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大明:苟住也要加油干 > 第八十九章 张白倒地咋办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3章 张白倒地咋办

李岩家与李诚家门对门,他在窗户上看到了这一幕。

“或许出于好奇心,他后来经常来看。父亲觉得这个小孩蛮聪明,又喜欢听,那就进来听吧。”李家说。

李家长辈是发小,关系亲密。三年困难时期,作为幼子的他被父亲从农村老家接到城里。第二天,窗台上有个虎头虎脑的小孩在探头,那就是4岁的张白。两人很快成了玩伴,打弹珠,拍画片,看连环画和电影,几乎天天在一起。

李回忆,张白为人朴实,“就好像生活在下层老百姓中间”。在他印象中,工作与护卫有关。他的弟弟曾告诉他,没事就跑到街上,跟小摊小贩打招呼、聊天,和他们很熟悉。

家庭影响让张白容易接近老百姓。但对跟随李诚读书,种花王似乎并不赞成。种花王举例子,是宋朝的史嵩,此人即使身处危局,依然努力坚持。

32岁的史嵩考中进士。当时正是他叔叔史弥远当政的全盛时期,他被安排到战略重镇襄阳,任光化军司户参军,管理那一带的户口和粮食。虽然这不是武职,但他非常关心军事,通过细致的观察,很快洞悉了边境的布防情。

因宋金战争基本结束,李全之乱平息,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成了当务之急。朝廷号召京湖江淮等地屯田。时年40岁的史嵩之负责襄阳屯田,积谷68万石,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朝廷及时给他加官为权知枣阳军兼制置司参议官。

第二年,他在枣阳发动军民兴修水利,开了置堰屯田的先河,粮食再获大丰收。朝廷又给他晋爵,封鄞县男,从五品。绍定五年(1232年),史嵩之升任京湖(今湖北与河南西南部分地区)制置使,兼知襄阳府,成了名副其实的襄阳军政一把手

之后,蒙军北撤。原先被金国占领的中原地区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真空地带。朝廷决定趁此良机挥师北上,收复“三京”,即应天(今河南商丘)、开封和洛阳。

史嵩之刚从前线回来,深知前线情况:河南地区连年兵连祸结,赤地千里,蒙军北撤,留下的几乎全是没有人烟的空城,军队开拔,粮运困难,又不能在当地筹集。

荆襄(今湖北)地区刚逢水患虫灾,老百姓饥馑流亡,如在这种情况下再征兵征粮,势必造成百姓逃亡,游民聚而为盗。再是,以蒙古人的野心,他们想灭南宋是迟早的事,宋军孤军北上风险很大。所以他上书六条,力谏宋理宗不可轻易出兵。但朝廷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时任丞相的郑清之,把收复三京的事看得太容易,把蒙古方面的实力估计得太低。他命令庐州(今安徽合肥)知州全子才带一万士兵收复汴梁。当时汴梁的蒙军守将是金国的旧臣崔立,崔立被李伯渊、李琦等几个金国旧臣杀死。李伯渊打开城门,把全子才迎了进去。

另一员大将赵葵率5万兵力从滁州开到泗州,收复泗州,然后来到汴梁,与全子才会师。赵葵督促全子才向洛阳与潼关进军。全子才派徐敏子带了200名兵士做先锋,又派杨谊率一万三千名强弩手作为后继。

徐敏子到了洛阳,洛阳并无蒙古军队,只有300户老百姓。这300户老百姓向徐敏子“投降”。事情果如史嵩之所料,徐敏子进城只一天便断了粮。

杨谊率一万三千名强弩手走到洛阳之东三十里的龙门附近,与蒙古兵遭遇,一战即败,杨谊孤身弃部逃跑。徐敏子也只好放弃洛阳,向东撤退。

于是,一马平川的中原大地上,一支筋疲力尽、饥肠辘辘的步兵在撤退,而无数剽悍的蒙古骑兵在后面追杀。

蒙军追奔数百里,杀伤宋军十之八九。不久,赵葵、全子才也借口史嵩之不运粮食接济他们,一起从开封、应天撤军。

“三京之役”的失败,激化了宋蒙矛盾,近半个世纪的宋蒙战争由此揭开序幕。

钓鱼城遗址,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祝永都督淮西成为抗蒙最高统帅。

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可汗窝阔台命阔端、阔出、口温不花等大将,分三路攻宋,取唐州,拔枣阳,侵襄阳、邓州,入郢州。

