。

伦敦的唐人街,规模没有纽约和旧金山那么大,也没有那么集中,大致以爵禄街为核心,以与之相邻、相交的四五条街道,构成不足一平方公里面积的华人占大多数的商区。

纳德轩珠宝欧洲分部,就在距离伦敦唐人街不远的苏活购物大厦十二层。

从这里一眼望去,伦敦华埠一览无余。

现任欧洲分部总经理陈少君,正向自己的直属上司,真正的大老板田乐群,二老板孙瑞欣,当然还有东家卢灿,轻声介绍着欧洲分部的经营状况。

纳德轩珠宝的事情,卢灿极少过问,有些无聊的透过窗户往外看。他对伦敦唐人街的观感不太好——面积很小不说,楼宇还很低矮、破旧,招牌灯箱林立,有些楼层的屋顶上,还搭建着一些石棉瓦、铁皮建筑,一看就知道是私自搭建的违规建筑。

总之,很像城中村!

也很像香江九龙启德机场附近的‘贫民窟’——启德机场附近不允许出现高层建筑,又因为飞机起落噪音巨大,因而启德机场周边几乎不存在富豪区。

这才是华人在伦敦生活的最真实景象。

伦敦华埠真正被英伦政府认可,事实上还是1985年的事情。这一年,伦敦市政厅出台《有关苏活华埠成立正式街区决议案》,才算真正确定“唐人街”的存在。在随后的十年中,伦敦市政厅对整个唐人街投资一定的财政资金,进行水电气等设施的整改,又有当地的华商总会和互助会集资建立“华埠牌楼”,才有了后来的伦敦唐人街。

这一议案出台的背后,则是香江回归已定的大背景。呃,如果再扩散联想,将它当成“拉拢港人”的手段,未尝不可,毕竟,伦敦华埠居民中,大多数都是来自香江。

也就是说,此时的唐人街,其实还是一个被华人占据的英式街区。

卢灿看了两眼之后,就没什么兴趣,又随手拿过今天的《泰晤士报》,翻了起来。

《泰晤士报》算是英国数一数二的“正论”大报,中产阶级以上人群的首选报刊,多年以来,也就《卫报》偶尔会对它形成威胁。

今天的《泰晤士报》上,还真有一则卢灿感兴趣的文章——着名纪实报道编辑记者马修,所作的一篇有关“希特勒日记事件”的综合报道。

“希特勒日记事件”绝对算是今年上半年全球最为轰动的一起诈骗事件。

始作俑者为联邦德国一位名叫米歇尔·拉斐尔的二手书店老板,他对自己的一位朋友声称,自己发现希特勒执的手写日记,时间从1932年6月22日至1945年4月18日,共计62本。

这位朋友,恰好是《明星画刊》杂志社的一位仓储主管。

于是,消息很快被《明星画刊》杂志社所得知,迅速引起这家杂志社的高度重视。

喔嚯,这条消息可不得了!

为什么这么说?

希特勒是什么人,大家都清楚!在欧美,有关希特勒的研究,从未间断过!

再看看这套日记本的时间线。

1932年6月16日,洛桑会议决定停止德国赔款,这一事件,预示着希特勒所在的德国工人党,取得巨大的国际胜利,他们终于搬走德国人民身上沉重的债务大山。

1933年1月,希特勒如愿以偿成为内阁总理。

也就是说,1932年到1933年,被认为是希特勒走上人生最高点的起始点。

再到1945年4月28日午夜,希特勒与爱娃在地堡内举行婚礼,1945年4月30日下午,两人在地堡中自杀。希特勒的人生,落幕。

米歇尔发现的这套“希特勒手写日记”,时间线从1932年6月22日至1945年4月18日,几乎与希特勒执政德国的时间线,完全重合!

如果是真的,这六十二本的希特勒手写日记,那绝对是研究希特勒思想、行为、政令的第一手资料,也是解密希特勒身上诸多谜团的最直接证据,同时,还有可能找到二战中德军查抄的各种艺术品、财富的最终掩埋点。

称之为价值连城,绝不为过。

《明星》画刊立即组织了三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小组,分别从希特勒的字迹、写作习惯、当时的纸质墨色以及笔记本的格式、当时希特勒所干的事及他的行程安排,以及与其它记载希特勒的文件进行核对等六个方面,进行全面鉴定。

全部鉴定工作,耗时两个月。

最终,《明星》画刊鉴定小组认为,这套希特勒日记为真品!

于是,杂志社立即与米歇尔展开谈判,以一百万西德马克的代价,买下这套日记。

1983年4月22日,《明星》画刊杂志社,在汉堡召开隆重的新闻发布会,宣布了这一“可以彻底解析希特勒的伟大发现”!

