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80章

对于意大利足球而言,这一阶段的意大利人毕竟更多受到的是“多瑙河流派”的影响。

其中,可能又以匈牙利对意大利足球的影响最大。

与球员身体条件普遍较好的奥地利相比,匈牙利球员的身体素质与意大利相对更为接近,也更加讲求球员的人球结合能力、速度、机敏与灵活性。

20年代中后期的意大利足球欣赏匈牙利的球员,更欣赏匈牙利的教练。

在接下来的10年之内,大规模的引进匈牙利人才前来“技战术扶贫”。

意大利的各支俱乐部几乎都有在这一阶段邀请匈牙利人执教的经历。

如尤文图斯的维奥拉,Ac米兰的维奥拉和巴纳什,罗马的巴尔和科瓦奇等等。

至于国际米兰,更是在1926到1936年间连续启用了4名匈牙利主教练。

其中的阿帕德-魏斯在这10年间完成了国际主帅岗位的三进宫。

最具代表意义的是1937-1938赛季,当赛季意甲16支球队当中竟有9支球队的主帅是匈牙利人。

更何况作为国家队主帅的波佐也推崇进攻。

相比于效率低下,靠反复冲击赌成功率而缺少战术细节设计的英式长传打法,本来也更倾向于迈索和匈牙利人的策略。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作为整体概念的意大利足球,还是作为塔尖概念的意大利国家队会与wm保持一定距离,实属正常。

然而,意大利人毕竟不是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意大利足球也毕竟不是奥地利和匈牙利足球。

意大利人是理性与浪漫同生共存的矛盾体,意大利足球则更是如此。

即便在这段紧紧追随匈牙利和奥地利足球的岁月,意大利人在恪守战术、服从纪律、强调防守与对抗方面,仍已体现出了属于自己的风格。

波佐信奉技术足球和攻势足球,但绝非类似于日后阿贾克斯王朝时期主帅斯特凡-科瓦奇那样的自由主义甚至随性主义者。

事实上,波佐对于球队的管理即便在当时也被认为是十分严厉的。

用波佐本人的话说,“足球比赛的进行遵循一些自然准则,这些准则要求我们必须施行严格管理下的纪律,没有纪律,就不存在秩序”。

为了推行纪律,波佐会推行一些后世常见的管理策略,比如集中化管理、宵禁、查房、跟踪球员等等。

同时也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元素。

尽管种种证据显示波佐并不是一名法西斯主义者,甚至在二战后期还曾经为意大利国内的反法西斯游击队提供过援助。

但在执教国家队期间他充分利用了法西斯主义那令人生畏却又着实有效的狂热主义与宣传武器。

以国家的名义向球员宣扬法西斯式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献身主义,并通过要求球员们赛前必行纳粹礼等行为主义层面的方法,不断加强对于球员们的灌输。

