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唐猎户 > 第184章 奏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4章 奏对

文林有些郁闷,本来一个好好的建议,居然弄得自己得罪人,早知道就不去理会李孝恭那老东西的。

正所谓退一步越想越气,李靖走后,郁闷的文林,干脆向皇城走去。

既然已经认定是自己的主意,那么就把这件事弄得更完善一些。

文林步行,一路走一路思索,不知不觉就到了皇城外。

等守卫禀报之后,文林进入宫中。

“臣山城县公,刑部侍郎,六扇门总捕头文林,参见陛下。”

“爱卿平身!”

“陛下,臣有事上奏!”文林微微躬身,拱手说道。

见文林如此慎重,这分明就是要君臣奏对。

君臣奏对,史官要记录在案的事情,当然,要是事情不是很重要,或者只是皇帝垂询问题,可能就是寥寥几句记录。

“陛下!古人有云,狄入华夏夷狄而华夏者,则华夏之;华夏而夷狄者,则夷狄之,番邦异族,未曾居住在中原大地,那怕他们上表臣服,臣以为!也绝对不能按照自己人看待。

对于他们,当严格戒备,不但要控制盐铁,中原的技术,更不能流传出去,此事当公告天下,一但有人把中原技术,传授番邦,则按照汉奸处置。”

“技术,汉奸?”李世民思索着说道。

“不错,农耕技术,冶炼技术,制作床弩,投石车,连弩的技术,这些东西一但传出去,就等于慢性自杀,等番邦依靠中原技术发展起来,日后吃苦的就是我们中原百姓。

至于汉奸,就是出卖汉人利益,泄露国家机密的人,此等叛变国家民族之人,当让其臭名,流传千古,以警示后人。”文林解说道。

“嗯,爱卿言之有理,真有此等败类,朕让史官详细记录,让其遗臭万年。”李世民思索着点点头说道。

“单单史官记录,臣以为还不够,臣恳请陛下,先告诉天下百姓,不得出卖国家民族,一但有这种汉奸,就让人雕刻石像,跪于长安城外,并且在石像背上刻下所犯之罪行。”文林朗声说道。

文林虽然算不上愤青,但是出卖国家民族的人,他还是非常痛恨的,明末的商人,养肥了野猪皮,造成死伤无数,神州大地,哀哭一片,也间接造成了一个几千年大国,变得落后。

后来那种人更多,经历了野猪皮的统治,大多数人们的脊梁骨已经直不起来了。哪里像以前,大秦士卒唱着秦风,悍不畏死的踏入战场,也不像现在,大多数人都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

虽然世家也很多不对,但是文林很佩服他们,不少世家,都很在意自身的血统。

接触世家久了,文林觉得,他们坚持的一些东西,还是挺不错的,而且并不是迂腐一般的坚持。

不像某矮子国,只在同家族成亲,说是为了保证血统,其实他们哪有血统,借种可是他们光荣的传统。

文林就听说,前朝的时候,杨广派使者前去矮子国,那些矮子,羡慕惊叹中原人的俊朗相貌,高高的个子,还让他们的公主去使团侍寝,就是为了借种。

很久以前,文林就听过一个传说,从唐朝开始,矮子国就没有停止过借种,甚至安排他们国家的女人,渡海而来中原,坏上孩子就接回去。

后来的东三省,花旗国,都没有逃脱矮子国借种的手段,这才让矮子国平均一米五的身高,变到了一米七。

世家坚持血统,只是坚持中原传承久远的姓氏,文林猜测,这一点很可能也是矮子国从中原学过去的。

矮子国从大唐学了很多东西,大名鼎鼎的文成公主,也带了很多匠人书籍去高原,这才把附近的小国推动起来,让他们脱离了近乎原始人的生活。

文林佩服李世民,据说他在位二十多年,年年都有地方受灾,他还能把一个国家,稳定的发展,同时打得周边小国臣服,这就不是一般的皇帝能做到的。

前朝到现在,几十年战乱,中原人口锐减三分之二,就这么一个烂摊子,还能发展起来,可以说一点也不输于秦皇汉武。

佩服归佩服,拿中原技术给番邦,文林却不喜欢,不能说他短视,后人是从历史中得到的教训,而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好像没啥大不了的。

