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太极祖仙 > 第八十三章 张三丰点化刘伯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八十三章 张三丰点化刘伯温

上回说到朱重八觉得元朝的天子不行,或许在他少年时那个元朝皇帝真的不行吧。但忽必烈建立元朝,开始时还是挺不错的。

首先,忽必烈自己是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他也想让天下安稳发展,也是注重了安顿老百姓的。还有就是他因受丘处机劝说,兼之也深感蒙古军队一路烧杀抢掠,往往站不稳脚根,所以在对南宋进行全面进攻时,提出了“止杀”的号令,并命所有军队将领,每到一地,必须打着书有“止杀”二字的大旗!所以,南宋后期,几乎望风披靡!算是把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尽量控制下来的。最重要的是,他重用刘秉忠,采纳了刘秉忠“马上打江山,马下治江山”的建议,准备铺开和平治国,还百姓一个安宁的日子。可惜他只活了三十几岁,灭了南宋后没两年就死了!

这儿顺带又得聊聊刘秉忠其人。因为他是紫徽仙界另一拔人派下界来的,那就是以张良为首的道家黄老学派!毕竟天界千年一次的论道大会临近,各路神仙都在抓紧时间提升实力!这派姓刘的,大家可以想象下是谁了!是那个主持写《淮南子》的淮南王刘安!

刘秉忠,初名刘侃,法名子聪,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祖籍瑞州。大蒙古国至元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刘秉忠出身世宦之家,自幼聪颖,十三岁时入都元帅府为质子,十七岁为邢台节度府令史。之后一度弃官隐居,拜慧海禅师为师。这慧海禅师是慧能禅师的小师弟,所以世人也认为刘秉忠与张三丰是师兄弟。当然,张三丰岁数肯定比刘秉忠要大些。有些传说甚至把他们二人说成是同一个师父的同门师兄弟去了。

刘秉忠也是个精通儒、释、道三家之学之人,从其法号“藏春散人”看,是个偏向于道家为主之人。个性比较随性而低调,长期在忽必烈身边却不任官职,与忽必烈算亦师亦友的关系,属于忽必烈隐藏的智囊团首领。故其死后,被忽必烈追封为“太师”!

刘秉忠入大蒙古国忽必烈幕府,以布衣身份参预军政要务,被称为“聪书记”。直到至元元年,才任光禄大夫、太保,领中书省政事。至元八年,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至元十一年,刘秉忠无疾而终,年仅五十九。忽必烈念及其功,累赠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常山王,谥号“文正”。

刘秉忠于对元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他对元大都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原中都后来的北平最初的城市雏形。当然是按五行设计修过的!刘秉忠兼擅诗文词曲,有《藏春集》《平沙玉尺经》等传世。

刘秉忠死后没多久,忽必死也英年早逝了。说来也怪,一个元朝,短短六十八年时间里,经历了十任皇帝,可见,好些皇帝在位时间都不长。最短的只在位二十七天!

正因为此,刘秉忠制定的国策并没有被很好的实施。

还有就是蒙古贵族太骄横了,许多大族连皇帝的账都不怎么买的。所以整个元朝统治很不稳定!

刘秉忠死后,又转世为刘基(刘伯温),为后一个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所提出的监察机制及许多建议都深受朱元璋赞同,让大明朝庭可以在皇帝(指嘉靖)二十多年不理朝政的情况下都能正常运转!

说到这刘伯温,也与张三丰有着一面之缘。

正是张三丰遇到年少的朱重八后,虽然对朱重八略感失望,但他还是认出了王气所指应该就是这少年。于是他想,若能找个人辅佐那朱重八,说不定于践行人间大道还有可能。于是他来到了江西高安县。

当时刘伯温正任高安县县丞。而且才名远播。

这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十四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十七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

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了,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

刘伯温涉猎极广,但其所学以西汉初张良他们那黄老学派为主。属于道家学派(不是道教,是真正的经世之学。于天文地理、兵法权谋、经世治国等都有)。

像刘伯温这种人才,正好就是张三丰此时需要物色的对像。本来,张三丰作为一个方外之人,所修之道的路子不同,是不会好在意刘伯温的。但现在有所需要又不一样了。就算玄武那等大罗金仙,有所需要也会找上当年的凡人张三丰的嘛。

而此时的刘伯温,还正一心为元朝出力,热衷着大展才华,经世济民呢!张三丰欲说动他以后能辅佐朱重八,倒得动点儿心思!

