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西施的传说之浣纱遗梦 > 第三十七章 石室牧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伍子胥向西施射出致命一箭,幸亏计昵舍命相挡,西施逃过一劫。

余皇号走得快,伍子胥没有亲眼看到箭伤到了谁,但见人群乱作一团,想来箭无虚发,西施非死即伤。

死最解恨,若伤也可接受。一个男人身被残疾,影响不大,刀疤脸、独眼龙之类反而更显出男子汉的野性魅力;可要是一个女人身体带疾,眇其一目,断臂跛足,就算曾经是天下第一美人,这辈子也算完了。

勾践、姒姜和范蠡的小船拖挂在余皇号后面,伍子胥出手兔起鹘落,就那么一瞬间,几乎无人发现,但范蠡是留意着伍子胥一举一动的,还是看到了全过程。

虽说西施毫发未伤,只是虚惊一场,但也吓得身酥脚软。

三人站在船头惊魂未定,面面相觑。

以前只是耳闻,现在算是真正领教睚疵必报的复仇之神伍子胥的手段。

勾践忧心忡忡说道:“有伍子胥这样的煞星在,寡人的复国计划还可能成功吗?寡人现在已经死了半条心。”

范蠡对伍子胥恨得咬牙切齿,说道:“伍子胥虽然得意当下,但他身边危机四伏,只要伯嚭不死,臣范蠡一定有办法除掉伍子胥。请大王放心就是。”

范蠡这些天殚精竭虑,夜不成眠,慢慢悟出了吴国的致命死穴,那就是伍子胥和伯嚭之间的矛盾。两人都是吴国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如果让他们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不管孰胜孰负,对吴国都是重创。

善加利用,越国可以在他们矛盾的夹缝中求得生存。

伍子胥和伯嚭两人的性格决定了两人不可能妥协和好。

伍子胥是睚疵必报的人,快意恩仇,心胸狭窄,一日结仇,十年为敌。他自以为浩然之气可贯长虹,怎么可能放低身段与伯嚭和解?

而伯嚭是天底下第一机灵的人,早就看破红尘,不会像父辈那样再做仗义执言的铮臣,生存第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他的性格转换、信仰改变是家族的几十条命换来的,刻骨铭心,根深蒂固,除非阎罗王驾到,已经没人能改造他。

伍子胥死守着忠臣的架子不肯放下来,志气可嘉,行为却不值得效仿。说白了,为君者,谁喜欢仗义执言的臣子?不等于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压缩了自己的空间?不等于鼓励臣子挑战自己的权威?

关键是阖闾和夫差统治下的吴国已经变了,阖闾的时代吴国尚处于创业阶段,阖闾就算很能干,也不得不虚怀若谷一下;而夫差的时代吴国到了巅峰时刻,夫差就算很无能,也必须要刚愎自用一下。常理之中。

伍子胥苦守信条,不知变通,他的结局只能步他父亲的后尘,被国君遗弃是必然的,至于是否遭杀身之祸,那就得看他的对手是否心狠手辣。

伯嚭虽然天性不是心狠手辣之人,但他的家族遭受过政敌囊瓦、费无忌之毒手,这些奸人和魔鬼一样邪恶,和魔鬼常打交道的人最后也会变成魔鬼,伯嚭仿而效之变得心狠手辣,也不是什么难事。

除非伍子胥能靠着吴王对他的信任一招拿下伯嚭,如果不能一招制胜,借以时日,伯嚭以柔克刚,必胜无疑。

现在夫差对伍子胥有这样足够的信任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一旦伯嚭得势,皆大欢喜,越国一定会柳暗花明、绝处逢生。

范蠡的分析虽然很有道理,但勾践感觉操作性不强,眼下自己君臣入吴为奴,人不人鬼不鬼,保命也难,要利用伍子胥和伯嚭的关系谈何容易?

勾践一脸凄惨,道:“现在伍子胥是操刀手,我们只是俎上鱼肉。范大夫说这样的话是不是为时尚早、言过其实?”