端平三年(1236年)春,蒙军攻洪山、江陵。京湖制置使赵范没能妥善处置襄阳南北两军之间的矛盾,致使襄阳北军主将王旻降蒙,城中“官兵四万七千多、财粟三十万、军器二十四库”全部落入蒙军之手。

接着,蒙军陷光州、破固始、降随州、攻蕲州、围庐州,略地至黄州。宋军全线溃败。

危急时刻,因得罪郑清之而已在地方上任职的史嵩之被宋理宗任命为淮西(今安徽省江北部分)制置使,赴前线督战。

史嵩之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严厉惩处那些贪生怕死的官吏,同时奏请朝廷,对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予以重奖并破格提拔。

这时,蒙古军已进逼江陵,史嵩之派新升任四川宣抚使的孟珙前往增援。孟珙到江陵后,命令部队不断变换旌旗的服色,循环往来,夜里则沿江点燃火炬,以此显示宋军声势浩大,连破蒙古军24阵,夺还被掳的2万军民。

第二年,蒙军攻打黄州、蕲州、安庆,当地守臣弃城而逃。史嵩之命孟珙从江陵前往增援。孟珙五战五捷,相继收复信阳、樊城、光化和襄阳。作为前线总指挥的史嵩之,先后被宋理宗擢为奉化郡侯(从三品)、参知政事(正三品),开督府于鄂州,都督京湖南北、江西、淮西以及光、蕲、黄、夔、施等州军马。

不久,蒙军又动用80万大军围攻庐州,准备在巢湖造船,进攻江南。史嵩之命安抚使兼知庐州杜杲派舟师及精锐部队扼守淮水要害。淮东、淮西民兵也参加了保卫庐州的战斗。蒙古军改攻滁州。曾为赵葵幕僚的知招信军余玠亲率精兵救滁。

蒙古军又转攻招信,被余玠回军打败。知镇江府吴潜也组织民兵,夜渡长江,攻击蒙军营寨。侵掠江淮的蒙古军不断遭受南宋军民的反击,只好北还。自此,淮河以南失地全部收复,宋蒙议和。

嘉熙三年(1239年)正月,宋理宗诏史嵩之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继续留在前线指挥,这意味着皇帝将整个宋朝军队的指挥权交到了史嵩之手里。丞相任上部署修筑合川钓鱼城。

嘉熙四年(1240年)3月,史嵩之被理宗召回临安,成为继史浩、史弥远后的新一任鄞人丞相。

史嵩之任丞相后,广揽人才为朝廷所用,先后推荐名士32人,其中董槐、吴潜后来都成为贤相。“史嵩之先夺陛下之心,其次夺士大夫之心,而其甚也夺豪杰之心,今日士大夫,嵩之皆变化其心而收摄之矣。”

从他的政敌礼部进士徐霖的这份奏疏中,也可见史嵩之善于团结各方力量。宋朝在他的领导之下,政治变得更加稳固。

在史嵩之掌权的6年中,南宋守住了淮河以南,军事部署准确有效。南宋后期的主要城防工程体系,都是史嵩之执政时修建。

边防建设更是取得重大成果,史嵩之派孟珙、余玠等对襄樊的建设和在四川实施的山城防御计划等,对南宋后期的抗蒙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钓鱼城的修筑,作为史嵩之为相期间一项重大战略部署,若干年后对整个世界的格局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是朝野上下始料不及的。

淳佑二年(1242年),蒙军攻克成都,四川告急。巴蜀一失,长江防线就会形同虚设。

当时的情形是,欲保南宋,必保四川;欲保四川,必保重庆;欲保重庆,必保合州(今重庆合川区)。

关键时刻,史嵩之奏请余玠以兵部侍郎衔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川总领兼夔州路转运使,主持军政,置司重庆。

