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梦回大唐626 > 第四章 上善若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柯三人像三只落魄的丧家之犬一样紧遵主人的召唤,紧随其后走向二伯家的方向。大约半柱香的功夫便到了二伯家,李柯驻足抬头一看,这家伙果然是大户人家,但看高耸的门楼和门框上栩栩如生的木雕,还有那黑的像是刚刷过一般发亮的门板漆,就连门上的螺狮兽环都显得威武嚣张霸气,门框中间横匾上见“上善若水”四个楷书大字,或许这几个字正是吕二伯的人生座右铭,也是他的处世之道。

二伯掀门而入并招呼三人一起进来,进门但见一巨大扇形照壁,面有浮雕图案,顶有琉璃瓦盏,中央额首处贴一铜镜,显得庄严且优雅,李柯前世在北方的四合院和江南的苏州园林里也见过类似的院中装置,只是大家用意和说法各有不同而已,有的人从风水角度认为大门不可直对院落,故而设此屏障,有点类似于泰山石敢当辟除邪祟的用意,也有的人认为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江南园林的格局而已,完全出于雅致美观的考虑,可以在其表面写诗作画,类似于一道山水屏风而已。照壁的侧面是门房,二伯示意三人待在这里等候,自己一人向里院走去。

李柯见二伯进了里院,忍不住悄悄伸头出门房细细环视了一下这座大户人家的院落,北方的房子大多如四合院的形式,但关中人的房屋建造则更有特殊性,自古流传下来一种奇怪的造型“房子半边盖”,其意思是说关中人的房屋都只盖半边。传统的房屋一般都是“人”字型结构,关中地区把这种房子叫“安间”房,又叫上房。里面住着主人和老人,结构都是厅房、两边是卧室。一个院落除了上房还有偏房,在关中叫厦子房,也叫厢房,房子的结构是“人”字的一半,就是半边盖的“怪”房子了。关中人自古比较讲究风水,认定“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道理,加上地域干旱,即使下雨也要把雨水流到自家院里,诸多说法也没有具体的考证,但不管怎样,几千年老祖宗总结的经验肯定是有它独特的好处和用意的。“老爷,够多了…够多了,您可真是世间难有的大善人呀…”

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从院里走进门房一位中年大叔,身材不高,皮肤略显黝黑,两只眼睛大如铜铃,又炯炯有神。来人正是吕二伯家的管家,也是董城村人,家住北庄,名叫赵南山,家中排行老四,故二伯平时唤其赵四或老赵,赵南山是个本分老实的人,正因如此,当年在其困窘的边缘,吕二伯才拉了他一把,请他到家里来干点活计,后来发现其人忠义老实又识得些许文字,便升其做了自家的管事人。

赵南山是个本分的精细人,并没有因为吃的用的是东家的东西而疏忽浪费过一丁点,反倒是为东家把家里的每一份支出收入都搭理的分毫不差。所以当东家让他给门房的三个小子各准备半袋粟米背回去时,赵四才既心疼又感慨的说出了方才那句话。

三人背着二伯家送的半袋粟米,感激又兴奋的回家了。到家后李孝正看到儿子背回来的半袋米,没有惊喜,反倒是惊吓,瞬间就从床榻边上抄起一把笤帚向李柯愤愤走来。“你个哈怂去哪偷的这谁家的粮食”?边说着恶狠狠的用笤帚指着李柯。

李柯吓得慌忙后退几步,这才喜滋滋的说道:“爹爹莫恼,这粮食不是我偷得,来路很光明正大,东庄的吕峰吕彦俩兄弟也各背了一袋回去了”。

李孝正闻言,从刚才即将开火的姿势中稍微缓和了一些,从恼火转向了疑惑。“那你给我说说,这是哪来的?说不清楚,看我今不打断你的腿”!李孝正狠狠说道。

李柯把今日去东庄闲晃遇到吕家兄弟和吕二伯的前后经过都细细讲了一遍给老爹。

“哦,原来是二伯接济咱家的,那就算了,等日后咱家打下新粮食了再原数送还二伯家吧”李孝正感慨万千的长长说到。

“爹,那二伯说的去观里读书的事您意下如何,去,还是不去?”李柯小心颤巍巍的轻轻问道。

“去,当然去么,不去我打断你的腿”李孝正斩钉截铁的狠狠回复李柯。“现在这天也不下雨,地里庄稼都旱死完了,也没啥农活可干,你不听二伯的话去观里读点书,难道还要整天去干那些爬寡妇家墙的蠢事么!”李孝正说着说着似乎又怒火再次上头。

