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太极祖仙 > 第六十四章 习练飞花摘叶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六十四章 习练飞花摘叶手

当孟珙两地奔波作战时,张三丰仍在武当山继续修炼。蒙古军第一次占据襄阳时,只顾着向南突进,想从江陵过江,所以也没有袭扰周边。结果没多久,就败逃回来。孟珙又乘胜追击,让那留守襄阳的蒙古将军直接投了降。所以,武当山上山下之人,倒并没受到任何波及。

此时武当派已收了两百余名徒弟。其中资质较好的俞莲舟与俞岱岩也被张三丰收为入室弟子,协助宋远桥一起代师传艺,管理大家。那宋远桥也颇有管理才能,把各种琐杂事务分派得井井有条。所以张三丰还是当他的甩手掌门人,只专心练功。

此时张三丰已能将缸中大部分水挽成团在空中飞舞。看着那晶莹剔透的大水球在张三丰两手间旋转,既煞是好看又令宋远桥他们倍感神奇。张三丰试着将那水球顺势抛向山岩上长上来的一棵松树,竟将那松树冠盖砸了个稀烂。当然,由于张三丰撤去了功法,那水球也自炸散开化作了一阵雨洒落下去了。

玄武这时对张三丰说到:“你此时调动玄气的势已初步成了,只是还不能及远。毕竟你能外放的玄力还有限得很!不过倒是可以练练飞花摘叶类的功夫了!”

张三丰连忙问该如何练习。玄武说道:“就是将树叶一类的东西捏在手中,以意念引导注入玄力,再振腕发射出去。若那树叶能快如闪电般飞出,并在玄气包裹之下斩金断玉即可!”

张三丰一听立马会意,便又多出一门修炼功课来。

这飞花摘叶手法上挺简单,但最讲究的是对玄气的精细控制。

开始时,由于张三丰本有振腕发寸劲的功底,所以掷出的叶片出手时去势还是挺快的。但毕竟叶片轻小,距离稍远点儿就又变成慢慢飘落之状了。张三丰知道是自己玄气灌注得不到位,更没有控制好,也不气馁,反而练习得更加勤奋起来。

随着练习时日的增长,那叶片能被张三丰逐渐扔得越来越远了。张三丰也逐渐感受到了出手时的一种韵味:那就是自己在运功蓄力与注力振腕发力时,要尽量顺畅而一气呵成!张三丰对自己这一发现感到万分惊喜——这不就是在整个过程中还要尽量做到调动道韵么?那玄武神念的声音也适时地在他脑海中响起:“嗯!悟了就快了!”

世间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看起来挺简单的事要达到神奇的效果和境界,中间其实有个极其难于翻越的脱变的坎儿。而翻越这个坎儿所需要做到的除了天资与扎实的基础和不懈的努力外,还得有那么一丝明悟。而那丝明悟又必须源自于前面的三个条件,不是别人告诉你就行的!比如一句老话叫“熟能生巧”,你天资不行,根本不是做那行的料,再怎么努力也不一定能真正地熟,更没法巧起来!再比如哪个数学老师都会对你说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要多练!但也不是懂得这个道理的人都能学好数学的。比如我就是那种明知是那回事去偏不能那么去干的人!因为我是个不喜欢被任务所逼迫的人,要我天天去练那么多数学题,我哪里肯干嘛?否则,以我的天赋做个数学家还是完全可能的!再比如写诗,与你说功夫在诗外,但你从来没有于诗外找到能提高你写诗的水平的东西,你又从何去下功夫?所以纵皓自苦呤,也作不出一首上得了台面的诗来!有些引起质变的道理,只能自己去践行了才是真的!这或许就是常说的“书上得来终觉浅”吧!玄武之所以并不把一些关键所在给张三丰说,可能也是考虑到此,觉得说了反而于他不是好事。

对于运转道韵,张三丰也算是基础挺扎实的了。但他以前仅停留在武术动作施展的层面上而巳,现在却是要用它来衔接内力运行与发力和外放内力上,运用层次肯定高了一个档次。张三丰再神,也还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又经过了一长段时间的练习,张三丰才从偶尔成功到逐渐成功回数多起来。而在此过程中,张三丰又发现意念的引导尤为重要起来。这也使得他对修炼之人尤重神魂修炼有了更深的认识。人的神魂强大了,意念就强。意念强大,才更可能产生奇迹。所以世人奇怪于霍金居然可以通过想天体力学的事来战胜病魔捡回条命,这就是意志力的神妙之处!不是现代科学所能解释得了的。

说真的,这么练将下来,张三丰那意念方面的能力也提高了挺大一头。这为他后来修炼内功快速提升及最终创造出太极玄功奠定了极其良好的基础。

随着张三丰运用意念引导内力运行与道韵的运转能力的提升,张三丰逐渐能够勉强达到引着摘叶飞花每次都能将之掷出快如飞箭般飞行个十多二十丈远了。当然,张三丰自己也知道功夫还差得远,自然是继续勤练不辍。

玄武适时介入说道:“每个人的功力都是有限的。你也该试试近距离的威力如何了!”张三丰却觉得远没达到去如闪电的程度,故心有不甘地问道:“我这发射得远了,不就代表着能打击更远处的目标了么?”