范蠡摇头,说道:“历史常常会惊人相似,当年夏桀在夏台囚禁商汤,纣王在羑里囚禁文王。夏桀和纣王都做过操刀手,可是结果都成了俎上鱼肉。这是为什么?因为商汤和文王表现很好,没有让对方找到下手的借口。希望大王能重演商汤和文王的故事,不要让夫差找到杀人的借口。”

勾践沉默不语,思考良久,才点头称是。

勾践说道:“寡人自会牢记范大夫的教诲。只是眼下寡人最担心的还是你范大夫。你现在是寡人唯一的依靠,你如果弃我而去,寡人将死无葬身之地。”

范蠡急忙跪倒在甲板上,连连叩头,说道:“大王对臣范蠡有知遇之恩,范蠡粉身碎骨难以图报。范蠡虽是楚人,但情寄句越,此生无求,惟愿与之共存亡。”

范蠡终于说出真心话,生我养我的家国是楚国,不容人选择;但我的精神家园可以选择,那就是越国。穷则思变,人生必须思考,只有思考后人的精神境界才能升华。这几个月的人生裂变,显然让范蠡脱胎换骨,和刚刚来越国时判若两人,现在他真正是越人了。

勾践和姒姜急忙把范蠡扶起来。

勾践说:“你这么说,寡人就放心了。”

姒姜也紧接着说:“范大夫侠骨丹心,真是我越国的福音。”

越王夫妻对范蠡的表现十分满意,心情也大为改变。

这是好兆头,入吴为奴,苦日子还在后头,要是现在就愁眉苦脸,以后的日子将更难熬。

趁热打铁,范蠡感觉和勾践、姒姜约法三章的时候到了。

范蠡说道:“臣范蠡无理,请大王能听臣一言。”

勾践说道:“范大夫有话尽管说,寡人洗耳恭听。”

范蠡说:“无论吴国君臣如何侮辱大王的人格,请大王能在这两年内永远放弃铤而走险、鱼死网破的念头。”

勾践说道:“寡人谨记范大夫的教诲。”

范蠡转身对姒姜,说道:“臣范蠡无理,请夫人听臣一言。”

姒姜说道:“范大夫但说不妨。”

范蠡说道:“无论吴国君臣如何践踏夫人的尊严,请夫人永远不要有以死相抗、绝望轻生的念头。”

姒姜泪流满面,低头说道:“姒姜谨记范大夫的忠告。”

范蠡和勾践、姒姜的“约法三章”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厚着脸皮活下去。世上不怕死的人很多,但不怕羞辱、能在羞辱中坚持着生存的人凤毛麟角。

越国君臣三人在旅途上的交谈,事实上是对未来“为奴”生活遭遇的未雨绸缪。

很有必要,接下去三人的遭遇完全印证了这次谈话的重要性。

三位一体,风雨同舟,只要有一人坚持不住倒下,其他两人也必定崩溃。

吴国大军伐越大胜,王城阖闾大城举城欢庆,规模自然远胜三年前槜李之战后越都郫中的那次庆祝活动。阖闾大城毕竟属于世界性都市,住满了各大诸侯国的被质押的王子、各国使节,还有闻风而来的各国商人贩夫,以及前来寻求发达的。

安排吴王入城仪式的是大夫逢同,逢同是夫差王子时的患难之交,夫差上位后大得幸宠,他最有创意的安排是吴王夫差的战车入城时令勾践穿上圉人服饰给夫差驾车。各国王子和使节都被邀请来参加盛典,这里看到的每个细节都将被传扬天下。

越王将做吴王的车夫,这样的场面当然很能吸引眼球,消息传开,万人空巷,大家都想看看一个王者成了被侮辱的阶下囚是什么表情。

是绝望?是哀伤?是愤怒?是卑怯?是无地自容?是束手无策?是惊慌失措?是麻木不仁、面无表情?大家纷纷猜测,无非也就这几种表情。

结果让他们大跌眼镜。

越王勾践的表情竟然是憨厚!带着三分腼腆的憨厚,憨厚之笑!

这憨厚之笑把吴军在越国的烧杀抢夺登时轻描淡写了,仿佛吴军无罪,倒是勾践自己犯了错,对吴王夫差来个诚恳的道歉。

勾践带着腼腆和憨厚,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仿佛这天大的屈辱与己无关,像一个失忆人一样,无心无肺地驾驭着吴王的战车穿过人群进入了阖闾大城。

逢同这样的安排本来是被伍子胥、伯嚭授意,夫差首肯的,目的当然很明显,让勾践忍受不了屈辱,自我了断。本来设想勾践很可能过不了这关,没进阖闾大城前就会无地自容,来个触柱而死,或者投河自尽,万万没想到勾践会来一个憨憨之笑,不费吹灰之力就顺利过关。

勾践的表情看似无师自通,其实却是依样画葫芦。当前勾践之父允常来吴国进贡时,也是这副表情。勾践之师乃是父亲。

憨厚是最不是表情的表情,也是最有杀伤力的表情,最能激发人的同情心,这样厚道的人你也能欺负吗?

