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900人从1620开始 > 第二百四十二章 孙承宗的决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百四十二章 孙承宗的决心

第241章 孙承宗的决心

孙家仆从引着孙承宗和袁崇焕走入正堂,这边待仆从奉上茶点推下,孙承宗才悠悠的开口问道:“元素,如你所说,辽东一战,王巡抚可能一战彻底平灭建奴之祸?”

袁崇焕端起茶杯轻轻品了一口,这才悠悠的回了一句:“孙师,事可为,却不能为之。”

孙承宗没有表现出任何表情,反倒目光紧紧的盯着对面的袁崇焕。

后者轻轻放下茶盏,叹了口气道:“王巡抚已经集结了近十万大军,可这军队成色如何,想来孙师最为清楚。”

“不说辽东将门是何种想法,便是那广州、南京甚至江南其他地方士绅组织的所谓雇佣兵,孙师真的以为就是强军?”

孙承宗不置可否的摇了摇头:“徐光启曾与老夫说过,唐人进攻琉球与倭寇开战中仅有白杆兵与南京徐家的队伍实际参战,其他佣兵队伍倒是游玩了一番并没有实际投入战斗。”

袁崇焕点了点头:“孙师熟知军伍,想来也知道这参战与未参加过战斗的部队会有多大的差距。而且据某所知,唐人所用飞箭乃是5号,而非对外出售的2号,这其中相差三个等级,威力可是天壤之别。”

孙承宗眉头微皱:“此事老夫知晓,不知元素还有何高论?”

袁崇焕道:“辽东之战未战已输了三成,这便是双方部队之间的战斗力之差。其次乃是经略与巡抚不和,指挥上必然会有矛盾相左之处,别看我东林群贤汇聚各方英才送去辽东,可即便打压了熊蛮子,至多也只能让他坐视,而非让他彻底让出经略位置,由此可以说再失了三成胜算。”

“此外辽东蒙古、辽民、女真其实本就难以分辨,更不要说如今还有唐人搅局。为能梳理清楚各方势力态度,谁又能保证大战开启之时各方势力中没有人投机,界时便是出现天崩局面也不足为奇。”

孙承宗觉得袁崇焕还算是有见地,至少各方势力的运作与心态算是看的很准,所以一时间倒是有些惜才考校的想法,忍不住开口问道:“以元素之见,若是不展开大战,我大明该如何运筹辽东局面?”

袁崇焕不假思索的直接回道:“放弃大凌河以东,以锦州至山海关谋划坚固城防构筑防线,整个锦州以东全部坚壁清野,将辽民撤至山海关以里。这样锦州至山海关方向将会直面建奴,刚好可以与广宁城组成掎角之势让建奴首尾不得相顾。”

孙承宗捋着胡须点了点头:“元素此论倒是与老夫不谋而合,那不知元素对于东港一线的布置又如何看待,王巡抚上奏的派遣游击毛文龙去东港附近伺机吸纳招募流民组建队伍,在建奴后方牵制的方案如何?”

袁崇焕摇了摇头:“孙师,这计策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如今我大明野战无法与建奴抗衡,便是在建奴后方布置牵制兵力也没有什么意义。若建奴向西进攻山海关防线,后方的游击部队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攻取赫图阿拉,建奴起家便是渔猎出身,重甲弓手才是人家的强项,如此弱击强,某可不认为会有多少战果。”

孙承宗对此也是差不多的看法,尽管历史证明毛文龙的东江镇确实对后金有着一定的牵制作用,但实际上按照当前时代的战力和运输补给能力来推演,毛文龙的东江镇也并非是个很有效的布置。

一来大明没钱,辽饷养辽兵尚且困难,再分区一部分给东线,辽东将门必然会出工不出力,到时候如今天这般经略与巡抚不和的局面又会再次上演。

二来东线孤悬海外,无论是拍谁前去镇守,别说朝中文臣武将是否愿意,单单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就会让大明朝廷十分头疼。

而且历朝历代最为防备的都是武将在外独掌兵权,谁敢保证东线的部队会一直效忠大明,除了问题谁来背锅。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那边与朝鲜接壤,战争很有可能会直接牵连朝鲜,到了那个时候大明保护不了藩属国的消息便会传遍周边每一个国家,大明两百多年建立起的宗藩朝贡体系就有可能崩塌,这个损失可不是大明能够承受得起的。

微微沉吟片刻,孙承宗这才开口说道:“元素以为我大明需要多久才能评定辽东?”

