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干 > 第六十九章 要重视车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5章 要重视车战

现在种花家在战争中研究车战,很早就有车战,战车与车战的发展。种花家也花了大力气,投了大笔金钱进行研究。

历史上看,春秋战国会出现士兵们架着战车,进行大规模兵车作战的场面。但是后来,这种场面出现的次数不如步兵、骑兵作战来的多。

因为战车与车战出现在商周、衰落于秦汉时期,在汉朝以后就基本绝迹了。在这一千多年里,战车与车战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抛物线。

要谈战车与车战的发展,就必须要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何谓战车?顾名思义,战车,就是以车为原型并加以改进,应用于战争的车子。

车战,就是以战车为物质基础,另外加以步卒等条件进行的规模化的战斗。那么,他们之间具体的关系是什么呢?

车战的进行离不开战车,而战车只能以车战的存在而存在。从商周时期到秦汉时期,中国爆发的战争几乎离不开车战,特别是周代,车战是战争的主要形式。

一般来说,战车配备战马,甲士,一但战争爆发,军队即出动大量战车作为作战主力,通过战车上的甲士与战车下方的长彀来杀伤敌军有生力量。

由此可知,车战是离不开战车的,同样,车战一但被其他作战方式代替(比如骑兵作战),战车也失去了它的用武之地,所以,战车以车战的存在而存在。就如现代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一样,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战车与车战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在其存在的一千余年历史上,他们也是休戚相关的。战车早在商代就存在了,而车战几乎也在同时期兴起。

到了汉代,汉政府主要依靠骑兵作战,车战次数随即以断崖式的速度下降,最终和战车这个古老的军事器械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他们一同兴于商代,盛于宗周,衰于战国,亡于西汉,可谓唇齿相依,生死与共。

战车与车战的基本发展概况。通过对战车与车战关系的了解,二者有着如同亲密的战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没错,这句话是用来形容战友情谊)的关系。

那么,战车与车战的基本发展情况如何呢?初出茅庐,初露头角。战车最初出现在商代中晚期,并在很短时间内就被作用在了战场之上。

直至西周时期,战车与车战的形制基本相同。首先,我们先来看战车。战车具有独辕,两轮,长方形车厢,辕前有车衡,上有两轭用以束缚马匹,整个战车最为特殊的莫过于长彀,为了维护战车冲驰时的稳定性,设计者将它特意加长,这样不仅可以是战车更加稳定,而且使它拥有了更强悍的杀伤力。

战车在商周时期的主要作战器械,其作用主要是冲击步兵方阵,但一辆战车没有合理的配置,那么,它无异于是军队的累赘。

所以,商周时期人们非常重视战车的配置。商周时期的战车每车驾2匹或4匹马。战车每车载甲士 3名,按左、中、右排列。左边士兵负责射箭,右边士兵负责刺矛,中间的士兵负责驾驭战车,由此,组成了以战车为基础的作战单位,接下来,就可以进行初步规模化的车战了。

车战、战车在商代中晚期并没有成为主流。商代中晚期的兵器主要以戈、矛为主(《诗经》有证“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两者的长度均未超过人的身高。

可见,这主要是步战武器。在同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也有一些手执兵器的武士形象,这些材料表明,商代中晚期的步战仍为主要的作战方式。商代中晚期是车战历史的起步阶段,并没有成为主流。

大显神威,风靡一时。历史驶入了两周时代,战乱频繁,根据《史记》、《左传》等文献的记载,车战与战车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显神威,并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重要标准之一。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它们又得到怎样的发展呢?

