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大宋:武侯穿越宋哲宗 > 第八十八章 辽军大败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6章 辽军大败退

耶律阿思此时用后世的话说就属于是上头硬要打这一仗,不过他虽然急躁了些,但是调兵遣将,行军布阵的能力也是不差的,毕竟曾经是辽国北院大王,直接统辖过辽军精锐。

他这时一面令边防军像炮灰一样,不计代价挡住两部宋军的夹击,一面令萧奉先和萧嗣先各率一万精锐去冲击宋军后续的步兵,阻止他们合兵一处。

这个策略无疑是对的,此时形势虽然不利,但辽军肯定是不能退的,不然在宋军的急攻下退却很可能会变成大败退,宋军的弱点毫无疑问是后方的步兵,他们此刻缺乏骑兵的保护,相对脆弱。

耶律阿思攻击宋军步兵,就是要逼迫宋军骑兵回援,减轻辽军主力的压力,给他从容布阵的时间。

但是,他不晓得,这恰巧就是宋军统帅两种之间的默契,无论是种师中还是种建中都是骑兵先出,步兵与骑兵明显脱节,看似是急于两面夹攻辽军,其实是故意露出破绽。

他们的目的都不是一战击溃辽军主力,斩首数万,因为这不现实。

此刻的宋军主力仍是步兵,步兵在原野上是无法作为战略主动的一方的,他们纵然能击溃辽军,但要大规模杀伤敌军不现实,因为他们骑兵太多,宋军追不上。

两兄弟都认为伤敌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诱使辽军精锐进攻步兵,他们就可以借机反包围这批辽军精锐。

当然,耶律阿思也可以在外围进攻他们,只是披甲率不高的辽国边防军冲击力远不如北院大王府的精锐,打一个代差,是有机会重创辽军精锐的。

在萧奉先和萧嗣先两兄弟率辽国骑兵精锐逼近宋军后方步兵的时候,两位步兵统制郭成和姚雄立刻下令原地列阵。

训练有素的西军,重甲步兵立刻举盾顶在外围,一丈多长的长枪顶着地面,架在重甲兵顶起的盾牌上立了起来。

里面的轻甲步兵和弓箭手架起弓弩开始与辽国骑兵对射。

这种圆形大阵看似没有骑兵保护侧翼,但一旦陈列成型,也很难被除重骑兵以外的骑兵冲散。

辽军是有重骑兵的,只是来之前他们没想过会和宋军有大规模野战,以为最多是阻击宋军驰援兴庆府的骑兵,重骑兵数量有限,只有四五千人。

如今还分成了两部。

事实上铁鹞子一开始是辽军重骑兵的称谓,只是后来的西夏冷锻轻铠工艺过于逆天,他们以轻铠就达到了重甲的防御力,加上河西马冲击力更盛其他马种,西夏的重骑兵成了天下之冠,铁鹞子才被特指西夏重骑兵。

西军在剿灭了西夏铁鹞子之后,对付重骑兵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心理优势。

步军抵挡重骑兵的冲击,没有特殊的办法,能依靠的只有架起的长枪和前排的重甲兵。

森然排列的长枪大阵能让骑兵望而生畏,重甲兵手持刀斧能专砍骑兵马腿,马匹的披甲怎么也护不到马腿,只要前排挡住重骑兵的几波冲击,对方人和马皆会生出畏惧的心理,他们也就不敢再肆意冲锋。

这些类似于心理博弈,也就是哪一边更有勇气更加无畏,基本就决定了战斗的走向。

种家兄弟都认真研读过《将苑》和《便宜十六策》,里面有武侯专门谈到的士气篇,基层校官的选拔以勇敢无畏为标准,因为基层校官是普通士兵的标杆,他们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着两边的士气。

如果押正、都头个个奋勇争先,普通士兵自然会跟随无畏向前,这样我军士气就能压过敌军,相应的敌军会胆怯畏缩。

反过来说如果押正、都头贪生怕死,普通士兵怎么可能还会奋勇杀敌?