这则消息,震惊世界。

引发全球媒体,纷纷派记者前往汉堡,打算一睹为快!

孰料,《明星》画刊根本就不给那些记者机会,他们的发言人对外放话——

想要看这些日记?可以!三百万美元,可以获得日记的连载权!

低于三百万美元,想都别想!

三百万美元,要价有点高,可依旧有些媒体蠢蠢欲动,譬如《纽约时报》集团和《泰晤士报》集团。其中,本篇报道的记者马修,就是《泰晤士报》集团谈判组成员之一。

就在洽谈过程中,联邦德国的内务部出面,搜走了全部六十二本日记。

此举,还造成西德媒体行业以及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的一致抗议。但是,很快从内务部传出消息,这六十二本日记,全部是假货,是臆造品!

对于这一结果,《明星》画刊自然是难以接受,正准备向法院提告,却又被内务部抢先一步。

5月1日,内务部抓走商人米歇尔以及报社仓储主管汉森,并指控这两人利1968年西班牙一家出版社整理出版的《希特勒:演说和言论1932-1945》一书,伪造希特勒日记,形成事实诈骗。

内务部调查组给出的结论不止这些,他们还搜查了米歇尔的二手书店,从书店中,查抄了大量三四十年代德国印制的书籍、笔记以及信件等,甚至还有好几份希特勒手写的行政命令及签名。所有这些,都被内务部当成“米歇尔伪造希特勒日记”的罪证。

不仅如此,5月4日,内务部还抓捕了《明星》画刊当时负责鉴定的三名专家,指控是“协助诈骗”。

马修的这边报道,说的就是这件事。

不过,在报道的末尾,马修提出了两点疑问:

第一,鉴定三人组中的一位,他恰好认识——汉堡大学哲学教授约瑟夫·德里克。

在马修看来,约瑟夫·德里克绝对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老教授,对德国近现代史的研究,非常严谨也很有成就,怎么也想不到,这种人能参加一起诈骗案?

第二,时至今日,无论是米歇尔的律师,还是《明星》画刊的律师,都没能见到被关押的五个人,内务部给出的理由是“案情尚在审理”!

这就很奇怪——都已经对外公示案情过程及结果,怎么还在审理?

呃,也就是说,马修通过这两个问题,在质疑“希特勒日记”,究竟是真是假?联邦德国政府,是不是在掩饰什么?

这就是典型的“阴谋论”!

还别说,马修的“阴谋论”,卢灿还真的认可。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完报道后,他眼睛微闭,想了好一会,摇摇头,这件事如果真的是米歇尔伪造日记,那……这位米歇尔的水平,绝对远超自己!

这起“伪造诈骗案”,有两个超难点:

第一是笔迹。

希特勒1945年的笔迹,和1932年的笔迹,肯定不一样,这点不用解释。

如果让卢灿仿照希特勒1932年的笔迹,或者仿照1945年的笔迹,都没问题,洒洒水的事情,但是,别忘了,这是从1932年到1945年,连续十四年的笔迹变化……这是一种细微的,上下有连续的,不可觉察但又能隔断察觉的变化!

这种不知不觉的笔迹变化,而且是连续十四年的渐进式变化,是最难模仿的!几乎不可能成功!

卢灿不认为谁能有这种模仿水平!

米歇尔……他的伪造水平,能有这么高?

而且,有关希特勒的笔迹,并不难找,这十四年又是希特勒的高光时刻,几乎可以从德国的很多博物馆、资料馆都能翻找出希特勒的历年笔迹。

也就是说,很容易对比出,究竟是不是希特勒亲笔书写!

按照马修所言,约瑟夫·德里克既然精通德国近现代史,他对希特勒应该很熟,而且他应该能找到历年希特勒的笔迹……

他为什么会得出“真品”的结论?

难道真的是“犯罪同伙”?

第二个超难点,就是墨色!

希特勒写日记,不可能总用一种墨水吧?单纯调制不同墨色的墨水,并让它符合陈年墨迹,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米歇尔能完成?

退一步说,即便是希特勒使用同一种墨水来写日记,留下的墨迹,与第一个难点一样——十四年的墨色渐进式变化,怎么模仿?

卢灿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这项“伪造日记”的工程!

所以……要么是米歇尔与《明星》画刊团体作案,要么就是西德内务部在掩饰什么。

真相究竟是什么?其实卢灿也很好奇。不过,这件事与自己有什么关系呢?

卢灿掩上报纸,摇摇头,哑然失笑。

“灿哥,走啦,去唐人街转转。”旁边传来孙瑞欣的招呼声。

他一抬头,陈少君的汇报已经结束,田乐群正在收拾资料。

工作结束了?

看他那惫赖模样,孙瑞欣咯咯笑得花枝乱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