战车形制及其配置变化都不大。进入成周时代以后,战车的形制在宗周的基础上稍微进行了改进。比如,軎饰变短,轮径变短,在车轴间装置铁锏。

再看配置,在西周战车作战单位的基础上,春秋战国流行“驷乘”法,并在战车上装备了更多的格斗武器,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两周时代的战车改进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车战,适应频繁的征战。

而且,春秋战国时期,战车的拥有量已经成为了衡量诸侯国军事力量的标准之一,据《左传》记载,鲁国邀请齐宋等国举行“兵车之会”,仅晋国就出动“甲车四千”,那么,此会出动的战车用量就不用说了。

另一方面,宗周之时进入了“车战时代”,车战可谓是当时最为流行,杀伤力最高的一种战争形式。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西周翦灭殷商之时,就发动“戎车三百乘,虎贲之士三千,甲士四万五千人”而且“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

在青铜器上也多有“成车百乘,斯驭二百,徒千"等关于车战的记载,从中可知,车战已经迎来了它的“事业高峰期”,春秋正盛,如日中天。

每况愈下,销声匿迹。早在战国时期,战车与车战的地位就已经不及宗周、春秋时那么重要了。

战国多以重步兵或者骑兵作为冲击主力,而战车部队仅仅用来保护侧翼,起辅助作用。战国末期、秦朝时期战车的发展已经趋于停滞。

同样,车战出现次数也大大减少,其最后出现的年代是楚汉战争时期。樊哙曾凭借轻车和骑兵攻下雍南城。汝阴侯夏侯婴擅持车战,并四次立功。

车骑将军灌婴曾以车骑追击项羽至东城,并进行了东城快战。但历史进入了汉武帝时期,由于汉政府有意解除匈奴威胁,持续对匈作战,培养了一大批骑兵部队与弩机部队。

从此,车战与战车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纵使后来汉、晋,唐将领使用其脱滞敌军,但终属昙花一现,不成气候。唐代以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销声匿迹了。

战车与车战拥有一千多年的生命,在商代中晚期逐渐兴起,如同一朵花,不知不觉中悄悄绽放。可就是这样一个古老的、风靡一时的作战器械与作战方式却在封建社会前期消失,犹如一个庞大帝国骤然崩塌。

这并非偶然,那么,其背后的原因是怎样的呢?统治疆域与地势地形。众所周知,战车与车站对地形地势的要求非常高,它适合平原作战,但对于山区高原或者多水之地却毫无用武之地。

战车与车战兴起于殷商中晚期,盛于宗周,衰亡于战国秦汉。从中可以发现,殷商至秦汉,统治疆域在不断扩大,殷商统治区域大概是湖北以北,陕西以东,大海以西,燕山以北。

周代行分封制度,领土扩大,在商代的基础上,其统治疆域北至长城,西至甘肃,东达大海,南至长江,可见商周时期统治疆域多以平原为主,而战车就可以发挥其速度快,冲击力强的优势,也适合进行大规模的车战。

到了战国时期,巴蜀、百越等边远地方也纳入了中原版图,战车的优势就大大降低,车战也不适合山区了。

战争规模与战争频率上,商周时期,战争规模比较小,战争发生频率也远远比不上战国。

为什么呢?殷商时期到春秋时期,如果发动的兵员数量达到上万人的规模,那么就可以算的上大战。

牧野之战,是武王灭商的大规模战役,可是武王出动的士卒尚不足5万!纵使是春秋末期,吴王夫差攻打越王勾践,也仅仅出动3万士卒,就足以使勾践成为阶下之囚。

而且春秋之前战争并不及战国频繁,战争前后军队有足够的时间修复、准备战车,做车战准备。

比如三次崤山之战,前后间隔长达三年,本来秦国两次大败,战车损失无数,但三年后仍可以集中500辆战车,一举打败晋国。

所以,小规模作战、长时间间隔,这都使得战车拥有足够的机动性,招之则来,挥之则去,十分便利,所以车战也很受欢迎。可是到了战国时期,一切都变了。

战国时期,社会更加动荡。出动数万人的战争已经是小规模的战争。秦赵长平之战,两军出动总兵力已达100万以上!