历史上一哄而散,数万被数千乃至几百人追着打的例子比比皆是,基本无一例外都是将领无能,校官怕死,普通士兵自然也就有样学样,战斗力能强那就见鬼了。

说白了,用后世刘邓首长的话说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阵前拼得就是勇气,技巧反而是其次。

所以,阵前交锋,主将指挥固然重要,基层校官的胆气也是重要一环。

种家兄弟以此为标准,在整顿西军时都严格贯彻了这个思想,押正、都头等基层校官乃至指挥副使等均要求是百战老兵,能直面死亡那种。

可以说这时的西军打硬仗的能力比一年多前泾原路大战时要强过许多了。

辽军分做两部的重骑兵并没有像萧奉先和萧嗣先设想的那种如劈波斩浪一般冲开宋军的步兵方阵,而是一开始就陷入了焦灼,辽军铁骑冲击的很猛,然而宋军大阵不动如山。

后续骑兵纵然可以通过抛射的方式杀伤里面没有重甲兵保护的普通步兵。但宋军弓箭手也可以通过抛射杀伤辽军,而重骑兵若是冲不开军阵,撞上来,被刺个透心凉等同于白死。

不过一刻钟时间,本就不多的辽国重骑兵死伤已达三百余,在生产力不足的古代战争中,放在宋、辽任何一方都是不小的损失,要知道以西夏两百万人,千里疆域只能养起三千铁鹞子,辽国国力纵然强上不少,但产出能力在那里摆着,重骑兵是宝贝疙瘩一般的存在。

萧奉先舍不得继续冲,下令诸军稍退,但这时候已经晚了,种建中和杨惟忠带着骑兵将他们包围了。

另一边的萧嗣先甚至都没来及下令后撤,他们就被种师中亲率骑兵给冲垮了。

耶律阿思眼见宋军骑兵主力舍弃了他的中军而是包抄萧奉先和萧嗣先,而萧氏兄弟根本冲不开步兵大阵,顿时感到不妙,急令诸军不计代价救援萧氏兄弟两部人马。

北院大王府的精锐若是折在这里,他回到临潢府也是罪责难逃。

王文郁、王厚和折可适、种朴分别受命率军抵挡辽军反包围宋军。

事实上,以辽军的兵力也根本无法包围宋军,他们四人的任务是在种家兄弟消灭辽军精锐前挡住耶律阿思的反扑。

萧嗣先和萧图库一样,都是辽国皇后一族萧氏的庸才,他此刻能在前线统领辽军精锐要感谢他的姐姐萧贵哥是皇太孙耶律元禧的元妃,妹妹萧夺里懒更是太子妃。

若非如此,耶律阿思也不用拉拢他们兄弟。

以平庸之才统领精锐,仿佛是以绵羊指挥群狼,在种师中以精锐骑兵的冲击下,萧嗣先所部一触即溃。

郭成见机立刻令步兵大阵向前推进,逼迫辽国乱军不得不向种师中率领的骑兵方向退却。

萧奉先部要好上一些,他到底是历史上后来能取代耶律阿思的人物,尽管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有一套,可若只是靠这些,他在军中和官场早就被别人踩在脚下了。

他见形势不妙,立刻令重骑兵调转方向不计代价向外冲击。

这种调整可谓是当机立断孤注一掷了,辽国的精锐骑兵也不是吃素的,在将领合理调度下临危不乱,没有仓惶逃命,而是立刻就给重骑兵让开一条道,他们则反身以游曳骑射阻止宋军步兵的快速推进。

种建中和杨惟忠被这招给打了个措手不及。

宋军其实也有过重甲骑兵,如太宗朝的静塞军、后来的西军精锐白挺兵,再到岳家军背嵬军。

但是这个时间点静塞军早被宋军自个肢解干净,随着之后大宋人口激增养马地越来越少,能组建的骑兵都少的可怜,更毋论重骑兵了,白挺兵这节点还没有诞生。

靠着只披一层甲的轻骑想阻拦成建制冲锋的重骑兵无疑是痴人说梦。

种建中和杨惟忠没有选择硬碰硬,不得已让开了一个豁口,而萧奉先则趁机不断率军冲击这个豁口,以至于宋军围堵变得越发艰难了。

不过,以萧奉先的能力和兵力也只能做到尽量减少损失,逃命要紧了。

随着双方激战愈发白热化,大量士兵战死不可避免,辽军在劣势之下,渐渐士气衰退,尤其是萧嗣先部,他们一开始就被冲散了,一万多骑兵被分割成数部,重骑兵在他手里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部大多被两相夹击,大部被歼灭只是时间问题。

萧嗣先部的溃败严重刺激到耶律阿思,他喘着粗气声嘶力竭的大骂萧嗣先废物,要下令中军不计代价冲击宋军,将他的旧部解救出来。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自取败亡的举动,狼狈逃回的萧奉先赶忙劝阻,“相公,宋军骁勇,今非昔比,现在大势已去不可再战,留得大部精锐,他日再征讨宋军,报仇雪恨,犹未晚也!”

