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世宗福临 > 第一百六十一章 南巡(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六十一章 南巡(七)

第162章 南巡(七)

有始有终,福临派人将南哥驿村里的老人家请了过来,自然也要将老人家们完完整整的送回去。送人的事福临交给了遏必隆,没必要再劳烦自己的大臣们,等会他还有些事要和大臣商量。

遏必隆走的时候,福临跟他反复叮嘱了好几遍,一定要将老人家平平安安的送到家。

中国尊老敬老的传统由来已久,至少已有几千年时间。这是一个美好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能够断绝。

更别说对于统治者而言,一个老人潜移默化里,能够影响到周围很多人。若是碰上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可能整个村,或者整个乡的百姓都会受到他的影响。

很多情况下,百姓们更愿意听听村里老人家的意见,因为他活的时间长,见识和阅历更广。

目送着最后一个老人在士卒们的护送下出了营地,福临将代善,多尔衮等一众内阁大臣叫到了自己的帐篷里。丘瑜,这位礼部右侍郎,放在外面可能就是位极人臣的典范,可在帐篷里,只能低头做小,当一个书记员。

此次南巡,大臣里只有代善,多尔衮,多铎,希福,范文程,洪承畴六人随行。几人分次坐下,算是在福临的帐篷里开个小型的内阁会议。

丘瑜第一次出席这样的场景,还有点小激动。坐在最末尾的他,很羡慕坐在自己前面的洪承畴,一众汉人降臣里,就属他官职最高,还有个帝师的名分。

若论爵位的话,封王的孔有德,同样有帝师名分,可他终归没进内阁,无法参与朝廷大事的决策。

如今几年过去,大家也都习惯了坐着开会,若是再让他们回到过去那种动辄跪拜的年代,恐怕他们还有些不乐意。

三德子带人给大臣们上了一碗浓茶后,很自觉的退了出去,守在帐篷外边,随时听候里面的吩咐。

“皇伯,十四叔,十五叔,三位师傅,还有丘爱卿,喝口茶解解酒。”

大家伙儿方才喝的都不多,听到福临的话,象征性的抿了一口热茶,便将茶碗放下。

福临从座椅后掏出几本手札,放到桌子上,上面记载着耄耋老者给他说的养生之道。他现在还小,暂时用不上,便让三德子等人抄录了几份,准备给代善和洪承畴等人用下。

“皇伯,洪师傅,这里有两本手札,是方才那位耄耋老者进献的养生之道,您二位可以拿回去看看。时间仓促,没来得及抄录更多份,其他人等下次吧。”

“等朕回京后,会让太医院的太医对上面记载的方法做个评估,然后再颁行天下。”

不说平均年龄提高个三五岁,只要能让各地百姓多活个一两年,或者七八个月,福临就心满意足了。

代善将其中一本移到自己身前,又将另一本递向洪承畴,随后说道:“臣多谢陛下恩典。”

“皇伯和洪师傅,不必如此客气。”

一番小插曲过去,福临正是说起了正事。“方才两位乡官的话大家都听到了吧,他们作为外来官员,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不通。这个问题,我看不只是曹家务乡有,而是广泛存在于全国各地的乡邑。”

“发现问题,就要及时解决掉,不知诸位爱卿,可有好的建议或者意见?”

出身福建南安的洪承畴,对此深有体会。语言不通的问题,不仅是个大问题,而且是个非常大的问题。

就说闽地吧,因为方言晦涩难懂,以至于终明一朝,除了宣德年间的杨荣和陈山,内阁里再无其他出身福建的大学士。

杨荣病逝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到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整整204年的时间,福建都没有出过内阁大学士。

闽粤两地的方言问题,真正得到解决,要等到雍正登基以后。在雍正六年,他下了道旨意:

“每引见大小臣工,凡陈奏履历之时,惟有闽广两省之人仍系乡音不可通晓。

赴任他省,又安能宣读训谕,审断词讼,皆历历清楚,使小民共晓乎?官民上下语言不通,必使胥吏从中代为传递,于是添设假借,百病丛生,而事理之贻误多矣。

福建、广东两省督抚,转饬所属府州县有司及教官,遍为传示,多方训导,务使语言明白,使人通晓,不得仍前习为乡音。”

皇帝特地下旨让两省矫正口音,可见这个问题有多严重。

福临话音落下,吃过语言亏的洪承畴,立马回答道:“陛下,方才的奏对,乡啬夫祁远其实提到了两个问题,其一为语言不通,其二为教育不兴,乡里的适龄儿童无法入学院读书。”

“臣以为,只需要大兴官学,祁远所提出的两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早在顺治元年,福临就和汤若望等人一起推出了拼音字典,将俗体字收录于其中,作为大清的正体字。随后下诏在大清境内推行拼音,字典和正体字。

只不过再好的诏令,也需要有人去执行。官府层面推行的还比较好,几乎每个官员人手一本顺治字典。可涉及到百姓层面,执行的就一塌糊涂了。

明朝的学校教育体系非常健全,不仅有官学,还有各地大户人家的私塾,读书人办的学院,总的来说,明朝教书的老师多。

可如今的情况是,为了贯彻落实福临的均田和纳粮政策,绝大多数明朝的官员都没有被沿用,包括教育体系里的各级学官。还有大户人家的私塾,也在分田过程中被取缔。

原有的教育体系被摧毁,而新的教育体系却因为财政的原因没能及时跟上,这才导致现如今的适龄孩童无法上学。书现在很便宜,几文钱就能买一本,可是没有教授的老师。

只要大兴官学,在启蒙中推行拼音字典,语言不通的问题便不复存在。

听了洪承畴的话,福临看向代善:“皇伯,洪师傅所言在理,如今已是顺治三年,大清的官学也是时候建立了,不知国库是否宽裕?”

“陛下,官学的事臣已经开始着手处理,现在正在和两所学堂的老师沟通教材的问题。同时内阁还在研究学制,在讨论是否要沿用前明的制度。”

其实对于读书和搭建教育体系这事,福临最有发言权,于是便将后世的年级制度制度,小学,中学,大学等说了出来。

“尚书房里,年龄差距太大,小的只五六岁,大的十三四岁,放在一起读书实在太乱。”

推行年级制度后,这个年龄差距问题,便能够有效的得到解决。

有了福临的思路,代善等人对大办官学的事情,又有了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