农耕技术不就是种地嘛?别人也在种地,或许收成差一些,但是大家都在靠天吃饭不是,至于冶炼技术,普通技术,好像也没有保密的必要。毕竟别人也在锻造武器。

但是没人去细想,番邦学到了更加先进的技术,很可能加上他们本身的知识,从而超越中原。

李世民咂咂嘴,他没有想到,文林对于番邦戒心如此重,不过他觉得文林的意见,也很有道理,毕竟控制住技术,对自己没有坏处。至于用跪像来警示后人,警告他人,李世民更在意这个办法。

李世民在心里盘算,用这个办法来惩治臣子。不需要立即动手,只要公布,大奸大恶之人,就用这个方式处理,以后群臣就得顾虑许多。

像霍光,曹操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恐怕就没人敢再犯了,毕竟遗臭万年,这个问题有些严重。

心念电转,李世民觉得,反正这个建议不错,可以一试。

“爱卿这个建议很好,朕会认真考虑,你今日提出对番邦封锁技术,应该是针对经书回礼一事吧?”

“陛下英明!臣以为,和尚道士的经书可以可以给番邦,但是一定要防止番邦带杂书回去。

至于给番邦派人讲经,臣建议只安排和尚就行了。”

“为何?”李世民不解的问道,他昨天还在考虑,如何把那些看不顺眼,又没有多少能力的家伙,塞到番邦去,文林就开始提出不同的意见了。

“和尚只会念经,劝人修来世,这种消极的思想,对于国家毫无用处,就让他们去祸害番邦好了,免得留在中原,只会向百姓化缘。

道家之人,很多都懂岐黄之术,也有人懂冶炼,甚至烧制瓷器,木工,泥瓦,这些东西他们也有很多人懂。如果安排他们去番邦讲经,很可能无意中就把技术传出去了。”文林讲解道。

李世民不断颌首,他赞同这个观念,和尚不但到处化缘,而且有的还放利钱给百姓。

李渊在位的时候,太史令傅奕和萧瑀。针对释家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辩论,傅奕主张把佛教赶出中原,萧瑀则是维护佛教。

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萧瑀输了,在朝会上被辩驳得哑口无言。

既然萧瑀输了辩论,李渊就采纳傅奕的建议,开始对释家动手了。李渊对释家动手,一个是为了解决人口不足的问题,另外一个也是为了钱。南北朝和隋朝时期,释家非常繁荣,仅仅是前隋,就颁发了二十三万份度牒。度牒是古代释家和道家的证件,有了度牒就是朝廷承认的出家人,就不用承担税负和徭役。

那么多人不交税,不服役,对于朝廷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于是李渊下达了《沙汰佛道诏》。

《沙汰佛道诏》主要针对释家,顺带压制道教。按照李渊的这道诏书,全国各地的州,都要拆除寺庙,每个州只允许保留一座寺庙。长安是首善之区,准予保留三座寺庙。寺庙拆除之后,只留一成的僧人,其余九成僧人一律还俗从事生产。

根据这一道诏书,有二十多万人需要还俗,当时引起巨大的轰动,不少官员都在劝说李渊。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李渊是皇帝,他的圣旨必须执行。不过交通不方便,圣旨传遍全国需要时间。地方官接到圣旨部署执行,也需要时间。就在大唐朝准备实行《沙汰佛道诏》的时候,发生了玄武门事件。

如果不是玄武门事件,恐怕后世就不止是流传三武灭佛,而是四武灭佛,武德年也算一个。

李世民亲身经历,自然很清楚释家的弊端,不过碍于刚刚继位,需要稳定,所以取消了李渊的诏令。

取消归取消,不代表他不想动这些出家人,这次文林就给他送了一个很好的理由。

李世民越看文林越顺眼,心里那点抵触早已经抛到九霄云外。

“爱卿说得极是!”

