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太极祖仙 > 第187章 周文王问德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时无事,张三丰就告辞了王重阳,到林正英那儿去看看。恰好,林正英正在与一位白发老者进行谈玄论道。见张三丰进来,林正英就向那老者作了引见。原来这老者是神医张仲景,世称医圣。张三丰一听是张仲景,便纳头行礼,口称“晚辈拜见先祖!”原来,这张仲景虽非五斗米教之人,与张道陵也是同宗的,皆系张良之后。

张仲景早已听说了张三丰之名,满是欣赏地打量了张三丰一会儿,说道:“三丰不必多礼!我张家声名又赖你光大了呢!”

待大家重新坐定,张仲景接着说道:“我们还是继续说华夏医术与道家的关系吧!

一般学者将《淮南子》列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尤其是阴阳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

虽然刘安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但在那独尊儒术的年代,他所奉行的道家思想和阴阳学说与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思想背道而驰,因而屡屡被谗言折磨。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汉武帝以刘安“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进入淮南,刘安被迫自杀。

《淮南子》虽非医学着作,但提炼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医学理论,对华夏医学理论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在脏象学说方面,《淮南子》第一次记载了五行和五脏的配属方法,全面论述了五脏中心的生理功能。关于治疗学方面,《淮南子》提出了“治无病”和“知病之所从生”的观点。在病因病机学方面,《淮南子》提出“人二气则成病”“邪与正相伤”的观点。在养生学方面,《淮南子》提倡“体道返性”的养生总则,明确提出“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形、气、神三者共养的养生主张。

《淮南子》明确提出精气为人的观点,第一次将形、气、神三者并提,全面探讨了形、气、神三者的关系。《淮南子》强调“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内,一人之制”的整体全息观,建立了以气为中心的天人感应理论,明确提出“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合一整体观,认为只有做到“遵天之道,循天之理,与天为期,从天之则”,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后来随着道家退出政坛隐没民间,在追求健康长寿的发展道路上逐渐分化为丹道、药道、歧黄道等等。歧指歧伯,乃黄帝时期的医官。黄指黄帝,合二者已表明医道源自道家。后成为中医的代名词。丹道的丹士炼丹,主要成就是用朱砂制水银、及发明火药,当然,点卤水以制豆腐也是他们的代表作。药道上对炼丹手法的使用主要是炮制各种药物,使之去毒或改变药性。这方面你们应该是专家,我就不敢多言了!至于擅长“望闻问切”,辨病治病则是我们医家所长。”

张三丰于医道、药道、丹道方面虽皆有所涉猎,但的确还是算有些偏废了。就连吕洞宾想教他炼丹也没来得及,他便去了太上老君那里嘛。不过这回听张仲景谈到《淮南子》与中医的关系,也的确让他又涨了些历史知识。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看过《淮南子》。

他刚听到张仲景说完这些,胡鸾仙寻了来,对他说他那人间大道论道擂台又有人来论道了。于是他便赶紧回去了。

回到论道大擂台,又见一位帝王打扮的人带着一帮随从站在厅内,正等着他呢!张三丰连忙告罪后招呼大家入座。

通报姓名后,张三丰才知道这回来的是周文王。

周文王向张三丰一礼后说道:“近闻张真人贤名远播,心仪得紧,故而赶来请教一二。人皆说:“天下有德者居之”,不知真人对何谓“有德”有何高深的见解啊?”

算起来周文王该是儒家的始祖,毕竟孔子可是尊周文王的。其所习《易经》《周礼》都是出自文王之手。正因此,他姬昌才被后世称为“文王”。

张三丰答道:“按老子《道德经》上所言,古之圣人,于天下之民所持的那种“生而不有、长而不宰,为而不持”的态度称之为玄德。也就是对于圣人天下老百姓是无私付出的,生养他们而并不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子民,使他们得以成长发展但并不主宰他们,为他们付出却从不在他们面前以此居功自傲。但这仅是字面子上的“德”而已,老子在《道德经》中还多次提到过种种情况下的“德”。如“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之类的。综合而观之,老子所说的德,实质就是“正确地执行道”。“循道”便是“有德”,“不循道”便“失德”。故老子也说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从根本点上说,老子并不太赞同那种人为地对社会发展的操纵,因此他说“失道而后有德”。可理解为最好是让社会完全自然地发展。只有当社会靠自然地发展已无法协调社会人员间关系了,就需要一定的政治干预。老子最希望的是尽量不干预而让社会自然运行。这就是他所推崇的“无为而治”!他也称其为“上德不德”,也就是说最好的德行是根本不显露出来的,但一切又自然而然地发展得很好,故而根本谈不上啥子“德行”可言。

当然,对于“德行”,老子肯定的是“循道”而“不扰民”。要让“民不知”。要有圣人执政风范。

为了能保证这一原则,老子对统治者个人素养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如“无私心”“不贪”“知足”“德善”“德信”等等。这却被后人们确定成了为人的道德标准去了。所以后世所言之“德”只能算老子所说的“德”的未梢而已!仅是老子希望一个好的统治者施行“德行”应该具备的起码素养而已!

正因舍本逐未而发展起来的儒学,把具备这些素养之人称之为“有德之人”,才使得“天下有德者居之”这句话成为他们标榜自己,伪善经营的工具。表面上大仁大义,视天下老百姓如子民,实则极度自私,把整个天下视为己有牧民而食!”

周文王不料张三丰如此地向他分析他所提的问题,听得竟惊悚起来。虽然,他并没有拥有过天下,在西歧也是尽心尽力地帮助人们搞好生产、劝课农耕,所以名声一直很好。但于他内心里,是想去争夺天下的,故而他才到渭水之滨去寻访姜子牙的嘛。很显然,他这种争夺天下之心,肯定是把天下民众视为己有的!若按张三丰所分析的道理来看,他那样还有屁渣个德!当然,这也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言“失道而后有德,失德而后有仁义”。他也只适合去讲下仁义了吧!

周文王听得心里瓦凉瓦凉的。他原本自认为自己的“德行”做得很好的了,哪知若按张三丰所说,他还边都没沾上多少。

听完后,他站了起来,向张三丰揖首谢道:“受教了!张真人所论之道,果然精深!”也不久留,便告辞了张三丰,带队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