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有将星养成系统 > 第165章 越地之战·下(4k)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5章 165越地之战·下(4k)

那一年,宋襄公参加了三次诸侯会盟。

春季,宋国、齐国、楚国在鹿上会盟。

秋季,宋国再次主动邀请诸侯国会盟,宋国、楚国、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曹国在盂地会盟。

对于这一次的诸侯国会盟,楚成王收到会盟邀请后,只说了一句话。

看我怎么羞辱他!

请问,宋襄公对楚成王仁义了吗?

很显然,没有!

结果后来在泓水之战却讲什么仁义,这难道不是假仁假义吗?

宋襄公没有搞清楚一点,那就是他是以仁义治国的,而不是以仁义治军的。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同时,强者才是主盟国。

宋襄公的仁义只不过是为了治国。

就像前面说的,治平者以仁义为先,治乱者以权谋为先。

天下太平时,要以仁义的统治方略予以治理;天下动乱时,应该先运用权谋,以非常措施使天下安定下来。

仁义是一种手段!

是一种为了达成目的的手段!

这本书中已经多次强调。

这个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这个事情也就是这么一个事情。

没有谁是真的仁义的!

宋襄公也是如此,他知道施行仁义能够给他带来好处,于是才施行的仁义。

而并不是他本来就仁义。

但是他真的仁义吗?

这个其实是说不清楚的。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虽然说我们都论迹不论心的,但是客观一点。

就单说赵襄子为什么退守晋阳!

为什么?

很显然啊!

赵家历代经营晋阳,为的不就是有一天能够让晋阳的百姓给他们效死吗?

昔日,晋国国君的权力衰落,实权由智、赵、韩、魏、范、中行六家大夫把持,后来范、中行两家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而这四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智家的智伯瑶想要使晋国重新成为霸主,于是主张每家都出一万户邑献给晋王室,魏韩两家相继答应,而赵家的赵襄子不答应,他认为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到手的东西说什么也不能再交出来。

就这样智伯瑶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而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

在赵襄子退守晋阳后不久,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

逢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

智伯瑶最终引河流之水灌淹晋阳,同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魏家的封邑安邑、韩家的封邑平阳旁边各有一条河道,他们今天看见了智伯瑶引晋水水淹晋阳,心中想着指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

于是韩、赵、魏三家联手攻灭了智伯瑶。

这世间有两种力量最为强大,一种是自然之力,另一种名为人心之力。

襄子因为人心而退守晋阳坚守两年半之后,而智伯瑶则引晋水水攻晋阳,如此之下就算晋阳百姓人心未变,虽然城破也只是迟早的事情,但智伯瑶又忽视了人心,韩康子、魏桓子见晋阳水势不免有唇亡齿寒之感,因此联手赵襄子共击智伯瑶。

而晋阳的人心来源于赵家的多年经营。

当时长子城城防完备,邯郸城粮仓充裕,这两地都是坚守的好地方,但赵襄子偏偏选择了晋阳呢!

城防完备那是劳民伤财、消耗民力的结果,粮仓充裕那是竭泽而渔、压榨民脂民膏的结果,赵襄子清楚这一点,他认为百姓不会和他一起坚守城池,因此才放弃长子和邯郸。

尹铎是赵简子的家臣,他被赵简子委派去治理晋阳,在临行之间他问了一个问题,“蚕茧乎,保障乎?”

赵简子选择了保障,也就是以民为重,这便是赵襄子选择退守晋阳的原因。

人心!人心是很重要的!

民众享受了赵简子选择保障得到好处,日后便就会容易为赵家效死,这是晋阳城守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故而,仁义是一种手段!

这一点对于韩国来说就已经证明过了。

用人数来组成的军队是永远比不过永远死志的军队。

什么是信仰,越是穷困的人越是拥有信仰,不然他们活不下去!

韩国的仁政便就成为了韩军的信仰,这个是无可质疑的。

仁政,为什么要施行仁政。

为了便就是民心啊!

民心所向方可披靡不败,但是这个民心到底是什么能?

仁政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统治者的真实想法。

仁政虽然给百姓带来了益处,但是对于统治者来讲,仁政也会他带来了民心,尽管他不想施行仁政,但是为了仁政的额效果,他不得不去施行仁政,这是一种手段。

目的便就是为了让人为他效死力!

仁政和仁义是相通的。

这是一种达成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统治者真的意愿。

这一点是无疑可以确定的。

由此,如今的天下流行四个字——因利势导!

未来要如何变化是无法预测的,因此这因利势导成为了天下最流行的政策!

这个情况也就是这个样子的,这个事情也就是这个样子的,也是没有什么好说的,毕竟这个事情的情况的道理也就是这个样子的。

那么话又说回来。

当上“盟主”的宋襄公急于过瘾,当年秋天就召集一些国家在盂开会。大概是要办理附庸国的移交手续,所以参会的除了宋、楚以外,还有陈、蔡、郑、许、曹五个中等国家。这五个国家都靠近宋国,估计是楚国答应“转让”给宋国的附庸国。但是,这五国中除了许国十分弱小,只有一座孤城以外,其他四国都不弱,像蔡国、郑国还很捣蛋,楚国的指示都不肯老实执行,交给宋国根本不甩它鼻。从这里可以看出楚国压根儿就没打算分附庸给宋国。但是,宋襄公满怀信心、欢天喜地地准备让这些小国服从于自己。

春秋会盟,诸侯均以乘车参会,宋襄公也准备坐乘车参加。公子目夷告诉他:楚人以南蛮自居,根本不按中国的规矩来,希望您做好两手准备,坐战车参会。宋襄公说:“我作为盟主,带头破坏规矩,你让天下的诸侯怎么看我?”不顾公子目夷的苦苦劝阻,昂然乘乘车参加了会议。