李柯吓的一言不发,远远的保持安全距离的对着老爹并用眼中余光悄悄瞄了下房门的位置,一旦老爹起身,也好随时准备逃跑。

然而老爹瞅着李柯那一声不吭的模样,心里可能以为自己话说的重了,便稍微平息了下自己的语气。

李柯心想老爹哪来这么多这么大的火气呢,难道是长期一个人内心压抑或者某些方面无处释放憋得邪火么?想到这里,李柯不禁感慨,人啊,还是要七情六欲稳固,阴阳调和适中的比较好啊,不然就容易生病,不管是心理疾病还是生理疾病。

当然,这个时代并不知道什么心理医生,什么内分泌失调等。名义上的亲父子其实李柯才刚刚来到这个时代几天而已,所以对这个父亲并无什么感情尊重可言,在他眼里,这只是古代一个没文化的粗鄙农户而已,且是光棍还带着拖油瓶的那种。但眼下的现实人物关系如此,他也只能按照现有的关系说话做事。

翌日清晨,李柯早早起床简单洗漱后便准备去观里读书,这倒不是因为李柯积极好学,而是他实在睡不习惯家里这种木质的床榻,有种像是睡在硬板凳上的感觉,就差被人捆住腿再往脚下一块一块的塞砖头了。

李柯起的时候发现老爹已经不在屋里了,这老头哪去了呢?李柯也没有太在意,继续整装准备,因为家徒四壁的原因,再加上俩光棍父子的生活,屋里自是没有铜镜可照,李柯只好弯腰在刚才洗过脸的盆边仔细打量着自己,不由喜悦,他总是对自己的这副十六岁少年的样子有无尽的热爱和欣慰,甚至自恋。

道观在整个村子的中央位置,李柯家住南庄,出门北上道观途中见老爹迎面而来,不等李柯思索和问候,老爹先乐呵呵的开口了:“我大清早已经去观里拜见过董神仙了,跟他说了我家娃想到观里来读书的事,并说了我娃是受吕二伯的劝诫等等。董神仙很客气,说我娃可以随时去观里读书学习,他一定好好教授”。

今天的李孝正是真的高兴,庄稼人的心思也并不是真对读书无感,而是都普遍对现实妥协,这是农耕社会,这也是门阀社会,穷人家的孩子是很难出头的,即便你寒窗十年,饱读诗书,那也未必能见你考的功名。

因为看似公平公正的科举制度,始兴于隋,往后各朝各代都有延续和不断完善。而唐朝的科举就不同宋朝那样严谨,宋朝的科举考试试卷是要封住考生姓名的,且由专人再誊抄一份后才给考官们阅览,为的就是避免从姓名和字迹上作弊。

而唐朝就没有这两样举措,唐朝初年,如果你想高中,首先需要行卷,行卷的大概意思就是在考试前就带着自己认为绝妙的原创作品去拜会有名望的长者,从而得到长者的欣赏而进一步举荐给上一级的大人物,如果顺畅,最后行卷也会传到皇帝的眼前。

当年四川的某个酒鬼不就行卷上呈过《上李邕》么,还有那位“慈恩塔下题名处,二十七人最少年”的长安米贵,白居不易的的年轻人么。

除此之外,你还得模样长得过得去才行,比如那位终南山的钟姓状元,殿试的时候不就因为长得相貌狰狞不堪而被高祖废了仕途么,从而引愤撞柱而亡。

所以这个时代很难完全从读书出头,读书出头的机会要建立在家庭出身或者真才实学偶遇伯乐。这个时代是尚武的,毕竟刚刚才结束了隋唐之间的英雄辈出的乱世,而大唐这位英雄皇帝也是从十几岁便戎马生涯,带着一帮杀才横扫中原,前些年又马踏漠北,把困扰中原多年的突厥人赶到了西域甚至中亚地区去了。

而这帮靠着骑马杀人的人屠,最后还被他请上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宝座,就连陪同征战的六匹马儿也被他请石刻大师雕的惟妙惟肖置于自己的万年寿寝昭陵之前。

所以唐人尚武,正因如此,这才有了中国历史上开疆扩土的巨大版图,这才有了流传千年的多少边塞唐诗。那个时代,即便你有点文采,如果不去边塞游历或历练一番,那么你肯定会一生籍籍无名,毕竟这是一个“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