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我的分身在明朝 > 第4章 吴门四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吴门四家,一般指明四家,四位着名的明代画家:沈周、唐寅、文徵明和仇英。

……

沈周出生于1427年,去世于1509年,活了八十二岁,在明代,他是寿星,他创作的书画作品很多,他去世时间不到四十年,存世书画作品很多,但赝品更多。

李德安花费五千多两白银,以及在现代成本不足一千两白银的人工宝石和人工养殖的珍珠,收集得到沈周近两百幅作品。

经过文徵明等人的鉴定,这些作品都是真迹。

……

唐寅,文徵明,以及李德安的父亲李谷年,三人同年,都出生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

李谷年和唐寅相识,但算不上朋友。

唐寅去世于公元1524年,去世几个月后,李德安才出生。

不能和唐伯虎见上一面,李德安有点小遗憾。

唐伯虎算是李德安的偶像。

李德安多次去桃花坞的唐伯虎墓凭吊。

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李德安买下桃花庵旧址的地皮,打算重新设计盖一座桃花庵来纪念偶像唐伯虎,暂时还未动工建造。

如今,李德安收集了两百多幅唐寅的书画作品。

……

李谷年比文徵明大几个月,二人年少时,就成为朋友,一生的知己。

加上李德安的存在,让李谷年和文徴明的关系更紧密。

李谷年去世时,文徵明很伤心,亲自为李谷年撰写墓志铭。

文徵明书画上的成就很高,但是其应试能力真的很差,空有满腹经纶,一到考场就脑袋空空,乡试考了九次,年过半百也没有中举人。

嘉靖二年(1523年),在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下,五十三岁的文徵明以贡生身份进京,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翰林院待诏。

三年的北漂,看似不起眼的官职,却被文徵明玩得风生水起。

在京城任职的苏州老乡很多,包括李德安的大哥和二哥,这些人有的职位很高。

在苏州老乡眼中,文徵明虽然官职低微,但他的诗文书画,却是一等一的棒。

在苏州帮的带动下,文徵明的字画成为当朝抢手货,假如手里没张文徵明,说明你这官当得没格调。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

再老实厚道的人,也难免有几个不怀好意的对手。

因此,害了红眼病的人,就想把文徵明这小得不能再小的“待诏”给剥夺。

沉稳的文徵明,再次做出豁达的举动:再见,京城!

人虽然走了,而字和画,以及名气,都留下了。

文徵明告别待诏,告别京城,回到家乡苏州。

漫长的赶考路和短暂的仕途都已结束,但作为书画大师的文徵明,他的春天才刚刚开始,他的寿命很长。

从京城回乡后,文徵明收了很多学生。

包括李德安。

文徵明的温厚,博学,才华,令苏州抱着望子成龙梦想的家长们趋之若鹜。

当然,文徵明不开青少年书画培训班,也不搞什么大明科举考试冲刺班,他的学生,要么是世交之子,要么是苏州杰出青年。

带学生,对老师也是好事,开拓思路、教学相长,文徵明继承了老师沈周的衣钵,同时又将所学传给更年轻的人,使得吴门画派名满天下,影响深远。

文徵明的学生中,既有像陈道复这样一生布衣但才华出众的高手,也有更多饱读诗书最终走上仕途的官员。

当众多学生有了权势和地位,老师的身价自然会拔高。

作为在世时就拥有极高威望和影响力的书画家,文徵明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学生们的众星捧月。

当然,这种情形绝对是文徵明的无心插柳。也许在内心深处,他只是想当个好教员。

文徵明23岁时,娶了昆山吴家的女子。

这是吴氏的幸运,也是文徵明的幸运,更是文氏一族的幸运。

文徵明努力工作,吴氏勤劳持家,生下两个儿子,长子文彭、次子文嘉,二子均成大器,不仅继承家学,精于书画,更在朝廷上有相当声望。

如果用迷信一点的说法,两个好儿子,大概是文徵明忠厚老实的福报。

文家的福报并未限于三代,从文徵明父亲文林开始,直到明朝结束,文家代有才人出,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相比同岁才华横溢、一生坎坷的唐寅唐解元,在很多人眼里,考场频频失利的文徵明才是人生赢家,他寿命很长,活了近九十岁,去世时,子孙满堂。

……

文徵明的后人中,有个人值得一说,这人就是九次参加会试不中,第十次成为状元的文震孟。

文震孟,字文起,文徵明的曾孙。

文徵明之子文彭,文彭之子文元发,文元发之子文震孟。

文震孟少好学,擅长诗文;为人刚正,品行高洁,在《春秋》的研习上下过一番功夫,精于此书。

文震孟年纪轻轻,便以文才、品行闻名海内。

大约20岁时,即万历二十二年(1594),文震孟考中乡试,成为一名举人。在来年的会试中,文震孟落第。

这次失败,对少年时便负盛名的文震孟的打击是巨大的。

文震孟没有气馁,他一次又一次地去bJ赶考,到万历四十七年,他已9次涉足礼部贡院考场,但都榜上无名。

文震孟的外甥姚希孟,年仅10个月便成了孤儿,与他一同拜师受业,名相伯仲。

姚希孟也在万历四十七年考中会试,殿试名列第三甲第一百二十一名,虽然名次偏低,但毕竟成为一名进士了。而文震孟连会试都未中。

天启二年(1622)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文震孟第十次参加礼部会试。

三场考场下来,文震孟榜上有名。

十进礼部贡院考场,历时27年,文震益终于成了一名贡士。

三月十五日,新科贡士参加殿试。

殿试概不黜落,仅确定名次先后。

文震孟一举夺魁,成为明代第八十二位状元。

此科进士共409人,是明代取士较多的一科,后来出了一批名人,而文震孟是最为杰出的一个。

……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李德安八岁时主动拜文徵明为师,逢年过节都会以学生的身份送各种礼物到文徵明家,有吃穿用度之物,也有文雅之物,还有奢靡的珍珠项链之物。