张三丰到了高安,执尺被发长歌而行。歌曰:“忽隐忽现虽见长,一羽不加梦黄梁。风云季会需待时,真龙在野不在堂!”如此一连在县衙门外走了数日。

刘伯温忙于政务,倒也没在意张三丰。但衙役们闲聊开来了,说几天前来了个疯老道,天天唱那歌,不晓得啥意思。

刘伯温闻言便问啥子歌。衙役们便如实相告,并说:“大人,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可知他歌中之意?”

刘伯温细细品吟一番,对前两句不甚明了,觉得似乎是在劝人不要醉心功名。而后面两句就大含玄机了,隐隐有要变天了的意思!但他哪敢与这些衙役们明说,只说道:“疯人疯语的,莫要去管,也莫乱传!别损了衙门形像!”

衙役门听刘伯温如此说,也便不再谈论这方面的了。

刘伯温虽如常一般不动声色,但心里却想去弄懂那道士倒底是啥回事。

于是他说累了,要独自出去走走。

刘伯温一出衙门口,就见到对面街路沿上一个被发老道叉着双脚箕踞在地,见他出来,还抬起头冲他一笑!

刘伯温踱了过去,微微一礼,向一傍街巷伸手一指,说道:“老丈请了!”

张三丰也立起身来,一起来到巷子里。

刘伯温请问道:“老丈数日于衙前高歌,可有啥要相告的?”

张三丰撩起头发,看着刘伯温道:“大人好气度!好面相!当是满腹锦绣之人!必有框正天下之才!”

刘伯温一听此语,便知张三丰肯定是特来寻自己的,但不知他到底要做啥,便静待下文。

张三丰接着说道:“可惜时运还不济啊!”

刘伯温才高中进士被派来这儿做县丞,应该算顺风顺水的了,不觉诧异地问道:“老丈何出此言!”

张三丰说:“大人纵经世大才,然今天下,朝纲不振,官场昏聩,恐仕途多艰呢!”

刘伯温对这方面自然是有些意识的。不过自己还没遇到,又是初去茅庐,正怀揣雄心壮志之时,说相信也相信点儿,说不相信也真不愿意相信。便问道:“老丈歌中所指,便是这方面?”

张三丰点了点头。

刘伯温说道:“还烦请明言!”

他以为张三丰是为化缘才如此所为,但又觉得后面那两句“风云季会需待时,真龙在野不在堂”搞得太大了点!一不小心是要丢脑袋的呀!

张三丰便对他解释道:“大人的仕途时断时续,虽明中有升,但终究黄梁一场。而大人所待时机却在后面,自有风云季会之时,到时自知真龙在野也!”

刘伯温从怀里掏出一把碎银塞给张三丰,沉声道:“老丈老矣,不可胡言乱语!”便转身离去。

但听身后张三丰呵呵笑道:“龙气降凤阳,逢朱仕途畅。展尽平生志,万古美名扬!”

刘伯温闻言大惊,转身视之,只余空巷,哪里还有人在!这才知遇了神人,有些信了。

后来,他升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权贵们的压制与排挤。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三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着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着名的《郁离子》一书。郁离子者,谓之自己心情郁结与朝庭离心也!

而当此之时,天下的形势发生了大变。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

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结合张三丰临走时所言诗句,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最有真龙天子之气!

朱元璋也听闻他隐居青田,两次发出邀请。刘伯温不想再傲了,终于出山辅助朱元璋,希望通过助朱元章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

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元璋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得此良策,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