数十万人大战,必然扩大作战区域,旷日持久,不可避免的形成了拉锯消耗战。这使得作战方式多样化,将领必须精通法术诈力,巧妙运用各种战术(特别是迂回歼灭战),以杀伤对方大量有生力量。这样,需要规模化的车战就无法进行,传统的战车应用面愈来愈窄,地位逐渐下降。

而且,战国时期战争频率非常高,几乎每年都有数次战争,作战间隔时间非常短甚至是几场战争交错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国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准备、修复战车,反而战车逐渐成为了战场上的累赘,车战,也随之减少。

新型器械与作战方式兴起。战车与车战形成、流行一时,其地位却在慢慢就开始下滑。这与社会的生产力不无关系。

在殷商时期到宗周时期,生产力相对低下,以前的兵器主要是石质、骨质甚至是木质的,青铜器尚处于萌芽时期。

随着青铜冶炼技术成熟,商代的军队主要使用青铜兵器,战车大多是是木质配以青铜器部件,至周代,战车大部分几乎都是青铜制的了。

但到了战国时期,列国战乱频繁,对于兵器,战术等要求更高,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铁质兵器开始应用。又由于战术的不断更新,骑兵、弓弩兵等新的战争形式已经出现。

士兵骑马冲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大规模的使用骑兵作战。秦国冠绝天下的弩机部队(一支军队中至少有五分之一是弩机部队,且操作标准)。

这一切都使得车战的地位逐渐下降,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后期的战争中,车战使用概率已经大大少于西周、春秋时期,更多的是骑兵等新型部队与甲车配合作战。

到了秦朝,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击溃匈奴凶悍骑兵的,就是秦朝先进的弩机部队。

到了拥有雄厚经济基础的西汉帝国,汉武帝为了洗血汉太祖白登之围的耻辱,也为收复河朔、解除匈奴威胁,训练了一大批精良的骑兵部队,并使用西域特产精钢制造了大量的具有砍杀效用的环首刀,对匈奴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争。

从此以后,战车不在受重视,几乎被淘汰,车战,也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战车,作为长期被人们忽视的作战器械,车战,一种作战方式,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在长达一千余年的历史里,他们发挥了他们独特的效用。

车战中双方疲敝或一方溃败的情况下,就会让为数众多的徒卒冲入战场进行肉搏战。

然而车战有许多缺点,一是车辆必须在开阔的平原上才得以快速行驶,否则容易翻覆。

二是接触的双方在靠近时除了相互射箭、以长兵器刺击外,战车调转车头不如直接骑乘马匹来的灵活,在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时相当吃亏。

能造成敌方巨大战损的骑射战法迅速风靡各国,车战渐渐被舍弃。中亚游牧民族发明了马镫,不仅解放了骑士的双手,使其可以手持长兵器冲锋陷阵,或以精湛的射箭技术杀敌,战车暂时告别了东方的历史舞台。

而在西方,车战一直都有,神圣罗马帝国领地波希米亚的宗教改革家扬胡斯在康士坦斯大公会议中,被罗马天主教会判决为异端并以火刑处死,支持他的地方贵族及民众(被称为胡斯派)起兵反抗波希米亚国王西吉斯蒙德。

由于胡斯派大量兵源多为穷苦平民,缺乏军事训练,亦无盔甲、马匹等装备,难以抵挡重装骑兵的攻击,于是他们以四匹马拖拉的四轮农场大车改装成“胡斯马战车”,配合步兵、少量骑兵与野战炮,组成拥有极佳防御力的车垒阵型,多次瓦解了条顿骑士团以及其他十字军的攻势。

在近代坦克发明前,早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出现如飞碟般的坦克前身,而且是出自有“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列奥纳多·达·芬奇手稿。

达芬奇长年在米兰担任军事工程师,他也创造了一台外壳坚固、可移动式的圆锥体武装装甲车,辅之以数门火炮,不仅敌人无法接近,进而移动深入敌阵中,兼具安全性和攻击性于一体。

然而,装甲车的设计是需要搭载8个人同时驱动并操作炮管,但内部空间太过狭窄,无法在兽力驱动时,同时载人操作火炮,否则肯定是划时代大杀器。

车战不是肤浅的,它源自于一个战争的内质,并将它的丑恶展现给这个世界。车战的追随者们相信故事,相信战车将战胜一切,相信跟随内心将到达自己真正的目的地。直面充满挑战、不可能战胜的骑兵,丑小鸭会变成天鹅,这些都是车战追随者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