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0章 格物与墨家!

但随着儒家的出现,这种情况也就不了了之了,不过即便如此,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发生过,甚至在那个时候,一些类似于法家、道家、农家的理论,也被纳入了儒学的体系。

这也是甄武没有让大明重振的原因,他直接开始了启蒙的原因。

解放自己的思想,传播自己的知识,这是甄武唯一能想到的,也只有这一种方式了。

不过报纸也要有自己的风格,如果只是单纯的介绍一些基本的物理和化学知识,那对大明的文人来说,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

甄武坐在书桌前,思索了很久。

科考!

可以说,科举是天下大多数读书人的最终目的,这些读书人想要通过科举,进入朝做官,便会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程朱儒学上,在八股文上造诣颇深。

但要说他们对朱熹的理论有多信服,那也不一定,很多人只知道理论,却不知道理论的本质,嘴上说的是一回事,实际上却是另一回事,目的就是想在这个世界混个一官半职。

但如果说,那些所谓的读书人,能够背诵经文,并且能够理解其中的意思,那么,他们就一定能够理解热力学和重力,成为一名官员。

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一次的考试中,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一点上,然后,便不需要他们去做任何的事情,他们都会自己去做。

这就是所谓的“主动权”。

而甄武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借助他那个大明宰相,文臣之首的父亲。

甄武想了想,又写了两句话。

格物与墨家!

格物致知的道理很简单,就是甄武和宋濂辩经时所讲的道理,甄武完全可以在里面加入一些简单的科学概念,告诉甄武,科学也是圣人提倡的一门学问,如果他想要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宋濂这个大明文坛的第一人,一定会对他有很大的帮助。

但除了科学理念之外,他还需要一些具体的科学知识,而墨家,就是甄武能够想到的最好的传播工具。

在这个时代,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合理的理由,就连王阳明这样的智者,也要按照孟子的理论去做,甄武也是一样。

而墨家,也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曾经凌驾于儒家之上,如今已经没落,再也没有人研究,但它的名气依旧很大。

《韩非子·显学》中说:“儒家和墨家是当今天下最好的学问。“儒者所及,孔丘;墨者所及,墨者所及,墨者所及。”

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虽然也有很多人信奉,但儒家与墨家却是最受欢迎的,被称为天下两大流派,甄武也是看中了他们的名声。

而除了这些,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甄武的这番话,正好符合他的心意。

墨家的核心,除了“博爱”、“不攻”、“不攻”等普遍的价值观念之外,还有几个在这个时代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理念,《墨经》的开篇,就是甄武所认可的那一段。

“好的方法,就是要找出原因。

巧传本就是手艺活,也就是手艺活,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关键是要找出其中的原因。

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子就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要找出一个事物的起因,他把工匠们的经验转化为一种理论,用一种可以解释因果关系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求证的科学理念。

而事实上,墨家也的确是这样做的,《经上》更是尝试着去解释机械的原理,那就是“力者,刑之所发”,“力者,重也”。

这两个词,不仅指出了力对物质的加速作用,还指出了引力和重量区分开的问题。

这两种说法,都比西方先进了两千多年。

只可惜,这些年来,墨家没落,已经没有人再研究墨家的理论了,而甄武,则是想要重振墨家,取而代之,取而代之。

想到这些,甄武的心中便有一股难以言喻的兴奋,一种要改写历史,改写天下的强烈责任感油然而生,他就这样一股意念,挥毫泼墨,直到日上三竿之时,他才终于收笔。

一夜未眠的疲惫终于袭来,他伸了个懒腰,正准备回到自己的床上,却发现自己的床已经被人占了。

甄武吓了一跳,连忙走到床前,伸手摸了摸柳清薇的鼻子。

“总算是保住了一条命!”

甄武也是为自己的胆子感到庆幸,跟一个才见过两次面的女孩上了床,而且还是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他竟然还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

再一探柳清薇的额头,她的体温明显下降了许多,苍白的脸蛋上浮现出一抹淡淡的潮红,为她本来就很漂亮的容颜平添了几分妩媚。

不过甄武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在确定柳清薇的情况已经好了后,也就没再管她,转身离开了。

院门外,朱标还在做着广播体操,说了一句“你好”,就去锻炼了。

………………

一辆华丽的马车从一条乡村小路上飞驰而过,虽然山路崎岖不平,但这马车却没有半点减速的意思。

大明皇帝朱元璋,胡惟庸,杨宪,这两个人,都是朱元璋新任命的幕僚。

朱元璋是个农夫,骑着马,这点颠簸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杨宪也是军伍中出来的,虽然不会武功,但也能承受得起。

而汪广洋则是脸色涨得通红,要不是看在朱元璋的面子上,恐怕他都要吐血了。

心中暗自腹诽,真不知道朱元璋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弄到这么个破地方来。

这一次的朝会,才刚刚散去,李善长便上了一道折子,折子的重点是两件事情,一件是关于税务改革的事情,一件是关于反腐,一件是关于给官员们加薪的事情。

内阁制实行已有数日,李善长所写的奏章,便是内阁成立后的首件大事,而这两件大事,恰好都与银钱有关。

汪广洋身为内阁重臣,又曾经是中书省的官员,后来中书省被废,他被调到了户部,负责财政,所以这两件事都是他负责的。

按照道理来说,李善长作为内阁首辅,在上书之前,同为朝臣的他们应该早就商量好了,可是汪广洋今天把自己拟定的计划呈到朱元璋面前之后,却是挨了一顿臭骂。

然后将汪广洋送到了这辆马车上,说是要带他去见一个人,让他不要说话,不要泄露自己的身份,然后按照对方的吩咐去做。

汪广洋当然不会推辞,可即便坐进了车上,他的心里还是充满了愤懑。

他可不像宋濂那样,只会读圣人的书,他是一个务实的人,在元朝的时候就已经中了举人,博览群书,精通诗词,最擅长的就是篆书,书法,书法,书法,都是出了名的好苗子。

朱元璋渡长江,攻占了采石矶,第一时间就召见了汪广洋,从那以后,他就成了大将军府的御史,后来又成了御史,又成了行省的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