“陛下,臣建议年后举办一场为天下百姓的祈福大会!此举有几个好处,一来新年新气象,可谓安抚民心,二来也可以趁机挑选需要派到番邦的人,第三嘛,这也是做给番邦看的,我们如此重视,挑选出来的大德,总不能说礼物轻吧。”文林建议道,随后露出一个不怀好意的笑容继续说道:

“释家道家举办祈福大会,如果新年没有得到福报,那么就是他们敷衍了事,陛下可以趁机惩治。”

李世民眼睛一亮,忍不住咧嘴笑了起来,这哪里是祈福啊,简直就是背锅的备胎,一但出现问题,就能推到他们身上,这一点对他来说,太重要了。

很多时候,出现天灾人祸,就有人说是不是皇帝失德,就有人建议皇帝祭天,向老天赔罪,这下好了,背锅的人有了。

李世民已经在考虑,要不要每年举办一次,把和尚道士都召集起来祈福,风调雨顺就算了,给点赏赐就是,一但有问题,就有人背锅。

“嗯,朕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新年是该祈福,让天下太平,百姓生活无忧。”

“祈福大会期间,先对那些出家人摸底,只懂念经的,就是出使人选。”

“嗯嗯,爱卿觉得,由谁来主持祈福大会合适?”李世民连连点头问道。

“我们不管,陛下只需要提供一个场地,安排人维持秩序就行,如何进行,由和尚道士自己做主,朝廷选一些德高望重之人,前去做嘉宾就行。”

可以预见,和尚道士大量聚集在一起,定然会有争斗,主持人哪有裁判好,所以文林建议李世民不插手大会内容和方式。

“有道理!明日朕就下旨,让释道两家召集人手,举办祈福大会,人员挑选,就由六扇门负责吧。”

“臣遵旨!”

“技术保密的问题,朕再考虑一下,如何安排,更为恰当。”

“陛下英明!”

“为何爱卿只提和尚道士,儒生不需要安排出使番邦吗?”李世民问道。

“中原读书人少,让儒生前去番邦,有些太浪费了,臣觉得,那些一心教化的人,可以让他们前去教书育人,就像悲田院那些孩子,他们缺少教育,正需要好心人帮忙。”文林建议道。

“嗯,爱卿说得对,中原的百姓都没有教化完,派到番邦,是有些浪费。”李世民摸着下巴,思索着说道,他想到了,对付这些家伙,不一定要塞到番邦,偏远的县城也是可以的,就算在长安,也能处理,身份低的就去悲田院,身份高的去太学,四门小学就是了。

“陛下,臣建议提高工匠的身份待遇,让他们能够主动去创新。”文林又提出另外一个建议。

“主动创新?”

“是的,无论是农耕还是冶炼,中原的技术一直在发展,不过发展很慢,很多时候,都是工匠无意中发现而改进的。这其中原因很多,工匠身份低是主要原因,他们为了生活,整日忙碌,哪有空闲去多想,如果能够提高他们的待遇和地位,臣相信,会有很多物件,得到改进,就像臣老家,所用的一些器物,就比其它地方更好。

前几天,臣借用了几个工匠,制作了手摇式滚筒打谷机,比起以往,给稻谷小麦脱粒,快了十倍。”文林解说道。

“还有风车,改进的耧车播种机,这不但可以让百姓更轻松种地,还能种更多的土地。”

“朕想起来了,你还让人改进了床弩。”

“是的陛下,匠作监拥有最顶尖的工匠,如果提高他们的待遇,每次改进器械,就重赏,臣相信他们会有很大的积极性。

还有爵位,如果贡献足够,朝廷又何须吝啬几个爵位。”文林劝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