玄武却笑道:“道之所及,按说是弥远的。但人之所及,终有可限。所以你只需做好当下!力有所及,是有一定范围的!”

这话张三丰算听全了,知道自己不能躁进。也觉得玄武之语,更含玄机!

不过张三丰也没去深究,只按着玄武所说的去练。

好在天道酬勤,张三丰经一段练习后,基本上能达到十丈范围内,摘叶飞花,可入木三分了!

而此时,蒙古兵又来了。这回气势汹汹地要夺回襄阳。

因为有前次预警作用,这回张三丰也率众去看了蒙古人的攻城方式。其实在张三丰心中,也想着万一蒙古兵来袭,最好也要晓得他们的攻击方式才好。

此时孟珙还在四川督战。但襄阳所部,实是他的老班底。所以,所留军队虽不多,算上上回接纳的万把人。也不超过五万人。而闻讯此次是蒙古王子亲率十二万人来报复孟珙前战失败之仇的。

襄阳守军按原来孟珙所授之法,并没有据城坚守,而是于中道狭隘处设防,用丈多长的长枪手在主道当道抗击,而弓弩手伏于两傍助攻。城内军马却伺机而动。

蒙古马军一到,想要冲锋,却见前面黑压压一片如刺猬般的长枪手,知道即使冲锋上去,必然讨不得好,便扎住了步伐。奈何那王子气盛,只催大军向前,便以万马奔腾之势冲来。虽然当前的战马被长枪剌伤,有些乱了阵形,但仍鼓噪而进,逐渐冲开了一条路来。

此时,两边箭手见旗号而一齐发矢。因距离较近,顿时显现的杀伤力很强,蒙军就有点儿后继无力了。

此时,城中守军又乘机冲出,一时搞得蒙古兵顿然慌了,调转马头回跑。这下子蒙古军队哪还有战斗力!便迫不及待地向后退去以图收整阵形。但宋军把有限的骑兵都放在了前面,一下冲击来,弄得蒙古军前所未有地乱成一团。好在那统兵之人见宋军骑兵不多,便带头急令回撤。后面大队人马才没被冲乱而安全撤离。

张三丰观战,自然为宋军取胜而兴奋。但一想那丈多长枪,其实一般士兵使用并不灵活。说白点,好些人都是摆设而己。若在平野,那效果就差了。

他之所想,乃是要武当山下不占地形地利的情况下如何防御蒙古骑兵。反正以他看来,宋军这得胜之阵也还是挺值不得推敲的。他要想一个“万全之策”来保证有敌来犯,必不得逞的回事。

另外就是长枪手如何使用好长枪的问题了。

张三丰认为,长枪之利,在于袭远。拿武术行话而言,就是“一寸长,一寸强”的道理。而枪之攻击力,仅在枪尖。如何能让手持长枪的士卒能充分发挥好长枪的杀伤力,那就又有些武学方面的道理了。张三丰自然是玩过枪的,挽枪花及枪扎一条线之类的道理在他面前就是小儿科了。但长枪不同,你想扎一条线,到枪尖处恐怕就一个簸盖那么大范围了。所以,长枪兵历来只用于对付骑兵或冲阵所用,犹如死物一般,对作战而言并不起太大作用。张三丰却觉得此处正好以武术理论而矫正之。他认为,长枪兵就该专门训练,让其一击必中那样。未必如栅栏鹿角一般置于前面,而可由后排向前突施对敌人的袭击。这样,由于其杀伤力显现的效果,必可震慑冲阵的敌人!

这回事他虽并未与襄阳守军提及,但后来他结合三才阵使用,真的杀得蒙古军不敢靠前!而明朝中后期抗倭英雄戚继光就采纳了这点儿,把他的那整套搬到了大鸳鸯阵上,每十一人之阵即配备三个长枪手,真的把倭寇杀惨了的!

对于防范骑兵,传统手法就是设置鹿角栅栏。但张三丰认为,这样纵深远远不够,很容易被骑兵突破。包括那长枪阵,因其不灵活,一旦士兵胆怯,反而自乱阵脚,倒成了反受骑兵砍爪切菜的对象。所以,他以为根本不需要那么多长枪兵,而最好是前置鹿角阵,再以盾牌兵掩护长枪兵于后一定距离排列守之。总之,阻其势而后尽可能杀伤敌人反慑其胆!

对于打仗最终打的是双方心理的道理,张三丰此时还没注意。但从取势以慑敌人方面,无疑他算挺先进的了。

张三丰回去就又研究了下长枪的使用。亲自弄一弄两三丈长的长枪,张三丰发现,这长枪的优势就在于隔着老远就可对敌进行威胁。要保证一直占有这一优势,动作幅度不宜过大,也要尽量用到如同眼镜蛇攻击敌人那般以静制动,再加以小范围内陡发寸劲才能使长枪威力尽量发挥出来。这倒为后来太极一门留下了玩长枪巨剑的功夫。青城太极门就有持长枪守索桥的功夫!

至于后来张三丰对武当山周边的布防,还因地置宜、发动民众地弄了个竹签阵及竹铣阵来,真的让蒙古兵不敢寸进!这暂时又叫后话了。后戚继光还借鉴此弄个狼铣出来,对付倭寇更是成了大杀四方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