楚成王可不讲那一套,他见宋襄公竟然坐乘车来了,自己驾着战车,带着将士们直冲宋国大营,没费事就把宋襄公抓了起来。宋襄公破口大骂,楚成王只管哈哈大笑。然后指挥部下进攻宋国。好在公子目夷提前逃回宋国,组织大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楚军数次攻击,都没有得逞。楚成王让宋襄公告诉城里的人们投降,宋襄公不肯;楚军又威胁杀掉宋襄公,宋人回答:“感谢上天保佑,我们已经有国君了!”就是不给楚国人开门。楚成王无奈,只好裹挟着宋襄公撤走。

楚成王抓住宋襄公,本想顺势拿下宋国,不料阴谋没能得逞,现在宋襄公搁手里简直就是鸡肋,杀了没用,还会惹起中原诸侯的反感,尤其是怕犯了宋国的众怒,想放了却又不甘心。于是在盂之会、伐宋之后,不知道是谁出的点子,向鲁国“献捷”。鲁国是周公的封国,周公曾经当过摄政王,有权代表周王室接受献俘献捷。但问题是楚国自称王,与周天子是平起平坐的关系,都已经多少年不向周王朝进贡了,现在突然向鲁国献捷,这明显是想把这块鸡肋处理掉。鲁国当时的国君僖公是一个非常聪明、较有作为的君主,很快明白了楚国的意思,是想让鲁国给它找个台阶下。于是紧急召集诸侯会于薄,请求楚国释放了宋襄公。楚国假模斯样地把宋襄公批评教育一番后,“做人情”释放了宋襄公。

宋襄公获释后,不好意思回国,在鲁国漂着。公子子鱼派人把他接了回来,并且解释自己当时称“宋国已有国君”其实是骗楚国人的,要不这样,宋国会沦陷,你的老命也保不住。宋襄公羞愧难当,根本不计较这些。

但是,宋襄公并没有熄灭他当霸主的雄心。第二年夏天,他就带着卫、许、滕三国去打郑国。当年秋天,楚国直接攻打宋国以解救郑国,这是春秋时代的“围魏救赵”,比战国时代的围魏救赵早了几百年,足见楚人精通战术,远非愚蠢如宋襄公者流所可比拟。到了十一月初一,宋、楚两军展开决战,即宋楚泓之战,宋军屡次错失良机,大败,宋襄公受重伤,不治身亡。

鹿上之盟是宋襄公争夺霸主、盟主的开始,也是他走向下坡路的开始。他由于高度愚蠢和不自量力,不仅没有当成霸主,而且还屡受屈辱,直至丢掉性命。

这个情况其实也就是这个样子的。自春秋始,礼崩乐坏,诸侯力征,社会矛盾激化,古代温和的“以战为礼”思想已经不能适合新形势下的斗争需要。

宋襄公的悲剧,在于他处在新旧时代的交替处,旧的规矩行将过时,新的规矩又遥不可及,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妥协与变通。

其实对于宋襄公的解读还可以有许多。

有一条是宋襄公认为以自己仁义的军队一定能够战胜楚军。

但是这种想法无疑是很可笑的。

仁者无敌是不错,但是宋襄公是宋国的仁者。

难道楚成王就不是楚国的仁者吗?

不过,宋军虽然败了。

但是宋襄公仁义的结果也是显现出来了。

宋国虽然惨败,但余勇可贾,他们同仇敌忾,拼死抵抗,斗志更甚之前,楚军见好就收,知难而退,竟然一转身,跑到郑国索要“慰劳”跟“慰安”去了。虽然,之前郑文公是因为归附楚国,才导致宋国伐郑,然后才导致楚国攻宋以救郑;但在楚成王的强盗逻辑里,这一连串的事件,都是楚国在帮郑国,所以郑国必须负责军费,并且要好好接待他这个老大以表感谢才行。

仁义没有用吗?

很显然是起到作用了!

这个情况也就是这么一个情况,其中的道理也是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仁义不是毫无作用的。

那么这和现在的论述结果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诸稽郢认为宋襄公假仁假义其实已经是早已经有了结果。

此事之后,中原各国在同情宋襄公宁死守礼的勇气与悲壮,并慨叹郑文公卑躬屈膝厚颜无耻的同时,也更加看清了楚成王的真面目。宋襄公顽固守礼,固然不足为训;但楚成王处处以蛮夷自居,抵触华夏意识形态,完全不讲礼,则更人无法忍受!

楚成王此时之行为,便是引发他城濮战败以及最后被儿子商臣所弑的伏笔。由此可见,在春秋那样的时代,不守礼、不遵守仁义道德也许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最终必然被天下所抛弃。

说真的,宋襄公属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地步。

他肯定是知道的,但是他能够有什么办法呢?

而且这也是他罪有应得!

若是他对待楚国始终不讲究周礼,哪里还有这么多的事情呢?

这个事情也便就是如此!

其实,在楚成王的眼中,宋襄公压根就不是什么台面人物,他想要领导大家,自己的实力起码要得到各大诸侯国的真心认可。

果不其然,在会盟中楚成王故意刁难宋襄公,两人吵架的时候,楚庄王直接让手下拿下了他,不给他一点情面。

楚庄王的意图也很明显,你得承认我的盟主地位才行。

如此一来,宋襄公脸面全无。

冬季,楚成王在薄地召开诸侯会盟,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后又在其他诸侯国的劝说下,才选择放宋襄公回国。