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王门庶子 > 第三百零九章 法治精神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11章 法治精神

张咏很是不解地问道:“爵爷!官府这么做肯定会出现亏空,这亏空怎么解决?”

宋文远抬眼瞟了张咏一眼冷声说道:“怎么可能会有亏空,官府挣得少了都算是赔。”

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张咏无法想象官府这样投入商品平抑物价,还能挣到钱,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爵爷!这怎么可能,要想平抑物价,官府就要用比市价低一些价格出售货物,无论是粮食还是其他物资都是如此,这其中的差价怎么补足?”

“成都府物价上涨,不代表其他地方的物价也上涨,只要官府能够暂时投用府库的物资平抑物价,再到其他地方收购货物补充府库,这其中的差价便是利润。”

“爵爷!官府怎能从事高买低卖的商贾贱业,如此一来与那商贾何异?”

“嘴上喊着瞧不上商贾,家家都是各种买卖开着,真真是为了利益无所不用其极,到底是觉得商贾是贱业,还是觉得官府一旦参与商业之后,是不是就把原本属于士绅豪强的利益侵夺了?”

张咏没想到宋文远对于读书人的评价会如此之低,他不否认读书人中确实有不少衣冠禽兽,可是大部分读书人还是怀着修齐治平的理想,愿意为天下生民请命的。

“爵爷!读书人是有一些蝇营狗苟之辈,这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读书人还是愿意为国效力,愿意为天下做事的。”

宋文远淡淡地问道:“张知府,本爵就问你一个问题,别说更大的官,就是一个县官可愿意深入田间地头了解一下百姓的民生,愿意为改变民生做出一些努力?”

“下官认为大部分官吏都是愿意的,不愿意的是少数。”

“姑且认为你说的对,那么本爵再问你,成都府九品以上的官吏有多少?有多少官吏深入过田间地头,动手做一做农活,了解了解民生疾苦?”

张咏无言以对,因为他很清楚整个成都府愿意到田间地头走一走的官吏没有几个,甚至他都可以断言,一个都没有。

就连他这个自诩愿意为民请命的知府也没有到田间地头亲自去锄过一垄地,割过一垄稻,更别说其他的官吏。

以成都一府之地的景象,便能看到整个天下的景象,按照宋文远的标准,大周旧官吏没有几个是合格的。

“爵爷!您是不是对读书人要求太过了,读书人若是寒窗苦读还要时不时地下地劳作,还有多少人愿意读书?”

“新政之后,所有适龄儿童都要读书,这是国家意志,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从全天下的儿童中挑选合适的官吏,比从一小撮人中挑选官吏更能选择合格的官吏。

这些高高在上的读书人不愿意好好做事,有的是愿意做事的人顶替他们,朝廷只要将选拔的平台搭建好,制定好良好的上升渠道,还会没人当官?”

这话张咏不是第一次听到,每一次听到宋文远提到全民义务教育,他的心里就会不由得发冷,他很清楚,这才是真正刨读书人根基的大事。

整个大周一旦全部推行义务教育,那么朝廷想要考什么,怎么考儒生便没有了发言权,因为义务教育是新政派系主导的,考核内容自然由新政派系定夺。

以新政派系党魁宋文远对儒生的负面印象,未来的儒生想要出头可就难了,除非他们愿意改换门庭。

掌握教育就等于掌握了话语权,失去话语权的儒生,若是不改换门庭,未来便只能成为孔乙己。

张咏喟然长叹一声道:“爵爷!儒学传到今日已过千年,难道要在我们这一代消亡吗?”

“张知府!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本爵什么时候要消亡儒学了,儒学是儒学,读书人是读书人,这是两回事,说句不好听的,这些读书人将孔子搬出来不过是做个挡箭牌而已。

请问如今君子六艺,读书人还能全部掌握吗?还有几人能够驾战车,挽强弓?”

张咏很清楚,如今的读书人已经远不如前朝全盛时期,那时候的读书人至少还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梦想。

如今的读书人早已退化成只知之乎者也的书虫,就连君子六艺中的射也演变成了投壶游戏。

“下官明白了,儒生的未来只有一条路,要么融入到新政体系当中,要么就只能被历史的车轮淘汰。”

“任何学问一旦形成学阀,不能包容其他学问百家争鸣,再好的学问也会退化成只知争权夺利的伪君子。

儒学的退步从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已经是注定的结局。一个学问不想着努力提高自己的学问,而是总想着处处打压其他学问,将其他学问贬的一文不值,用一个杂学一言以蔽之。

从这一点来说,为汉武帝提出这个思想的董仲舒无疑是历史的罪人。”

张咏反驳道:“董仲舒的原意是希望整个天下统一在一个思想之下,有劲儿往一处使,集中整个国家的力量击败如日中天的匈奴。

儒学对于天下一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儒学的历史功绩,爵爷是否认可这一说法。”

“本爵并不这么认为,大一统的思想不仅仅是儒家有,法家一样有,秦便是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统一了天下。”

“秦是统一了天下,然而统一之后,又快速的灭亡了,可见法家也有着很大的缺陷,至少管理一个庞大的国家有些捉襟见肘。

秦之亡,便是亡于严刑苛法,亡于对百姓的过分盘剥。”

“秦之亡恰恰不是亡于严刑苛法,而是亡于不守法,法不在严苛,而在执行,若是上位者公然对法治精神进行践踏,其他人就会有样学样,将天下变成只将苛法用于普通百姓的苛法。

就拿赵高来说,本来犯了死罪,已经被判了死刑,结果秦王一句话便让赵高无罪释放,请问这是守法吗?

有人践踏了律法,而没有得到相应的惩处,那么后来者就会有样学样,上面烂一点儿,下面就会烂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