李德安十七岁就中举人了,对此,文徵明有一点点的羡慕,更多的是欣慰,他视李德安为子侄。

对于李德安求字画,文徵明是有求必应。

近十几年,文徵明新创作的精品书画作品大多成为李德安的收藏,数量已经超过五百件。

……

文徵明的两个儿子也是能人。

文彭、文嘉颇有父风,擅长诗、书、画,名闻海内。

在现代,王辛未看了不少文徵明、文彭、文嘉父子三人的资料。

李德安带着目的和文家父子三人交往,也很重视和他们的关系,不仅多次向他们求字画,还向文彭求刻印。

文彭是刻印高手。

另外,文家父子三人还经常帮李德安鉴定古字画。

不管在哪个朝代,名家的字画饮誉天下,赝品都是存在的。

文家父子三人都是鉴定字画的高手。

通过文家人的介绍,李德安买入了不少字画珍品。

……

文彭(1497—1573),字寿承,号三桥,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长子,曾任南京国子监博士。他诗文、书画、篆刻均有造诣,从父学书画,书法初学钟繇、王羲之,后效法怀素,晚年专学孙过庭,诸体皆备,精篆刻。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60岁的文彭以岁贡生资格入礼部,廷试第一,授嘉兴府学训导。

在嘉兴任职这段时光,文彭与项元汴往来密切。除了料理公务,有空便去项家,成了项家座上宾。

33岁的项元汴的收藏已初具规模,正需文彭指点,以防眼拙而交学费。

项元汴将文彭视作自己收藏的“一双眼睛”,请他担任“顾问”,许多重要的收藏品要经过他品鉴与默许,才能进入天籁阁。

文彭是明代治印泰斗,项元汴的一百多方印章都出自文彭之手,这又为项元汴的收藏品提供了鲜明而珍贵的标记。

清代嘉兴朱彝尊云:

往往长洲文博士,

刻石颇有松雪风。

墨林天籁阁书画,

以别真伪钤始终。

项元汴天籁阁藏品都钤有文彭为其所刻的印章。

文彭年长项元汴27岁,在年龄上是父子辈,私下里却是忘年交。

文彭像父亲一样悉心关照着项元汴的收藏事业。

文彭经常教项元汴如何识别书画的真伪,以及如何鉴定。

为收藏珍品,文彭还常常为项元汴牵线搭桥。

据说曾有一位收藏家持王羲之《思想帖》拜会文彭,求寻识货买家,文彭见此帖有赵孟頫跋尾,可谓稀世珍品,马上就邀请项元汴登门鉴赏收购。又有藏家持蔡襄《茶录》请文彭脱手,文彭清楚《茶录》是继陆羽《茶经》后又一部重要着作,马上请项元汴上门鉴赏收购。

文彭对项元汴的关心事无巨细,他还为项氏介绍能工巧匠修补装裱,辽宁旅顺博物馆藏有文彭一件信札,提及文彭介绍装裱能手汤淮到项府当装裱师傅。

凡此种种的事例还有很多。

项元汴不仅跟文彭交往甚密,甚至与其父文徵明,其弟文嘉都有友好往来,在这里不一一赘述了。

项元汴收藏经历中,文氏一门留下不可或缺的印记,项元汴与其他吴门书画家的社交,能收藏如此多珍品都少不了文氏父子的帮助。

……

项元汴,中国历史上最最顶尖的民间收藏家,除了皇家收藏,民间收藏没有能和他媲美的。

李德安立志让自己的收藏事业成为历史第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第一人。

对项元汴收藏有利的人,李德安自然要交往,而且是提前交往,更深入的交往。

……

仇英,出生于1498年,字实父,号十洲,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吴县(今苏州),明代绘画大师。

仇英出身寒门,幼年失学,曾习漆工,后拜师周臣,成为画家。

仇英博取众长,集前人之大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山水、花卉、界画、人物、仕女无所不能,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

时人把仇英与周臣、唐寅誉称为院派三大家;后人又把他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

若是历史轨迹没有发生改变,仇英会为项元汴创作多幅画作。

现代的王辛未上网查看过仇英的资料,明代的李德安喜欢截项元汴的胡,比项元汴更早认识仇英,更早向他订购画作。

王辛未和仇英是忘年之交,王辛未从未想过占仇英的便宜,为了方便向仇英求画,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他特意在正在建造的颐和园附近买了一座占地面积超过一千五百平米的院子,赠送给仇英。

仇英将王辛未士视为知己。

有李德安这个大金主存在,仇英很少为其他人创作画作,他创作的精品画作基本上被李德安收藏。

如今,李德安手里有仇英两百多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