耶律阿思看向遍布十数里的偌大的战场,犹自不信辽军居然在野战中输给了宋军,但战场各地宋军冲杀辽军败退的场景数不胜数,而且眼见着北院大王府麾下的一万多精锐是救不回来了,这让他痛心不已。

“相公,不可再犹豫了,”萧奉先拉住耶律阿思马匹的缰绳,“再犹豫我们想退也退不了了。”

耶律阿思如何不知萧奉先所说是实情,宋军已然占据上风,且其战略目的是围杀萧奉先、萧嗣先两部精锐骑兵,如今萧奉先率大部逃回,辽军整体上仍在外围战场,若是舍弃尚未被完全消灭的萧嗣先部,凭借骑兵多的优势,退走不难。

可如果再拖下去,宋军把萧嗣先部吃干抹净,紧紧咬住他们,到时候的伤亡就很难预估了。

他看着远处被围杀的旧部精锐,深吸一口气,然后下达了撤退命令。

随着撤军号角声响彻战场,辽军大部分人是松了一口气的,唯有萧嗣先大惊失色,在亲卫的保护下望着耶律阿思和大哥的方向痛哭流涕。

这时候,大局比兄弟之情可重要太多了。

“将军,辽军败退,要不要追击?”

处于外围的王文郁和折可适几乎同时询问种建中和种师中。

这时候追击辽军肯定是能有所斩获的,就算拦不住他们退走,也能对他们造成有效杀伤。

但种建中和种师中均没有同意追击,最后由种师中下令,让王文郁和折可适各带五千骑兵不必追杀,只是跟随辽军。

这并不是两兄弟顾及所谓的穷寇莫追,而是此战的目的本就不是最大限度的杀伤辽军,而是击退他们,使之不能再干涉宋军覆灭西夏,这个节点不适宜节外生枝。

让王文郁和折可适率军跟随就是为了确定辽军败退的方向和位置。

辽军主力大军退却之后,剩下的三千残余辽军没有负隅顽抗,在萧嗣先带领下下马请降,有数百契丹人不肯听从萧嗣先指令,皆被当场斩杀。

到此,宋辽决战落下帷幕,全歼辽军精锐一万余人,其他边防军四五千,此战大获全胜。

种师中令人打扫战场的同时,立刻派人将军情及时送往汴梁城和兴庆府。

这时候的嵬名阿吴还在想宋辽之间应该已经在定州进行大决战,等宋军败退回来,若是辽军惨胜,他就下令追击城外宋军,若是辽军大胜,他就扼守城池,待辽军断粮其不战自溃。

哪知,他如意算盘打的叮当响,万万料不到等到的是党万令人射进来的辽军大败退的消息。

他大惊之下,立刻让嵬名顺去找萧图库。

嵬名顺到驿馆时,萧图库正在堂上痛哭失声,原来萧奉先给他来传来消息说是辽军败退,宋军不日将继续围攻兴庆府,夏国覆灭之事大局已定,劝他可以先归降大宋,待其返回临潢府想办法将他交换回去。

嵬名顺拿过萧奉先传递的书信,即刻返回,将之交给嵬名阿吴。

“叔父,这可如何是好?”他实在没想到辽军十万大军居然败退而走,而且是一日败退。

嵬名阿吴脸色铁青,“你别问我,我也不知如何办!”

他比嵬名顺更意外,当然他也清楚是自己的自作聪明助推了辽军的败退,如果连辽国都无法阻挡宋军,兴庆府还如何守?

何况他本人也拦不住消息扩散到军中,到时候李乾顺执意投降,难不成他还要弑君?

人名有些错误已做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