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中兴传 > 第八十四章 秦桧独霸朝中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八十四章 秦桧独霸朝中央

1138年三月,秦桧又升官了,他从枢密使升到右相,朝中地位仅次于左相赵鼎,他底下还有参知政事刘大中和枢密副使王庶。

现在南宋宰执男团四大天王,赵鼎、秦桧和刘大中都是主和,只有王庶一人主战。

但王庶在四人当中却是地位最低的,所以他反对议和的声音虽然大,却起不了多大浪。

王庶之前是跟着张浚在西北带兵,差点被不听话的部下大将曲端给弄死,后来他找机会参死了曲端,跟着积极抗金,节节高升,张浚一退,军方就是他话事了。

作为枢密副使,王庶经常去边防线和守土的将领们交流意见,现在刘光世被撤了,吴玠远在西北,南方三大将岳飞、韩世忠和张俊则有机会经常来朝廷面圣,他们对金国的态度可以左右时局。

王庶巡视江淮时,岳飞写信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如果不让我带兵北伐,我宁愿这个节度使不干了,回家赋闲!

王庶和岳飞是老同事,王庶当过湖北安抚使,岳家军就守在湖北,所以岳飞跟老上级写信也是直来直去,要么让我打仗,要么让我退休。

岳飞不但对王庶这么说,也写了好几封辞职信给赵构,但是赵构丢在一边没理会,还几次催促他赶紧来面谈。

赵构这次议和,最怕在外的武将闹出什么幺蛾子,他之所以要三大将来京城和自己见一面,就是要稳定他们的情绪。

岳飞到了杭州,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但是君臣两人却都没有心情赏花饮酒,岳飞一见面就对赵构说:“老板,我那几封辞职信你都没回我,到底什么意思?”

赵构一脸的苦相:“鹏举啊,你知不知道我的心里有多苦?”

赵构拉着岳飞诉苦,说到了现在国家的积弱,说到了自己父母还在敌人手里,说到了百姓再也经不起战火的摧残,直到月上柳梢头,他还在谆谆善诱。

见岳飞默不作声,赵构以为心理工作做通了,于是问道:“你觉得我们是不是该议和?”

谁知岳飞一摆手:“不能议和!金军猪狗不如,根本不讲信誉,国仇不共戴天,哪有和平可言?臣请求带兵北伐,收复疆土,以报圣恩!”

赵构叹了一口气,挥了挥手:“议和之事还没定,你先回去整兵备战,不可再提辞职一事,一切以国家为重,听朕的安排。”

没办法,岳飞辞职不成,只能回了鄂州,按兵不动。

韩世忠跟岳飞一样,也是表达了继续打仗的愿望。

只有张俊最聪明,淮西兵变的时候,他是去接管部队的老大,郦琼一叛变,他就带人跑了,赵构追责时,他信誓旦旦要和岳飞、杨沂中合军北伐,但是他看了看现在的风向,好像赵构变了心意,于是他见风使舵,大力支持朝廷的主和政策。

岳飞和韩世忠想打仗,但是没有朝廷的支持,他们也动弹不得。

这个时候,秦桧开始发力,属于他的时代就要来了。

赵鼎原来是主战的,但是他的目的还是为了和平,提倡见好就收,所以从主战到主守,现在又主和,这就有点朝秦暮楚了。

赵构是一直坚定不移的主和派,国家大政方针就是停战止戈,发展经济,有那打仗的功夫,不如多想想怎么让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

所以赵构不存在防守反攻这种想法,能用钱解决的问题,还是少打仗为妙。

可赵鼎呢,毕竟是从主战到主和的一个心路历程,他的态度总是有些摇摆,总是想太多,议和吧又想占些小便宜,比如斤斤计较保护费是交二十五万还是三十万,赵构是对金称臣还是称子侄等等。

赵构真的很烦,心想老子都要讲和了,你还在这里计较这些鸡毛蒜皮,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能比实打实的百姓安居乐业强吗?

另外赵鼎还喜欢挑战赵构的软肋。

赵构那话儿不行了,一直没有后,赵鼎就跳出来,说赵构应该尽早立储,你自己没儿子,就找个有皇室血统的考察考察做好准备。

赵构最讨厌别人说自己不是男人,心想老子风华正茂,你就让我考虑接班人,是不是盼着我早死啊?