余玠以恢复全蜀为己任,上任伊始就设“招贤馆”广揽人才。不久,他采纳播州(今贵州桐梓)冉氏兄弟(冉琎、冉璞)建议,根据四川特殊的地形条件,筑城钓鱼山,迁合州于钓鱼城内。

钓鱼城筑于今嘉陵江南岸的钓鱼山上,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汇流,城分内、外,外城筑在悬崖峭壁之上,城墙系条石垒成,俨然兵家雄关。城内有大片田地和丰富的水源,周围山麓也有许多可耕田地,这使钓鱼城成为四川整个防御体系的一个节点和最为坚固的堡垒。

此后的历史充分证明了钓鱼城“一柱支半壁”的重大作用。从1243年至1279年,合州5县17万军民以钓鱼城为据点,历经宝佑、开庆、景定、咸淳等时期的大小200余场鏖战,坚持抵抗强敌36年,成为所向无敌的蒙古铁骑的噩梦,连被欧洲人惊呼为“上帝之鞭”的蒙古大汗蒙哥也殒命城下,缔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史嵩之性格强悍,处事果敢,不能容忍别人批评。一旦发现有人对他的决策构成威胁,就会果断将对方排除。

他任右丞相的当年,左丞相李宗勉去世,而时任平章军国重事的乔行简和参知政事余天锡和史嵩之是一派的,权力的集中让史嵩之从一开始就受到朝臣责难。在复杂的权力斗争中,作为史弥远的侄儿,他被史弥远的反对派视为眼中钉。戎马倥偬,国事纷繁,他也无暇顾及当时士大夫推崇的理学,明里暗里得罪了很多人。《宋史》载:“弥远之罪既着,故当时不乐嵩之继也,因丧起复,群起攻之,然固将才也。”可见当时有许多朝臣是因为不满史弥远而否定史嵩之。

而作为同属于史弥远的政治派别,史嵩之又同理宗的老师郑清之政见不合,两人芥蒂很深。

淳佑四年(1244年)9月,史嵩之父亲史弥忠病故,按照传统,史嵩之应该回家“丁忧”3年,但宋理宗觉得蒙古人虎视眈眈,国事艰难,便援引战时特例,准备“夺情”。史嵩之6次辞相,宋理宗均不予批准,而是诏令其起复,让他继续留任。

一开始,官员们对此不敢有任何意见,后太学生黄恺伯、金九万、孙翼凤、何子举等144人联名上书,请求宋理宗不要违背传统礼法,收回史嵩之起复的成命。这场起自太学的“倒史风波”,很快便在京城蔓延开来。参与的除了太学生,还有67名武学生、94名京学生和34名宗学生。朝中政敌充分利用这一机会,不断上书皇帝,以儒家伦理抨击史嵩之,其规模之大、声音之激烈是宋朝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后宋理宗顶不住了,只好宣布准许史嵩之回家“丁忧”。

-罢相回东吴“闲废13年”

史嵩之回鄞县东吴老家守丧后,朝政逐渐被他的政敌控制,他再也没能涉足政坛。他推荐的董槐、吴潜等虽曾跻身相位,但都因遭排挤而昙花一现;他所器重的大将孟珙于两年后遭君臣无端猜忌病故于江陵,余玠也在几年后遭权臣陷害服毒自尽。在宋蒙大战如火如荼之际,主持军务的最高统帅史嵩之被罢免,一些声名显赫的战将相继离世,成为南宋走向崖山的一大转折。

鄞县东吴也称太白,史浩母亲曾居住在此,史浩任丞相后,回来探望双目失明的母亲,特为她建了东吴大庙。后史嵩之的祖父史渐、父亲史弥忠相继居东吴。史嵩之在今东吴南村建造府第,并在附近建云树壁、钓鱼台、三溪桥(今府前桥)。史嵩之“闲废13年”间,宋理宗曾三次想恢复他的职务,史嵩之也表示愿赴四川御敌,但每次都因遭大臣激烈反对而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