勾践绝对不是忠厚之人,这是范蠡心知肚明的,可是他却做出了无限憨厚的表情,蒙蔽世人,这样的人是干大事者,值得付托!

伍子胥和伯嚭的目的没有达到,也感觉很意外。因为在他们眼里,勾践跟上古时期的蚩尤一样,是个穷凶极恶之徒,无法无天,不服管教,无论怎么羞辱他、折磨他,都不为过,希望其他人跟他们也是一样观点。现在的勾践判若两人,不但不是蚩尤,反而是个忠厚长者,太令人意外。反而是伍子胥和伯嚭被玩个措手不及。

现场反应更是对吴国君臣不利。这些诸侯国的王子和使节开始用沉默来表达震惊,没人愿意发出哄笑声,只有互相之间小声的议论,最后大概是意见统一了,纷纷用转身离场来表达对施暴者的不满。

夫差、伍子胥和伯嚭犯了众怒,人家越王虽然战败被俘,但毕竟还是一方王者,你怎么能用如此卑鄙的手段去羞辱他呢?王者羞辱王者,等于羞辱自己,以后你的臣子、你的手下对你不敬就言出有据、师出有名了。

这些观众都是有身份的人,最怕不被别人尊重。吴国这种作法简直就是公然的礼崩乐坏、离经叛道、歪门邪说、斯文扫地。是在悍然挑战整个文明世界的秩序,令旁观者人人自危。

诸侯国王子和使节们不满吴国的愤怒表现和当时发生在鲁国的一起大事件有关。

几乎就在吴越开战的同时,鲁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刚执政鲁国不久的圣人孔子下令诛杀了同朝为臣的鲁国大夫少正卯,加在少正卯头上的五大罪名分别是: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

简言之就是八个字:异端邪说,蛊惑人心。

此事件当时轰动诸侯国,少正卯该不该杀这个话题成为天下诸侯争论的焦点,争论的热烈程度连吴越之战这样的大事件也遭冷落。孔子公认的圣人,最讲究“仁义”两字,怎么能把持不同政见者少正卯说杀就杀?不就是因为少正卯理论的粉丝超过了儒家学说的粉丝,以致让孔圣人狼狈不堪,他讲课的教室“三盈三虚”,多次坐满了人,又多次中途逃学,跑到少正卯那边去听课。

起初的舆情对孔子十分不利,为了争几个学生大开杀戒,这是妒忌杀人,徇私枉法!孔子的“仁义”核心说岌岌可危,将背上欺世盗名的千古骂名。孔子见势不妙,急忙派出由得意弟子颜渊、冉伯牛、仲弓、宰子我、子贡、子游、子夏、冉求、仲由组成的强大的游说阵容,到各大诸侯国做宣传工作,说明事情的真相,分析少正卯学说的危害性堪比洪水猛兽。经过弟子们的苦口婆心解读,人们这才渐渐明白异端邪说的危害性,孔圣人还是孔圣人,高瞻远瞩,“不知已乱治未乱”,阻止了一次人类社会的大崩溃。

孔圣人杀少正卯的罪名很抽象,其载于《荀子》一书中的五大罪状没一条是具体的,全是臆想的产物。为了防止少正卯的学说死灰复燃,危害世人,圣人们甚至没有留下少正卯学说的片言只语,让后人能略观端倪。

但我们至少可以判断,少正卯学说的核心是反人类、反社会的,属于人类社会的负能量,其众多的追随者可能就是少正卯利用了当时人们不满社会现实的负面情绪而不负责任地哗众取宠。

可见春秋后期虽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家的言论都很自由,但前提条件还是必须你的学说是对社会进步有推动力的正能量。如果是负能量,还是不能“被自由”的。当时的人心虽然已经不古,但维护社会秩序的呼声还是很高。不然,孔子不可能杀了少正卯还能被人们视作圣人。

孔圣人杀邪教头目的事件余波未平,吴国君臣又在光天化日之下羞辱越国国君,无疑又是一股反社会秩序、反人类文明的负能量在蠢蠢欲动,难怪诸侯国的客人们不能接受。还幸亏人家是你吴国的客人,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不然很可能现场直接出现嘘嘘声。