为了达到目的,可以选择一切可行的手段,这似乎就是波佐,也是当时许多在法西斯体制下求生存者的哲学。

波佐重视纪律,也同样重视整体。

在当时,波佐和迈索是最早提出球员能力合理搭配理念的主帅。

在他们的眼中,与其选择11个个人能力最优秀的个体,不如构建出一个最优秀的11人整体。

球队不是11名球员的个人能力叠加,球员与球员之间的契合性才是最重要的。

波佐的这种观念,集中体现在其在1934年世界杯开赛前放弃尤文边锋雷纳托-切萨里尼这一决策上。

切萨里尼是当时意大利足坛的一位优秀边锋,同时也能胜任内锋和中场,拥有出色的速度与脚下技巧。

是尤文在卡斯卡里诺治下联赛五连冠时期的核心球员之一。

不仅如此,切萨里尼经常在比赛行将结束时得分,以至于意大利语中将此类进球统称为“Zona cesarini”,是一名很有特色的球员。

作为一名归化球员,切萨里尼曾在波佐手下出场过11次,但未能入选1934年世界杯大名单。

在波佐看来,切萨里尼的球风过于随意,且跑动不够,总是悬在高位而回撤接应很少,不满足球队的场上需要。

同时,切萨里尼不喜管束,也不满足球队的场下要求。

波佐的这一决策,给切萨里尼留下了永远的遗憾,也再次彰显了他管理和训练球队的根本宗旨。

技术与纪律,缺一不可。

同时,波佐还专门加强了球队的体能和身体素质训练。

波佐崇尚进攻、技术和灵活性,但绝不忽视防守、拼抢与严谨性。

再加上其曾经长期旅英,对于英格兰足球的理解相较于一般大陆国家教练更为深入,这使得他在学习“多瑙河流派”足球的同时,也能够打开视野,去学习英式足球和wm战术的长处。

在战术设计上,波佐选择了一条介乎于wm与“多瑙河流派”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波佐虽然不信任wm,但看到了wm在加强防守、提升反击质量方面的积极一面。

更重要的是,wm战术中最具标志性的中前卫回撤为中后卫的用兵策略,对于波佐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结合旅英期间支持曼联队、支持查理-罗伯茨的经验,波佐意识到,在球队中设置一攻守兼备的中前卫,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

而且,自己既不必像wm那样强求中前卫回撤到防线上成为“第三名后卫”。

也无需像“多瑙河流派”那样仍把中前卫定义为一个进攻者的角色,中前卫的位置完全可以更加灵活,根据比赛的实际需要随时进行调整。

在波佐的设计中,中前卫一定程度上的回撤带动前卫线位置的回收,而他们留下的空间则由内锋和边锋回撤来占据,而内锋与边锋位置的灵活变换又正是“多瑙河流派”战术的精髓所在。

这样一来,球队的阵型从235转变为类似于2-1-2-2-3的部署,呈现一个“ww”的形状。

球队的纵深体系更加丰富,战术线更加完整。

战术线之间的距离更近,横向与纵向之间可以通过长传或短传更有效的连接起来,对于提升阵地进攻的人员投入力度和防守反击的精度而言都不无裨益。

但是,战术设计虽好,关键在于用人。

对于波佐的metodo而言,球队的中前卫正是所谓的“阵眼”,能否在这个位置上找到合适的球员才是至关重要的。

这名球员必须要能够防守、拼抢、破坏,但又不能是单纯的破坏型选手,而仍应以进攻为主,需要具备良好的传控带接能力、意识与大局观。

这样的球员堪称千里挑一了,但波佐是幸运的,意大利队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还有归化球员的鼎力相助;说的更具体一些,他们拥有路易斯-蒙蒂。

作为一名阿根廷裔的归化球员,蒙蒂成长的环境简直就是为培养波佐需要的优秀中前卫人才而量身定做的。

1910到1930乃至1950年代末之前的阿根廷,是一片足球的热土,更是一块属于技术足球的乌托邦。

当时的阿根廷人,完全可以自豪的宣称本国拥有世界上技术最好的球员和球队。

可以说,当年的阿根廷对于技术足球和球员技术的追求达到了一个极致甚至偏激的程度。

无论是街头足球等青少年足球培养的方式,还是职业俱乐部训练职业球员的模式。

都以追求球员的技术、天赋与创意的精益求精为主要甚至唯一的课题。

而球员们也以在场上充分的秀出自己为最高目标。

至于球迷,能看到支持的球星把球玩好、玩出花来,似乎才是最重要的买票目的。

按照后世一些足球历史研究者的记述,当时阿根廷足球的氛围是这样的:球员的身体素质和跑动对抗?不重要。球队的纪律?不重要。团队协作?不重要。甚至于比赛的胜负?也不太重要。