袁崇焕在孙承宗面前可不敢造次,因此他沉思了好一会儿才开口说道:“如果现今局势没有太大的变化,那么无论此战王巡抚是胜是败,建奴至少都会受到重创,也就是说,至少接下来两三年内,我大明不一定会和建奴再次发生大战。”

“如果现在能放弃决战,如某那般策划建立防线,至少十年内建奴都很难打进关内,甚至很有可能会因为辽东粮食等物资不够,进而促使建奴将战略重点转向朝鲜,如此大明至少也有个三五年恢复的时机,说不准五年之后大明就能训练出一支敢于和建奴正面对决的部队。”

孙承宗眉头微皱,这一次却是有点欣赏眼前这个袁崇焕了。之所以欣赏还会有皱眉的表情,完全是因为他开始有些担心袁崇焕会把今天在他这里说的话说出去。

别人不了解大明朝廷,孙承宗却是十分熟悉。辽饷和辽东将门不得不说的秘密,这些东西其他人或许不清楚,但他孙承宗却是多少知道一些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孙承宗不得不插嘴说道:“元素,五年确实可以训练一支强军出来,但问题是钱粮从何而来,辽东各支部队以及九边各军又会如何看待新军。你可是知道的,那白杆兵、浙兵以及徐光启练的新军都已经在沈阳城下消失,五年时间又该如何保证朝中没人会提及将新军送上战场呢?”

袁崇焕忽然换上一幅郑重表情站起身来对着孙承宗拱了拱手说道:“此事便是学生今日拜访孙师的目的。”

孙承宗并没有感到诧异,或者说从袁崇焕拜访开始,他就知道对方有所图谋,只是并不清楚对方是为了这件事来的。

微微颔首示意袁崇焕说下去,后者也不扭捏,当即说道:“元素以为,我大明在辽东不能解决建奴,甚至九边疲惫,西南不稳,均是国无强兵之患。新军故事就在眼前,故而元素斗胆来请孙师助元素练一支强军出来。”

孙承宗依旧没有开口,而是继续点头示意他说下去。

袁崇焕无奈叹气道:“若想训练一支强军,首先便要多方运作,让各方都不反对新军出现。因而元素以为此新军不能若徐光启大人那般直接编练,而是需要借一支我大明现有军队的旗帜重新组织训练。”

“为此元素多番考量,最终把目标定在了宁远。”

孙承宗对于辽东局势的了解可不是一般人能比拟的,袁崇焕只是提及了这个地名,孙承宗立刻就想到了这个地方的位置。

早前兵部就有人上奏提及此处,只不过主要提及的并不是在这个位置筑城,而是要在据此处不远的觉华岛构建兵营防备建奴。

这算是有远见的一种战略部署,但因为上奏时沈阳和辽阳还未丢失,显然有点杞人忧天之嫌,兵部内部就没有通过,也是孙承宗无意间查阅兵部奏疏的时候才看过而已。

觉华岛那位置确实很关键,但从孙承宗的认知来说,那浅浅的海峡固然能约束建奴,但也同样会限制岛上驻军,故而他对觉华岛并不看好,反倒是袁崇焕提及的宁远算是他看到的一个位置。

见孙承宗没有反驳自己,眼神中似乎也略带鼓励之色,袁崇焕这才继续说道:“锦州乃是辽东祖家的根子,山海关又经常会有重兵集结,因此都不是新兵训练的合适地点。”

“考虑到如今辽东局势的演变,因而学生以为宁远刚好适合新兵驻扎与训练。其一是这里接近战场,又刚好处在山海关和锦州之间。向前可以随时支援松山、锦州,向后又可以随时后撤至山海关,可以说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方。”