人心真的不古,要是此事发生在几十年前,豪气冲天的春秋几大霸主尚在,足以因此组织起一支联合国军,向你吴国兴师问罪。

吴国赢了排场和脸面,但勾践的“憨厚一笑”,反败为胜,让吴国输了更加宝贵的道德和舆论,得不偿失。

越王给吴王驾车的消息传遍天下,很被天下圣人不耻。

圣人能察微洞幽,马上从吴国君臣骄横的举动上预测出不久的将来,吴国定将祸害天下,而且吴国君臣逆天而行,得不到上天的护佑,一定会玩火自焚。

圣人的代表孔子在自己的课堂上对得意弟子断言:“伯嚭是为了灭亡吴国而生的。”

其实出馊主意的不只是伯嚭一个人,还有伍子胥。可是伍子胥是令天下人闻风丧胆的复仇之神,谁要敢风言风语撩拨他,一旦发作,让你吃不了兜着。孔子虽然远在鲁国,也惧怕他三分。圣人的话总是简单而含蓄,当孔子在这样议论伯嚭的时候,其实已经包括了伍子胥在内。

后来诸侯间传闻伯嚭生病死了,弟子告诉孔子,孔子连连摇头,认为这一定是谣言。果然,没出一月,又传来伯嚭好好活着的消息。弟子惊叹老师未卜先知,请教此中玄机。

孔子笑着回答说:“其实这很简单,伯嚭是老天爷为了灭亡吴国而生的,现在吴国没有灭亡,伯嚭的使命没有完成,老天爷怎么可能让他去死呢?”

圣人能识破天机,弟子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走完入城仪式,勾践三人被送往阖闾大城外的虎丘给吴王阖闾守坟,当时阖闾墓驻有部队,将士们骑的马需要人照料,勾践和范蠡因此还得到了牧马的差事。越夫人姒姜的差事是给守坟的将士作爨浣洗,就是下厨做饭,下河洗衣。

阖闾大王死于勾践之手,守坟官兵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只是碍于两国签订了条约,才没痛下杀手。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大冷天里,把三人丢在野外不给房子住。虎丘的阖闾墓离王城已经很远,四周是一片蛮荒之地,人迹罕至,只有狼群狐兔出没。三人无处藏身,只好在山上找了个山洞暂避风雪严寒,是谓石室。古人风雅,说山洞难听,说石室就顺耳不少。

不给住的房子,自然更不会给吃的。幸亏姒姜是给吴军下厨做饭的,只能偷偷把一些军士们丢弃的剩菜剩饭藏起来,带回石室给两个大男人填肚子。

堂堂一国之君养尊处优,沦落为荒原上的野人饥寒交迫,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勾践君臣“石室牧马”。

然而憨厚之笑赢得天下同情,因祸得福。旗开得胜,其乐融融,只要心里愉悦,最寒冷的巢穴也是温暖的居所。

这天范蠡用自制的一把土弓,到野地里猎狐,山洞里只留下勾践夫妻两人,姒姜趁机向勾践讨要“憨厚之笑”秘诀。

勾践笑着说:“当时在我眼里看到的不是吴人凯旋入城的场面,而是几年后我越国大军攻入吴国都城的场面。我看到坐在战车上趾高气扬的也不是吴王夫差,而是我越国大王勾践。”

姒姜流下泪来,说道:“大王和臣妾想到一处了。当臣妾侍候夫差的时候,臣妾也在不断设想,当夫差做我越国阶下囚的时候,我该怎么羞辱他。”

勾践说道:“你该把屎盆子扣在他头上。”

姒姜摇头说道:“不!大王太仁慈了。臣妾想好了,该逼他把臣妾撒的尿喝下去。”

勾践夫妻这样说着的时候,兴致勃勃,烦恼全丢。

可见逆境中求生存的人靠的不是坚强意志力,而是丰富的想象力。

勾践和范蠡饥寒交迫数个月,一直要到文种暗中派郑旦的粉丝、很会赚“越布”的黑夫和西施的粉丝、屠户之子计昵来到阖闾大城,才算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黑夫和计昵一起在阖闾大城开出了一家绸缎铺子,把越国浣纱女染出来的五色绸缎和麻布运来,卖给阖闾大城中的富人和天下客商,五色绸缎是好货,更加这两人都有从商经历,会做生意,大赚特赚,养活勾践夫妻和范蠡不仅绰绰有余,还有余钱到处行贿,打通关节,拓展勾践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