赵构一直相信,既然他爹赵佶能生出几十个儿女,自己再不济弄个一子半女的也不是没希望,不是还有道教的神仙帮忙吗,赵鼎你哪凉快滚哪边去吧。

赵构对赵鼎是越来越厌烦,秦桧觉得时机已到,开始了排挤赵鼎的计划。

秦桧第一次做宰相的时候,只做了一年就被罢免了,现在他吸取了教训,要想干得久,主要还是看赵构的心意。

所以第一步,就要先摸清赵构议和的心愿有多大。

一天退朝后,秦桧请求留下单独奏对,他对赵构说:“臣认为当今大势,务必要讲和。”

赵构点了点头:“你有何高见不妨说出来听听。”

秦桧又道:“现在朝廷众说纷纭,即使赞成议和的大臣,都畏首畏尾,不足以成事,臣以为,如果陛下决定讲和,必须委托一个信得过的人专门负责,不然很难成功。”

赵构笑了笑:“朕就把此事全权托付给你吧。”

秦桧却推辞道:“微臣恐怕不方便行事,有负圣恩,请陛下考虑三天再做决定。”

这是秦桧欲擒故纵的套路,他想试探赵构是不是真的信得过自己。

过了三天,秦桧朝见,赵构还是说让秦桧专门负责议和,秦桧又推辞,说让赵构再考虑三天。

又过了三天,秦桧朝见,赵构心意不变,这个时候秦桧才欣然接受赵构的委托,许他便宜行事,不许群臣干预。

秦桧这一招欲拒还迎是总结了当初的失败经验,防止赵构出尔反尔。

这么一套操作下来,赵鼎的地位是岌岌可危了。

早在秦桧对付赵鼎之前,参知政事刘大中就被搞掉了。

刘大中被弹劾的理由是跟他爸有矛盾。

侍御史萧振在弹劾奏章上说,刘大中你连家都治不好,如何治国?你连父亲都服侍不了,如何服侍皇上?

萧振是秦桧的人,刘大中是赵鼎的人。萧振拿家庭矛盾小题大做,就是秦桧授意要搞赵鼎的前奏。

不久,刘大中被外放去地方做知州。

赵鼎也不是傻子,山雨欲来风满楼,他知道自己玩不下去了。

门客劝他急流勇退,于是他向赵构请辞,赵构顺水推舟让他去绍兴当知府,秦桧最大的绊脚石就这样搬开了。

赵鼎和刘大中都被秦桧弄走了,一个小小的枢密副使王庶自然逃不掉。

王庶本来就是朝廷里死硬的主战派,一天到晚吵着要去整兵北伐,早就让赵构烦的要死,于是赵鼎走后不久,王庶也被外放去做知州。

王庶走的时候还不忘记羞辱秦桧:“你靖康之难的时候还知道抗金守节,现在怎么这般卑躬屈膝?”

秦桧气得直翻白眼,你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于是他唆使御史中丞勾龙如渊弹劾王庶,搞到王庶知州也没得做,退休去管宫祠了。

四大天王只剩秦天王,秦桧的时代来了。

秦桧以右相身份总理朝政,大力提拔自己的党羽,尤其是把台谏官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和他作对。

台谏官就是检察官,台官分为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其主要职务为监督官吏,长官是御史中丞;谏官指谏议大夫、拾遗、补阙、司谏、正言,其主要职务是讽谏皇帝,长官是左谏议大夫。

不过,台谏官到了后面就职责分的不那么仔细了,你只要哪里看不惯,都可以提意见,相当于是皇帝的喉舌。

但秦桧独相之后,把台谏官都笼络到了自己的麾下,只有他说别人的坏话,没有别人能说他的坏话。

能控制舆论,蒙蔽圣听,秦桧自然是一手遮天,想要在朝廷混的好,都得看秦桧的脸色,不然明天被弹劾的就是你。

御史中丞勾龙如渊,就是紧跟秦桧的步伐,做到了台谏官的老大。

勾龙如渊原来姓勾,为了避讳赵构的“构”字,改姓的“勾龙”,1118年考中进士,一直在州县做小官。

后来经过张浚的推荐,在地方沉浮二十年的勾龙如渊终于来到了中央,一开始是做皇家的编辑,后来给赵构写写稿子,赵构很欣赏勾龙如渊的文笔:

“文章平易者多浅近,渊深者多艰涩,惟用意渊深而造语平易,此最难者,而你做到了。”

秦桧复相,勾龙如渊紧跟秦桧,做到了御史中丞。

控制台谏官的办法,就是勾龙如渊向秦桧提议的。

秦桧独相以后,朝廷里抗金舆论依然很高涨,他觉得必须制止这股歪风邪气,不能像赵鼎那样一味姑息,可又没什么好的办法。

于是勾龙如渊就向他建议,为什么不提拔一些人去台谏官的岗位上任职呢?这样一来,一旦有不符合秦桧政见的人乱讲话,就派人弹劾他。

能做到朝廷命官的人,有几个人没有一点污点呢?副宰相刘大中跟老爹吵个架都能被搞掉,还有什么人是弹劾不了的?

秦桧大喜,于是就照勾龙如渊的办法去做,大力培植为自己说话的势力。

台谏官的任命必须皇帝同意,毕竟这是舆论机器,要为皇权服务,一开始赵构也觉得这是个妙计,省得底下这帮人大放厥词,谁知道后来这些台谏官都被秦桧控制了,他这个皇帝也听不到真话了。

南宋与金国讲和的节奏不能停,秦桧独相后,朝廷里没有了羁绊,节奏必须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