“其二则是这里驻兵必然会和辽东将门接触,只要趋于辽东将门合作,部队大量招募辽东将门子弟,这部队再分享辽饷用以养兵就会相对更容易一些,如此便可以解决饷银钱粮的问题。”

“其三则是此地与辽西蒙古相近,可以招募一些流浪蒙古骑兵。马上作战终究还是蒙古人更加擅长,如今蒙古人分裂,正是我大明招募吸纳的好机会。”

“如此这般运作下来,学生以为至少三五年内便能练出一支可以在野战中与建奴平分秋色的队伍来,若是结合唐人出售的火器,恐怕到时候以寡击众也未尝不可。”

抬眼看了一眼孙承宗,袁崇焕发现孙承宗的眼睛里出现了光,是一种看到了希望的光。

孙承宗其实也有训练新兵的打算,尤其是徐光启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孙承宗很清楚什么样的部队才有战斗力。

只是孙承宗也在顾虑袁崇焕说的这些问题,特别是他很担心一旦自己训练新兵,朝中便会有人暗中扶持那个游击毛文龙。

朝中那些人或许干正事没有什么本事,但要说坏事,一个个可都是精英。

眼看着有一个符合自己心意的家伙主动送上门来,孙承宗也不再纠结,当下便开口说道:“如此要是有人扶持那个游击毛文龙又该如何,大明财政吃紧,不可能同时给两支部队增加待遇,想来元素也能想通其中缘由吧!”

袁崇焕满脸自信的说道:“孙师放心,学生以为放任那个毛文龙做大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不等孙承宗开口提问,袁崇焕便继续说道:“增加对毛文龙的支持看起来对新军不利,但实际上学生以为此行或许可以将朝鲜引入辽东战局,到时候辽东后方多了一个朝鲜,想来顾虑反而会更多。”

“此外学生觉得坐视毛文龙与唐人合作才更容易迷惑对手,一方面毛文龙要游击的位置在建奴后方,与唐人所谓东港之地几乎算是守望相助。”

“因而建奴方面无论是忌惮唐人也好,真的忌惮毛文龙在背后插刀也罢,终究需要额外调拨兵力防备,这在无形中就可以给西线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至于钱财方面的问题也不难解决,学会起身离开福建的时候便有不少当地士绅送来盘缠,此外广州方面也已经有了士绅愿意支持学生,因而学生觉得在宁远练新兵,让大明拥有一支强军才是结局问题的关键。”

孙承宗点了点头:“如此倒也能说的通,老夫是认可元素这番筹谋的,只是此次王巡抚准备已然十分充裕,在决战没有结束之前,老夫还真说不准会是个什么样的结局。所以如果元素真想给大明训练一支强军,老夫倒是不介意帮忙其中联络协调。”

话已经说道了这个地步,袁崇焕自然十分高兴,毕竟这算是孙承宗彻底认可了他的解决方案,而且有真正的帝师认可,下一步他的计划也能更加顺利。

袁崇焕的的想法其实和大多数东林人最终的态度如出一辙,也就是说,东林人并非看不出问题的核心,而是更多东林人总会有着属于自己的判断以及多说人都有纸上谈兵的嫌疑。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洪承畴才会提前去接触唐人,袁崇焕才需要提前来找孙承宗这个帝师来筹谋自己的计划。

无非就是谁都清楚其中问题需要有人来承担责任,而往往这样的责任远远不是读书人可以接受,甚至很大程度上反而会被自己人挑三拣四。

大概了解袁崇焕的想法之后,孙承宗算是给了袁崇焕一颗定心丸,只是孙承宗并不知道他欣赏的袁崇焕并没有表现中的那般出彩,甚至很大程度上这些理论并非是袁崇焕所能够实现的。

在袁崇焕离开之后,孙承宗吩咐下人从自己的书房里拿出辽东地图,在一番仔细的研究之后,最终孙承宗还是在宁远的位置增加了一座城市的标记,并且仔细吩咐自己的长子要提醒自己,这件事哪怕是整个朝堂都在反对,他也一定要按照袁崇焕的预想提供足够的帮助。

因为在孙承宗看来,这或许就是大明唯一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