只有球员的技巧和创意展示,只有球队的疯狂进攻和流畅配合,只有那些能为在场所有人不断提供惊喜与刺激的足球技艺,才是最重要的。

在这样的环境里,波佐所谓的足球比赛的“自然准则”,一种偏向于理性与逻辑的内核。

几乎完全让位于感性与激情,每一支球队都追求精细的短传组织,进攻球员以玩弄自己的对手为乐。

而防守球员,在缺少合理的组织、协作与体系保护的情况下,则必须学会变得强硬、冷酷甚至凶残。

这样的背景,为阿根廷人创造出所谓的“5号文化”提供了条件。

在阿根廷的球场上,5号球员,也即球队的centre half,日后发展成为所谓的“后腰”位置,是球队的重心。

这个位置上的球员不仅需要学会防守和组织防守,学会盯防自己的猎物并为其他后卫提供协助。

更必须懂得如何传球,如何迅速策动进攻,而偏科的球员是很难胜任这一工作的。

某种意义上,“5号”位置可能才是阿根廷足球文化中最重要与最具特色的位置。

事实上,阿根廷的“5号”是如此有名,以至于时至今日巴西人仍将防守型中场称为volante。

而该词的根源,正是曾于1938到1943年在弗拉门戈俱乐部效力且表现十分优异。

以至于对巴西足球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的阿根廷“5号”球员卡洛斯-沃兰特。

在阿根廷足球的百余年历史上,也确实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5号”,例如沃兰特、内斯托-罗西、拉廷、加列戈、巴蒂斯塔,乃至于后来的雷东多、坎比亚索、马斯切拉诺等人。

而称得上这一“5号产品系列”最早期代表人物的球员,便是蒙蒂。

路易斯-蒙蒂,一名典型的阿根廷“5号”球员,在阿根廷国内效力于胡拉坎、博卡青年和圣洛伦索。

随后登陆意大利加盟尤文图斯。

按照相关历史资料的记录,以及布莱恩-格兰维尔等老资格记者的讲述,蒙蒂是一位球风极具争议的选手,一位集天使与魔鬼于一身的矛盾体。

他那毫不留情的凶狠铲球能够踢断对手的小腿,同时他那灵活协调的变向摆脱和精准传递又能晃晕对手的双眼。

不仅如此,蒙蒂还拥有超强的体能和覆盖能力,以至于人送的绰号。

蒙蒂作为阿根廷队主力参加了1930年世界杯,留下了世界杯亚军、两个进球和踢伤数名对手的“记录清单”。

1931年,蒙蒂来到意大利,经过短暂的状态调整后,立即成为尤文图斯的脊梁,并因其出众的号召力成为了球队的队长。

此时的蒙蒂已更名为路易吉-蒙蒂,而他的存在显然不可能逃过波佐的眼睛。

1932年,蒙蒂被成功纳入归化球员的行列,并迅速成为当时已披上蓝色战袍的意大利国家队的中场主将。

蒙蒂的出现,完美契合了波佐metodo战术的需要。

作为球队的中前卫,蒙蒂的位置在两名后卫身前,同时又居于传统235阵型下central half位置之后。

在这里,他可以尽情挥洒攻防两方面的才能。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技术足球精英国家纷纷采用了中锋回撤拿球的策略。

奥地利的一代巨星辛德勒、西班牙名将伊西德罗-兰加拉、巴西“黑珍珠”莱昂尼达斯。

包括意大利本土的斯基亚维奥等人,都是个中高手,给当时防守策略还相对单一的后卫线制造了很大的麻烦。

而作为位置后置但又不拖后的防守悍将,蒙蒂的活动范围相较于wm下的中后卫更加灵活。

覆盖范围更大,十分有利于他对于此类回撤型中锋的盯防,这又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利好。

以蒙蒂为重心,意大利队的metodo战术逐渐成型。

蒙蒂位置的回撤,带动两名边前卫位置的回撤,这符合wm体系的防守要求。

同时,蒙蒂等人的位置又不会过分回收,因此在进攻时又能够迅速展开阵型。

这种“收的回来、弹的出去”的防守弹性,未来成为意大利防守的标志性特征。

配合上球员高强度的,有时甚至近乎于粗野的对抗、拼抢和铲球,意大利的防守在当时成为了能令对手生畏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